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病毒病防治

2010/12/26 17:28:08

病毒病(Virusdisease)顾名思义是由"病毒(Virus)"所引起之病害。植保界过去习惯上常将病毒引起之病害称为"毒素病",依字义上解释,毒素病应为由"毒素"所引起之病害。因此容易让人误解毒素病乃昆虫、真菌(霉菌)或细菌所分泌之有毒物质所造成,甚至让时下农民以为是空气或水中之污染物所导致。其实病毒乃"滤过性病毒"之简称,国内有些农友称其为拜拉斯,事实上是英名Virus之直接译音。病毒乃是一种介于生物与非生物间之病原体。其个体之繁殖必须仰赖寄主细胞所提供之酵素系统方能完成,单独存在下无法自行复制繁衍后代。因此病毒必需在活的寄主细胞内才能复制,寄主细胞死亡其繁殖立即停止,甚至大部份病毒会因而死亡,唯有少部份性质极其稳定的病毒可保持活性一段时间,待再次进入新寄主细胞后再进行繁殖,病毒之所以能造成寄主植物之生理失调,就是其遗传讯息可以改变寄主细胞之正常生化合成机能,并且在消耗寄主所提供的能量下,转而大量复制病毒本身之颗粒而累积于细胞内。寄主细胞由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再加上长期能量损耗,因而逐渐产生病态现象。
A植物病毒性病害的特征
  植物病毒病与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细菌或真菌所引起之病害不同的地方在于:
1.其它病原所引起之病害大部分造成局部性伤害,且很少是在细胞内繁殖。然而病毒感染其寄主植物后仅在细胞内繁殖,且随着植物体之循环系统在体内全身流窜,因此除了生长点附近的少数细胞外,全身几乎所有细胞均会有病毒存在。此种特性造成了药剂的使用无法有效地治疗植物之病毒性病害。目前所知唯有利用生长点组织培养,取下小于0.3mm的生长点组织加以培养才有复原该植株之机会,唯其成功率常随所取下生长点组织之趋小而递减。
2.其它病原所引起之病害大部分具有主动侵入寄主植物之能力。然而病毒由于存在于寄主细胞内因此其传播与侵入完全为被动性,必须借助于伤口或其它生物之媒介才能侵入寄主细胞内达到传播之目的。
B兰花病毒病的种类、特性及其发生状况
截至目前至少有25种病毒曾经被叙述感染兰科植物,其中以齿舌兰轮斑病毒(Odontoglossumringspotvirus,简称ORSV)及东亚兰嵌纹病毒(Cymbidiummosaicvirus,简称CyMV)分布最普遍,对兰花产业之影响最显著。综合过去的数据,可以被ORSV与CyMV感染的兰科植物达30属以上,几乎涵盖所有经济栽培生产之兰种。不过根据Zettler等人之调查,在野生兰株中并未发现有受ORSV与CyMV感染之个体,显示ORSV与CyMV之所以广泛存在于兰园中,主要是在栽培过程中人为之传播所致。本省已发现之兰花病毒也是以ORSV与CyMV最为普遍,另外还包括胡瓜嵌纹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简称CMV),及一种未定名的枪弹型病毒(Rhabdovirus)。此四种病毒之特性分别介绍如下:
1.齿舌兰轮斑病毒(ORSV)
ORSV乃属于烟草嵌纹病毒群(Tobamovirusgroup)之一员,此群病毒的最显著特性即其性质极为稳定,在寄主细胞外可抵抗不良环境存活相当时日。被ORSV感染之兰株经常于叶片产生黄化条纹或不规则形退绿色斑块。黄化或退绿色部位组织有时会凹陷。有些病株花部畸形或出现退色斑,尤其红色系花朵退色斑常较明显。截至目前尚未证实ORSV可被任何媒介昆虫传播,其传播必须藉由机械性伤口才能侵入,因此任何可能发生病株与健株间摩擦接触而造成伤口的机会都有可能传播ORSV。ORSV之寄主范围仅限于兰科植物,因此由其它植物传进或传至其它植物的机会几不可能。另外,ORSV不会经由兰花种子传至后代植株,但是若母本是感病植株,则播种时可能将隐藏于果荚组织内之病毒污染组织培养中之部分兰花幼苗,因此育种交配时最好不要将感病植株充作母本,但病毒不曾经由花粉传播,因此兰友仍可将感病毒植株作为父本使用。
