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丝核菌
染病与否取决于种植深度,因为最严重的侵害在土表。
感染不严重时,叶鞘上呈现出不规则状黑褐斑,中间的组织坏死。
感染严重时,叶鞘变软呈灰色。大部分外围的叶片先枯萎,晚期,植株死亡。
严重侵染时,茎芽在萌发前就腐烂。
种植深的种球因为它们的芽在地面下生长时间长,所以容易受感染。
在受侵染的球根中,受病组织变软,先期变灰,有时变紫,晚期则呈现灰褐色。
许多浅褐色菌丝看上去象蜘蛛网,有的还逐渐形成壳。球茎鳞片间和表皮均可见菌丝。
根系生长完好,受病球根无异味。
病因
侵染球茎和芽的丝核菌主要来自土壤。许多植株都会被它侵染,即使在从未栽种过产花种球的土壤中。不管土温如何,它均可发病,温度升高时,发病机率增大。
防治
- 对已被侵染或可能已被侵染的土壤中进行常规土壤处理。高温下,土壤再侵染仍有可能发生。保持清洁环境,可防再侵染发生。其他土壤处理方法如下:
- 未采用常规土壤处理,据以往经验,土壤会被丝核菌侵染。因此,种植前要适当施用杀菌剂。考虑到种植深度,一般用旋耕机在土下5-10厘米处施用杀菌剂。通常在夏天土温超过16℃时采用此法。
- 球根浅植。
7.12 根腐病
侵染早,植株生长受阻或是根系短或是带有不易看清的黑头。根上存着黑点,看起来象根系被灼烧过的样子。后来生长的根系表现良好,可能是植物抗病的结果。
病因
终极腐霉菌通过土壤侵染根系,这种真菌可在任何土壤中发现并很难控制。品种不同,侵染程度不同。土壤蒸气消毒后立即种植,早期侵染的危害甚大,因为此时,土壤中的竞争性生物尚未复原。
防治
- 与其他多种作物轮作或一年一次常规土壤处理。
- 常规处理后或不进行常规处理而配以辅助处理。
- 种植前进行种球处理。
- 确定适合的土壤结构。
- 采用适宜的灌溉系统以保持良好土壤结构,但防止积水。
7.13 软腐病
种植后不久受感染的嫩芽生长受阻。叶鞘总是水汪汪的,呈现黑绿色,不久变黑。嫩芽极易被拽掉。受感染的组织会变软呈现暗黄色并且很快腐烂呈软团状带异味。
根系起先正常生长,而后变透明,呈黄绿色。
病因
这种病是由胡萝卜欧文氏杆菌引起的,并经常发生在“Prof. Blaauw”品种中。在高温高湿时感染机率加大。鸢尾和其他作物的残体诱发病菌生长,而种植时根尖受损也会导致此病发生。水滴的溅射会传播土壤中的细菌。
防治
- 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残体
- 在已提前处理好的土壤中种植种球。
- 种植时避免碰伤根尖。
- 温室内种植时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高温。
- 清晨适量浇水。
- 防治土壤熟化。
7.14 根线虫
植物生长局部受阻,花芽干枯,根系短,呈黑色条状,这些症状于腐霉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区别在于根系不会腐烂。
病因
穿刺短体线虫侵染植株诱发此病。一些不知名的真菌或细菌聚集在线虫引致的伤口附近,可危害多种植物。
防治
- 每年进行一次土壤处理。
- 在鸢尾种植前种一茬万寿菊。
7.15 根结线虫病
生长早期,局部生长较弱。受害严重时,根系全部受损。在少数的重病例中,根系肿胀弯曲,分叉,只有球茎保持良好。
病因
主要是土壤中的根线虫病根结线虫破坏了根系。在暖和的气温下,还会危害多种植物。
防治
- 一年一次土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