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核桃 >> 详情显示

山核桃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010/12/30 15:50:25

一 山核桃枝枯病
浙江省临安、淳安等县(市)的山核桃产区均有发生,为害山核桃树的大小枝条,造成枝条枯死,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症状:主要发生于秋季。一般无明显病斑,只见1~2年生枝条及其上的芽干缩枯死,偶尔可见小枝梢部或中间有黑褐色或红褐色病斑,染病枯死的大枝条,除枝上芽干缩枯死,用刀削之,可见皮层已变褐坏死;之后,大小病枯枝上产生多数小黑点,为病菌的分升孢子盘。


这些病枯枝到第2年夏天,回遭受一中天牛蛀食,容易被误认为是小天牛为害所致。


病原菌:为真菌中的椭圆黑盘孢菌,学名为(Melancinumoblongum)属半知菌亚门。病枯枝上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升孢子盘,初埋生于皮层内,后突破皮层外露,内生多数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变暗色,椭圆形,单细胞,两端钝圆,有一端稍弯,大小为(10.6~16.5)UM*3.3UM。病害发生规律:根据调查和连续两年共85株定株观察,山核桃枝枯病开始于8月中下旬,盛发于秋季打收山核桃之后的10月~11月,冬季也有少数新的病枯枝出现(染病遭冻所致),在山核桃旺盛生长的上半年,不见有新的病枯枝出现,在上半年见到的都是上年遗留下来的老病枯枝,这些老病枯枝在夏季会遭受一种小天牛蛀食,容易被误认为是小天牛为害。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枯枝上过冬,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入侵。


病菌孢子捕捉实验表明,4~5月和9月发病林内都有病菌孢子传播,可病菌却要到8月上中旬才开始发生,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病菌是一中弱寄生菌,可能侵害旺盛生长的山核桃枝条,或侵染了,但难以活动为害,即所谓“潜伏侵染”,到秋季山核桃树长势转弱,抗性降低,病菌才得以侵入,或从潜伏状态活动起来,使山核桃枝条发病枯死。


防治方法:
(1) 加强管理,增施栏肥,或复合肥,或专用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 冬春清除病枯枝并烧毁。
(3) 据实验,在5月间往树上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800倍液,10~15天一次,连喷3次,效果良好。


二 山核桃褐斑病
褐斑病是山核桃树叶片上的一种常见病,山核桃产区均有发生,影响树势和产量,山核桃苗木尤易受此病危害。
病症: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连接成较大的褐色斑,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细小粒点和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坐和分生孢子,病叶易干枯脱落。


病原菌;是一中真菌,属半知菌亚门,学名为(Cercospora juglandis Etswingle),分生孢子梗4~10根丛生与分生孢子座上,梗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鼠尾形,稍弯曲,有5~9个分隔,大小为(30~51)UM*(3.1~4.2)UM。


病菌主要在病落叶上过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在病落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为害。一般6月初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通常虫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管理粗放,树势年旺,以及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晚秋及时清除病落叶并烧毁。
(3)发病初期,喷洒1%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10~15天一次,连喷3次,可控制病害蔓延。


三 山核桃苗木根腐病
山核桃苗木根有时会因烂根而一簇簇死亡,烂根的原因是由于圃地潮湿,根系窒息腐烂,土壤中的病菌如镰刀菌类就会趁机侵染为害,使根系腐烂,导致苗木枯死。


防治方法:
(1) 及时排水,防止圃地积水;
(2) 病区边缘开沟隔离,沟内撒石灰;
(3) 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的500倍液浇灌病区。


四,山核桃蚜虫(Kurisakia sinocarye Zheng)


山核桃蚜虫又名“油虫”、“麦虱”。属同翅目,蚜总科,分布浙江、安徽各山核桃产区,危害山核桃树。
危害情况;以小蚜刺吸嫩牙跟汁液方式为害。每年4月上中旬即“清明节”前后危害最重,此期1~3代小蚜重叠在一起争相刺吸,进入为害盛期。为害严重时,使雄花枯萎,雌花开不出,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形态特征:
第一代蚜(母蚜):赭色,无翅,体背有皱纹,具肉瘤,触角短,4节,缩于腹下,无父管,形似一只“小乌龟”。


第二代蚜;体嫩黄色,无翅,扁平,椭圆形,触角5节,复眼红色,腹背有绿色斑带两条和不甚明显的瘤状腹管。


第三代蚜:为有翅蚜,翅前缘有一黑色翅痣,触角5节,腹背有两条绿色斑带及明显的瘤状腹管。


第四代蚜(性蚜):体无翅,无腹管,触角4节。雌蚜黄绿色带黑,头前端中央微凹,尾端两侧各有一圆形泌蜡腺体,分泌白蜡,雄蚜体色较雌蚜深,头前端深凹,腹末无泌蜡腺。


越夏型:体黄绿色,无翅,个体极小,体扁薄如纸。
生物学特征;一年4代。10月下旬~11月初卵在山核桃芽缝、叶痕以及枝条破损裂缝里越冬,一处一粒或十几粒,翌年1月中下旬~2月上中旬孵化为第一带小蚜,初为黄色。后转为暗绿色,象小乌龟并慢慢地爬至山核桃树的芽缝里刺吸取食,至2月中下旬(雨水前后)开始从芽上陆续转移到芽下小枝上刺吸为害,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虫体发育增快,到山核桃开始萌动的3月下旬~4月初(惊蛰以后,清明前)发育为成熟母蚜,开始进行孤雌卵胎生产第2代小蚜。第2代小蚜一经产下便可爬至正在萌发中的山核桃芽叶上刺吸为害,到4月上中旬(清明节前后)又开始进行孤雌胎生,生产第3代小蚜,聚集于山核桃新叶上,刺吸为害,此时,第一,第二,第三代蚜虫都可以看到,竞相刺吸为害,进入为害盛期。到4月下旬,第3代小蚜的背肩两侧开始形成翅芽,继续成为有翅蚜。不久,有翅蚜产下非常微小的第4代小蚜于山核桃叶背上并于5月上中旬(立夏前后)开始休眠越下,称为越夏型。越夏型蚜体黄绿色扁薄如纸贴于叶背不吃不动,直到9月中下旬才开始慢慢苏醒过来恢复活动,同时体形增大,颜色由黄绿色转为黑绿色,在叶背刺吸为害。直到10月下旬~11上旬发育分化为无翅的雌蚜和雄蚜,交配产卵,卵产于山核桃芽上叶痕以及枝干破损裂缝里过冬,每雌蚜产卵1-5粒,卵产后,雌、雄蚜相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