2.东亚兰嵌纹病毒(CyMV)
CyMV在分类地位上属于马铃薯X群(Potexvirusgroup)病毒之一员,此群病毒之性质与ORSV相同均极为稳定,一离开寄主细胞或寄主细胞死亡均可保持活性一段时日不会立即死。CyMV与ORSV是危害兰花产业最普遍也最严重的二种病毒。CyMV感染兰株后主要产生坏疽型病征。但感染Cymbidium属如虎头兰或报岁兰等俗称国兰类植物时也会产生黄绿斑驳之嵌纹病征。坏疽型病征可发生于叶片或花部形成长条斑或不规则斑块,对兰花质量伤害极大。坏疽斑有时只出现于叶片下表面,而不发生于上表面,此种现象在文心、百斛、万代及蝴蝶兰均有发现,因此常被栽培者误认为真菌感染所致。目前也尚未发现可传播CyMV之媒介昆虫,其传染方式与ORSV完全相同。近年来兰花业者普遍采取之分生苗组织培养繁殖是造成CyMV与0RSV全面发生之主要原因。CyMV之寄主范围亦仅限于兰科植物,无法感染其它科植物。
3.胡瓜嵌纹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简称CMV)
CMV是第三个被发现危害本省兰花之病毒。感染CMV之兰株经常于叶片出现黄化之长条纹,但其它部位病征则很少见,因此CMV对兰花生育的影响较轻。CMV在本省兰园中虽有发生报告,但是其发生率如何则尚无确切数据,但估计应不会太普遍。CMV除可经由机械性伤囗摩擦接触传染外亦可藉由蚜虫媒介以非永续型方式传播。CMV之寄主范围相当广泛,在本省农作物上分布极为普遍,尤其茄科及瓜类作物受感染机会相当高,因此栽培兰花时,附近最好避免有上述作物存在。
4.枪弹型病毒(Rhabdovirus)
在台湾只有嘉德利亚兰曾被发现过有RhabdoviruS之感染,其主要危害病征为叶部产生近圆形直径约1至2公分之深褐色或黑色斑块。其它兰属则未有类似病征之报导。Rhabdovirus之颗粒形态为特殊的枪弹型(Bullet-shaped),在自然界中主要经由浮尘子,飞虱类或蚜虫传播,不能单由机械性摩擦伤囗接触传播。Rhabdovirus对兰花的致病性及其影响程度等信息目前仍然缺乏。但可以确定的是Rhabdovirus在各兰园中之分布并不普遍,此可能与其媒介昆虫在兰园中之发生并不普遍有密切关联。
C病毒对兰花生长之影响
一般而言,当兰株受病毒危害时可能产生下列几种反应:
1.保持无病征状态。许多兰花如蝴蝶兰在幼年期或快速生长期感染病毒时,常保持无病征状态,直至植株生长趋缓,或者环境突然劣变例如通风不良或过度闷热等,甚至植株由于本身开花或经人为受粉结实致使植株衰弱时,病征才会显现。
2.叶部出现叶绿素着色不均,或产生浅黄色斑块或条纹。由于叶绿素之减少影响光合作用之进行,一般出现此型病征之植株生育会逐渐减弱,较正常植株矮小。
3.叶片出现褐色斑块或条斑,且组织会有坏死凹陷现象,竭色坏死部位有时会引起菌类之感染形成严重之二次伤害。褐色坏死斑出现之部位随兰花种类之不同而有差异,有些兰花如文心、石斛、万代及蝴蝶兰常会发生在叶下表面,大部分国兰及嘉德利亚兰则出现在上表面。此种病征对兰花质量之影响很大,造成商品价值之损失。
4.病株开花时花瓣上出现着色不均,或产生条纹,花朵畸形,花苞片上出现坏疽斑,花轴变短,花间距及花期缩短等。此型病征并非每种兰花感染病毒后都会发生,较感病之兰种、长期感染极端衰弱之植株或0RSV及CyMV复合感染植株才会出现。
D兰花病毒之传播途径
