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树褐根病防治

2010/12/26 17:29:17

【分布及危害】褐根病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原始丛林中常见的一种根部病害。寄主范围很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厚皮树(Lanneagrandis)、苦楝(Meliaazodarach)、非洲楝(Khayasengaleansis)、台湾相思(Acaciaauriculaeformconfusa)、木豆(Cajanuscajan)、蓖麻(Racinuscommune)、木麻黄(Casurinaequisetefolia)、油桐(Aleuritusifordii)、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柑桔(Citrusreticulata)、橡胶(Heveabrasilensis)、胡椒(Pipernigrum)、咖啡(Coffeearabica)、鹅掌柴(Schejfloraoctophylla)、黄花夹竹桃、三角枫(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macrophylla)、海南红豆(Ormosiapinnata)、凤凰木等多种乔、灌木。
在我国南方垦区内,褐根病与红根病是分布最广的两种橡胶树根病。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植胶区均有分布。非洲楝在海南省东尖峰岭,年发病率1%~3%,累计死亡率达6%~9%。感病树1~2年后死亡。据云南省河口垦区的调查资料,该区橡胶褐根病发病率占2.4%;褐根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红根病,但感病后病株死亡率褐根病却高于红根病。在各地的橡胶林内,不同种类的根病发生数量与为害程度不尽相同。胶树因根病死亡后,风害加重,风倒现象增多,使胶园受到更大损失。在个别苗圃内,也发现有褐根病的危害。
【症状】褐根病主要侵染寄主树的根部,特别是主根。在发病初期,病根表面出现一层菌膜,质脆,呈黄褐色。随着病害的发展,颜色逐渐加深,最后转呈近黑色。在菌膜外面粘附有一厚层泥土和石砾,使病根表面表现粗糙和不平整。洗去病根表面粘附的泥土、石砾,就能见到褐色或黑色菌膜。有时在病根表面也能见到局部完全未粘有泥土的菌膜,在粘附有泥土的病根表面有时还能见到黄褐色绒状菌丝体。
病根木质部最初呈淡褐色,后来出现粗细不一的褐色线纹,线纹也是由菌丝集结构成的。在褐色线纹间,有时夹有少量黑色线纹。到腐朽后期,木质部转呈污白色,组织崩解,质硬而脆,呈蜂窝状腐朽,蜂窝状结构中,充塞有褐色菌丝。用力挤压腐朽部分,易裂成不规则形碎片。木质部腐朽常从根部扩展到树干基部,在干基部分形成树洞。在病死胶树的主干基部,有时可以见到褐根病菌的子实体。
在病根上病、健部分交界处,常见有一道深褐色环带,褐色环带两端颜色往往较深,特别是在健康部分的一端常具有一条颜色较深的狭带。
在褐根病发展后期,病株地上部分表现症状,树冠逐渐稀疏,枯枝多,叶片较小,淡黄色。枝梢不抽顶芽,有时抽发很多不定芽,分枝密集,细弱,叶缝节距短,呈伞状。病株根颈部分凹陷,但无明显条沟。有时根颈处局部腐烂,深褐色或黑状斑块,出现树洞。
【病原】阔叶树褐根病是由有害层孔菌[Phellinusnoxius(Corner)C.H.Cunn.]所引起。子实体大,半圆形,平展,木质,无柄;上表面紫褐色,具凹陷轮纹,边缘薄;下表面深褐色,管孔小。菌肉黄褐色,较菌管层颜色略浅,子实层无刚毛。孢子无色,光滑,扁球形,大小为4~5μm×3~4μm。子实体,特别是幼嫩子实体,常匍伏延伸在基质表面。
【发病规律】褐根病主要依靠根部接触而传播。病原菌利用根状菌索从病根延伸到健康树根上,首先在根部表面形成菌膜,逐渐扩展蔓延,但扩展距离不远(约0.3~0.6m),就伸出菌丝侵入根部组织。侵入病根组织内的菌丝常在皮层与木质部间形成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绒状菌丝体。病根越粗,表面的菌膜往往越厚。在病根皮层中,常能见到白色或黄色松散的菌丝体,有时菌丝集结成绒线状的褐色菌索。
每年的6、7、8三个月,褐根病的扩展蔓延速度最快。在土壤温度为25~30℃、土壤含水量为10%~15%的情况下,褐根病的蔓延速度最快可达每月50cm,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橡胶幼树从感染褐根病至枯萎死亡一般只需一年左右。以往研究资料认为,褐根病多发生在灰棕色森林土壤区,土壤质地也较为疏松。
褐根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生发展规律与红根病基本相似。
【防治措施】可参阅阔叶树红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