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白绢病

2010/12/28 14:02:53

病状 根颈开始发病时,表皮呈褐色水渍状,长出白色菌丝。潮湿时,菌丝可蔓延至附近土面,病部组织下陷,皮层腐烂,流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和附近土面形成许多初为白色,后为黄色,最后为茶褐色的油菜籽状菌核。受病植株生长不良,叶小而黄,逐渐衰弱凋萎乃至枯死。


病原 为齐整小核菌。病菌的无性时期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而病原菌的有性世代是罗尔伏革菌,很少产生。在潮湿环境下,可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菌核和菌丝的抗逆性很强,在室内可存活10年;土壤中5至6年,但怕水淹;在灌水条件下,经3至4个月即死亡。菌核在10 至35℃下可萌发,最适30?35℃。菌丝生长发育温度为13至38℃,最适29至32℃。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菌丝在寄主植物的茎基和根部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约经7天即可发病。病害的传播除菌丝蔓延扩展接触寄主外,水的流动和人的活动也可传播,带病苗木可进行远距离的传播。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地区,最适为32至35℃。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低洼潮湿和排水不良的用地,夏秋季节多雨的地区:2.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3、植株过密,导致生长不良,小环境湿度大和病株与健株接触机会增多,从而加重发病。


防治


l.适当密植,栽植不过密,在园艺操作时尽量减少伤口;


2.加强排水,防止潮湿:


3.增施有机肥料,促苗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浇灌茎基,隔7天浇一次;


5.拔除重病株,并连同病残体和菌丝菌核一起烧毁。病穴可浇灌20%石灰乳;


6.刨土晾根,彻底刮除病组织,并将刮下的病菌丝连同周围的病土一齐搬出园地处理。用1%硫酸铜液消毒伤口,覆盖无病土,再浇施 50%代森铵500倍液,大花木每株浇施药液15千克,小花木酌减。



相关信息
  • 苗木白绢病 2010-12-28
  • 苗木白绢病防治 2011-7-05
  • 苗木白绢病的防治 2009-11-18
  • 苗木 2012-4-30
  • 苗木白绢病及其防治措施 2012-6-24
  • 苗木假植--北方苗木 2013-7-22
  • 苗木专业知识--苗木介绍 2012-4-30
  • 苗木栽培—苗木 2011-11-30
  • 紫藤苗木 2012-9-08
  • 南方红豆杉苗木 2012-9-07
  • 中山杉苗木 2012-9-07
  • 苗木栽培技术 2012-9-07
  • 苗木市场营销 2012-8-31
  • 苗木护根剂 2012-5-12
  • 苗木管理知识 2012-5-11
  • 金银花苗木 2012-4-30
  • 苗木杂谈 2012-4-30
  • 绿化苗木 2012-4-30
  • 贮藏苗木 2011-8-22
  • 苗木培育 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