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竹常见病害的防治

2010/12/26 17:29:12

在早竹病害中,竹秆锈病、竹丛枝病的危害最重,其次有竹黑粉病、竹煤污病等。竹叶锈病、黑痣病也较常见。



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主要危害早竹.淡竹.刚竹篌竹、石竹、白哺鸡竹、水竹等。该病一般发生在竹秆的下部和近基部。受害的竹秆材质变脆,降低使用价值。发病严重的竹林,竹秆的中、上部,甚至连小枝也能受害,造成整株枯死,最后导致竹林的衰败。


[病原]竹秆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菌科,硬层锈菌属的皮下硬层锈菌侵染所致。


[发生特点]每年5—6月份在老病竹上产生夏孢子,借风传播到当年生嫩竹秆的近基部,遇水滴后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过竹秆表皮侵入寄主体内。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潜育期后。通常于9月底10月初在竹秆上出现舌状或棱形的褪色病斑,病斑极不明显,难以觉察。到l0月底在病斑上看到土黄褐色的颗粒状的冬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由于冬袍子堆的不断增殖、扩展,最后相互连接成一片毡状物,长度可达10厘米。冬孢子堆土红色到橙黄色,干后呈黄棕色。翌年的3月中下旬,在冬孢子堆的底部开始发育成夏孢子堆。4月份,冬孢子堆停止发展,遇雨吸水肿胀,最后反卷而脱落。5月中旬以后.病竹上的冬孢子堆基本全部脱落,底部的夏孢子堆成熟而外露,初灰紫色,后呈黄褐色,疏松、粉状,其大小与脱落前的冬孢子堆完全一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但对竹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堆1年只产生1代,必须在冬孢子堆下形成,如果在早春期间人为的刮除孢子堆,则当年就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是竹秆锈病的惟一侵染源,可借风传播,但风传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厘米。夏孢子到6月底7月初基本上全部飞散完毕,病部呈墨褐色。夏袍子的存活期不长,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30天。


竹秆锈病在管理不善、生长过密、植株细弱的竹林内容易发生,特别是地势低、湿度大、生长不良的竹林发病较重。病菌的苗丝体为多年生的,在寄主体内长期存恬,逐年发展,每年产生夏孢子侵染新竹。由于新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在大小或数量上均比老病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要小且少,加上潜育期长,发病部位又近基部,不易觉察,故过去误认为新竹是不受侵染的。


[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密度不宜过大,以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②及时发现竹林中的患病植株,并砍除烧毁。⑧对于留养在竹林内的轻病株,可在3月上中旬刮除病部的冬孢子堆及周围的竹青,疗效较好。④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袍子堆的产生。⑤加强检疫,防止病株引入。⑥5—6月份,用粉锈宁250~50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病竹,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


竹丛枝病(竹扫帚病)
此病危害早竹、高节竹、刚竹、乌哺鸡竹、麻竹等竹种,特别是刚竹、早竹受害最重,分布最为普通。竹子受害后,生长衰弱,竹笋减少,重者可导致整竹枯死,严重发病的竹林常因此而衰败。


[症状]发病初期只有少数枝条发病,病枝不断延伸成多节而纤细的蔓桂,枝上有鳞片状小叶。病枝节间短,侧枝丛生成鸟巢状,或成团下垂。每年4~6月份,病枝梢端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此为病原菌的子实体。9~10月份,有些新生长出来的病枝梢端叶鞘内也可产生白色米粒状物。病竹在数年内,由少数枝条发病逐渐发展到全部枝条,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竹丛枝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球壳目,麦角菌科的瘤痤苗侵染所致.


