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胸金针虫防治

2010/12/26 17:27:03

细胸金针虫
学名AgriotesfuscicollisMiwa别名:细胸叩头虫。叩甲科Elateridae
分布甘肃(河西、临夏、天水等地)、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等省(区);日本。
寄主植物松柏类、杨树、刺槐、丁香、海棠、山定子等幼苗和农作物。
危害情况幼虫在土壤中取食植物嫩根、茎或刚发芽的种子,特别是苗圃,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地上部分断垄缺行、苗木成片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栗褐色,体长8~9毫米,宽约2.5毫米,被黄褐色细短毛。头黑褐色,密布较粗刻点;触角红褐色,第一节较粗长,第二节球形。前胸背板略呈圆形,长大于宽,后缘角伸向后方,突出如刺;鞘翅长约为头、胸部的2倍,鞘翅面密布细刻点,并有纵沟9条。足黄褐色。
卵乳白色,近圆形。
幼虫圆筒形,较细长;老熟幼虫体长约32毫米,宽约1.5毫米,浅金黄色。尾节呈圆锥形,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近前缘侧各有褐色圆斑一个。
蛹体长8~9毫米,浅黄色。
生活习性细胸金针虫在我省的发生规律还不太清楚。据内蒙古调查,6月上旬土中有蛹,多在7~10厘米深处。6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卵产于土中,散产。细胸金针虫在旱地几乎不发生,水浇地早春土壤解冻即开始活动,10厘米深土温达7~12℃时为危害盛期。
金针虫防治方法
(1)春、秋深耕,及时反复耙耱,可杀死大量的金针虫和蛴螬。另外,夏季休闲地伏耕,也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2)对苗圃地及时中耕除草,可兼收灭卵杀虫之效。
(3)4~5月,将除下的杂草,于圃地堆成直径40~50厘米、厚10~15厘米的小堆,诱集成虫,如能在堆下及堆上撒药,效果极佳。
(4)土壤处理苗期金针虫防治,参照蛴螬防治方法。
(5)成虫发生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