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灰霉病识别及防治措施

2010/12/26 17:27:28

1病原:椭圆葡萄孢[Botrytiselliptica(Berk.)Cooke]、百合葡萄孢(B.liliorumHino)和灰葡萄孢(B.cinereaPersetFr.),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2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花和茎。病叶出现圆形或卵形、带黄色至红褐色的斑点;有些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病斑逐渐扩展下陷,使叶片干枯。茎部受害后,病部易腐烂并从浸染处折断。花或芽受侵后病斑褐色、发育不正常,严重时造成芽腐和花腐。幼株受害,常引起生长点坏死。空气潮湿时,各发病部位表面生有灰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后期,有的病部上可见菌核。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寄主病部或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季随着气温的上升,越冬后的菌丝体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病部可再产生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
滇中地区由于3-5月份气候干旱,虽然4-5月中旬份温度高,一般露地种植百合不易发生灰霉病,5月底6月初雨水来临,灰霉病开始发生,7-8月份雨水集中,忽阴忽晴、忽冷忽热,病源易暴发流行,到立秋后发病减弱,如大棚切花栽培发病一直可延伸到年底。
4流行特点:病害发生与温度和空气湿度关系较密切。病菌喜凉湿的环境条件,其生长和浸染适温为16-25℃。空气冷凉潮湿或多雨季节易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时病情扩展快;地势过低、夜凉多露之地或植株过密、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较重。
5防治措施:
(1)物理预防:针对该真菌病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法,注意栽培密度,6—9月份大棚内保持通风状态,降低棚内湿度和温度,可有效降低灰霉病的发病率。提倡田间灌水,采用滴灌的方式,降低相对湿度;适当增施钙肥、钾肥,增强抗病力。
(2)棚内药剂防治:主要针对切花生产,要求采收切花时叶片没有明显的药斑或药斑易清洗为条件,所以要求使用的农药付着力不强。通常情况下,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7~10天交替叶面喷施40%百菌清500~750倍液、50%嘧菌环胺(和瑞)1000倍液(嘧菌环胺具有保护、治疗、叶片穿透及根部内吸活性)、施佳乐(嘧霉胺)1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即可有效防治百合灰霉病的发生。
(3)露地药剂防治:主要针对百合种球繁殖方面,因露地常遇雨水淋洗,要求农药付着力较强。
A从百合芽出土时开始,前期(3月份—5月中旬)因气候干旱,可用百菌清、施佳乐(嘧霉胺)等农药1000倍液进行轮流喷洒,时间为每1个月一次。
B5月底—6月初(根据当年气候变化情况而定)雨水来临时,采用铜素杀菌剂,主要以波尔多液为主,按等量式配比(15公斤水对50克生石灰和50克硫酸铜),同时结合百菌清1000倍液轮流进行喷洒,既能对植株进行保护又能有效杀死植物表面的病原菌,因为此类药剂付着力强,在植物体表逗留时间长,不容易被水冲淋掉。时间为每15天喷一次。
C6月中旬—8月底雨水季节,以铜素杀菌剂为主(特别是露地百合),配合百菌清杀菌剂进行轮流喷洒,但要注意的是先喷洒百菌清杀菌剂后相隔3天,再喷洒波尔多液,一般喷药到立秋为止。时间为每10天喷一次。
D露地百合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气候变化交接阶段进行补喷杀菌剂(喷药次数根据气候而定),因为此阶段病原体最容易萌芽并侵染植物。
露地百合种球繁殖,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防治百合灰霉病,一般发病率可降到1%左右。

百合灰霉病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