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育种新思想-野化育种

2010/12/15 20:08:40

这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先生在地被菊、刺玫月季等的育种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野化育种”与其说是一种育种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育种思想。
大家知道,现有的栽培植物包括观赏植物,都是古人从野生植物引种、驯化、选育而来的。这个过程也称“家化”,即将野生植物改造为符合人类不同需要的栽培植物。对花卉来说,主要是选育符合观赏要求的种类。只要是人们喜欢的花卉品种,种植者就会想方设法创造花卉良好生长所需的一切栽培条件。这里对观赏品质的要求高于一切,而对生产品质的要求不高。这是因为花卉生产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多行保护地栽培,其栽培环境可人工控制。这是在高成本、高技术条件下生产高观赏价值的花卉产品。但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花卉的生态价值越来越重要。没有群体规模,就不会有生态效应,只放在室内观赏,其生态效应也很局限。因此,在让花卉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要将花卉从花盆中请出来,选育适合家庭和园林不同需要的系列品种,如月季,既有适合家庭美化的切花月季、盆栽月季,也有适合园林美化的地栽月季。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即使在保护地的小规模花卉生产,也要求通过育种途径提高花卉的抗逆性、抗病性、适应性,降低对积温和光周期的特殊要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普及花卉消费。这就是提出“野化育种”的缘由。
要给野化育种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因为既然是一种思想,那各人都有不同的认识。以我之见,野化育种是将野生近缘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转移到具有优良观赏品质的栽培品种中,培育既有很强的适应性,又有很好的观赏性的花卉新品种。这种控制抗性和适应性的抗性基因主要在野生种上表达。栽培品种中也许有抗性基因但未表达。因此,野化育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辐射诱变、化学诱变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发栽培品种原有抗性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远缘杂交或基因工程,将野生种的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品种中来。目前主要进行的是野生近缘种与栽培品种的远缘杂交。如北京林业大学利用早小菊等菊花栽培品种与野菊、毛华菊、紫花野菊等野生种杂交,育成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观赏期长、观赏性好的地被菊新品种群;利用报春刺玫等野生种,与‘秋水芙蓉’等月季栽培品种远缘杂交,育成了刺玫月季新品种群。如果利用我国野生的老鸦瓣、伊犁郁金香等野生种与荷兰的栽培郁金香品种远缘杂交,就有可能成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不退化、无盲花的中国郁金香新品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