[发生特点]病菌的分生孢于和子囊孢子均有萌发的能力,经初步研究认为,该病根可能是由个别的嫩梢或芽首先受侵染后逐年发展到全株的。病菌可能潜伏在活的丛枝或芽内越冬,翌年春、秋两季产生抱子,经风雨传播,或随病母竹迁移传播。健康枝被病菌侵染后,当年会产生丛枝。近几年来,该病在雷竹、高节竹等竹林中普遍发生,无论在老竹林还是新造竹林和培育管理好的竹林中都有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定期樵园、培土施肥,促进新竹生长。②按期砍伐老竹,及早砍除重病竹株,剪除病枝并清出林外烧毁。③造林时不要在有病竹林内挖取母竹,更不能用带病的母竹造林。④4—6月份,用粉锈宁300倍液或50%多苗灵500倍液喷洒2~3次。


竹煤污病(竹煤病、竹烟煤病)
该病在我国各竹区的多种竹子上均有分布。感病竹株在竹叶表面和小枝上覆盖着1层烟煤状粉末,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从而使竹子生长衰弱,严重时可造成叶片脱落,小枝枯死,导致竹林衰败。该病主要危害刚竹、毛竹、雷竹、高节竹,哺鸡竹等,丛生竹也极易感染此病。


[症状]煤炱目的真菌,系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菌,以介壳虫、蚜虫、粉虱等昆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能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它在叶片表面形成一片墨褐色的、表面粗糙的、厚薄不均匀的菌苔,严重时整个叶片和小枝被菌苔覆盖,以致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菌苔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收缩干裂,可自行从叶面剥离。小枝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症状相似。小煤炱目的真菌是植物叶片上的专性寄生菌,菌丝表生、黑色,以吸器伸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内吸取养分,故在叶片表面通常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相互连接成一片,覆盖在叶子表面。


[病原]竹煤污病是由煤炱目和小煤炱目的多种真菌危害引起的。这两个目的真菌都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但它们之间的寄生性不同。


[发生特点]病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常在春秋两季发病。竹煤污病的发生常与竹林管理不善、竹林密度过大、竹子生长细弱以及蚜虫、蚧壳虫的为害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及时砍伐竹株,保持合理的竹林密度,使竹林通风透光,竹子生长强壮,可减轻发病。②该病由蚧虫、蚜虫诱发引起,因此,应及时防治虫害。


竹疹病(竹黑痣病、竹黑肿病)
目前,已发现该病危害谈竹、刚竹、雷竹等竹种。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和台湾省均有分布。


[症状]竹疹病发生在竹叶上。8—9月份.在叶片表面出现灰白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纺锤形,颜色也逐渐变为橙黄色至赤色。翌年在病斑表面产生黑色光亮的小斑点(块),其边缘仍为赤色。发病严重时,1张叶片上可产生很多斑点,最后导致叶片枯落.


[病原]竹疹病是由于囊菌亚门,球壳目,黑痣属的真菌危害引起。现已知有7种黑痣苗能危害竹叶,其中山竹圆黑痣菌和竹长黑痣苗为主。


[防治方法]①加强抚育管理,适当疏伐,使竹林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②可在7~8月份叶片上刚刚出现灰白色病斑时,喷洒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该药具内吸杀菌作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竹黑粉病
该病主要危害刚竹、淡竹、水竹、雷竹等竹种。


[症状]该病通常于5~6月份发生在新枝的嫩梢上。嫩梢受害后顶端稍膨大,叶鞘呈淡紫色,然后随着新枝的伸长,叶鞘开裂,露出1层暗褐色的墨粉即孢子堆,覆盖在嫩梢上,长达1—4毫米。病部可逐渐向下蔓延,黑粉也不断增生,


最后可使整个新枝枯死。新枝顶梢受病苗侵染的刺激,常出现丛枝现象。当新竹的多个枝条受害后,可导致憨株枯死。笋期也可受害,被害的竹笋在顶部的笋箨间出现大量的黑粉,当年不死的病竹,病情逐年加重,并于每年的春天产生大量的黑粉状孢子堆。


[病原]竹黑粉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的竹黑粉茵寄生引起的。


[发生特点]该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竹内潜伏越冬,翌年春天在病部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借风传播。在合适的湿度下,遇水萌发后侵入寄主。凡是经营管理不善的竹林,特别是竹子生长十分细弱的竹林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可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②对于竹林内的重病株,要在新枝发放前加以砍除;对于轻病株,要清除有病的枝条,并将病株和病枝搬出竹林加以烧毁,就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