非洲菊病害防治要点(下)

2010/11/30 10:54:02

  枯萎病
病株下部叶片首先会失绿发黄,早晚正常,中午萎蔫,似缺水状。后期叶片完全萎蔫,最后全株黄化干枯死亡。仔细观察植株基部茎秆可以看到病茎变褐色,根系腐烂,维管束组织褐色坏死。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菌丝和大量孢子,借雨水、灌溉水传播。病菌菌丝生长发育适温为25℃至30℃,适宜pH为5至6,喜中性偏酸。通过幼根和茎基部或线虫、机械损伤伤口侵入为害,有长短不一的隐症时期。
  管理要点:注意在不同种类的花卉作物之间进行轮作。可用卉友、绘绿等药剂,以灌根的方式处理根系及茎基部,每隔14至21天交替施用一次,两三次即可。
  白粉病
病原属子囊菌门真菌。云南温室栽培的非洲菊周年可发生白粉病,其中3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是发病的高峰期。病菌孢子的萌发适温20℃至25℃,耐旱能力较强,高温干燥时该病也可发生。此外,高温干旱和高温高湿交替也易引起该病的流行。
  管理要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及排涝。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害侵染源。
  疫病
非洲菊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染的植株根茎部变软,有水浸状斑块,之后会变褐腐烂。植株上部叶片迅速萎蔫,病株地上部极易拔起。叶色由绿变为暗紫红色,尔后变为褐色,最后部分或全部叶片枯死。潮湿时,表层长出稀薄的霉层,有霉腥味道。疫病为真菌病害,由鞭毛菌亚门的疫霉菌引起。该菌存活在土壤中,由土壤传播,病原菌孢囊孢子通过水流或雨水飞溅进行传播。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发病较重。病菌生长适温25℃至30℃。
  管理要点:预防为主,发现病株及时清除。注意通风透气,管理过程中注意水分管理,疫病流行期控制浇水。发病初期交替喷洒百菌清、纷绿、双炔酰菌胺、恶霜灵、精甲霜灵等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