  兰株感染病毒后即无法以药剂处理方式使之复原,因此防治兰花病毒病最好的方法是在发生前预防其传入,也就是要彻底了解病毒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与来源,全面予以封杀,杜绝病毒传入之机会。有关兰花病毒病之几种传播方式详见如下:
1.藉污染病毒之工具传播兰花在栽培过程中必须经过移植或分株来繁殖个体或者维持生长活力,期间使用工具的机会很多。由于感染兰花最普遍的病毒ORSV及CyMV性质均极为稳定,二者在离开细胞后于植物汁液中可以存活很长的时间。当使用工具切割兰株时,沾在工具上汁液内之病毒即可藉伤囗传入健全兰株细胞中造成感染,此乃CyMV与ORSV在兰园中最主要之传播方式。
2.切花时工员之传播许多兰属如蝴蝶、文心及石斛等,常被大量繁殖集中栽植供切花生产,由于切花的过程中工具使用频繁,如果其中有部分植株感染病毒,则栽培一段时间后病毒病通常会快速蔓延,导致切花产量及质量之降低。
3.植株间摩擦导致之病毒传播兰花植株栽培过程中叶片常有相户重迭挤压之现象。当兰株受外力影响如风、浇水、喷灌或人力移动时叶片间经由摩擦而受伤之机会极大,如果栽培场中有部份植株感染病毒,则病毒可藉此方式植株间之传播。
4.分生组培之全面传播带有病毒之兰株经由组织培养的方式快速繁殖分生苗是兰花病毒全面传播蔓延之主要因素。由于有许多因素使得部分兰株在感染病毒后并不会立即显现明显病征,经业者之忽略而选为大量分生繁殖之材料,结果所有繁殖之幼苗均为带毒苗。有时此种幼苗在瓶苗期即己显现病征,虽然失去商品价值,但不会被继续栽植造成更大危害。然而大部份兰株在瓶苗期通常不表现病征,当这些幼苗被贩卖而四处分布时便成为重要的病毒传染源。
5.种植污染病毒之植株或盆钵所造成之传播曾经栽植感病兰株之旧盆钵与植材。常附着有先前植株之老死根部或茎叶之碎片,这些组织碎片上常有残留的病毒颗粒存在,由于CyMV与ORSV均十分稳定,虽附着在盆钵或植材上仍可存活相当时日,当再次遇到健全兰株伤囗时则可侵入感染。此种传染方式在兰花生产逐渐走向专业化之趋势下,业者与消费者对兰花之质量要求愈趋严格,重复使用老旧植材及盆钵之现象已较不常见。然而个人玩赏家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重复使用旧盆钵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兰株被病毒感染之机会自然也较大。
6.灌溉水所造成之病毒传播部分兰友由于栽培空间不足常将籣株立体式排列以节省空间,这种方式造成上层兰株接受灌溉时所遗留的水液会排放到下层兰株上,同时会将附着于根、茎碎片上之病毒经由灌溉水传染给下层兰株,再伺机经由伤囗侵入感染。
E兰花病毒之防治对策
对一个已经严重发生病毒病之兰园而言,若要将病毒完全去除,理论上虽然可行但事实上的确需大费周章一番,最好是由刚建好之新栽培场做起再配合下列措施,即可能轻易将病毒病之发生完全避免:1.所有植株需先经病毒检定无病毒后,再引入新场种植。2.场内所有使用进行切花、移植、换盆、修剪所用之工具每天使用前必须消毒一次,并与其它场分开专用,消毒工具时可用:(1)干热消毒法:利用烘箱在180℃或以上之温度至少维持1小时。(2)湿热消毒法:以沸水煮沸至少15分钟。(3)火焰消毒法:将工具上接触过植物汁液之部位以火焰烧烤至少10~20秒。(4)化学药品消毒法:以2-5%氢氧化钠或3-10%磷酸三钠溶液浸渍至少1分钟,使用后以清水洗净擦干。3.避免过度密植,徒增植株间发生磨擦造成机械性伤害之机会。4.使用过之植材不得重复使用。5.使用全新之盆钵。6.拒绝参观来访者用手触摸兰株。7.随时注意兰株之生长情形,若发现异状迅速加以隔离避免其接触其它植株,并立刻检查确定其是否带病毒。
对于部分植株已发生病毒之老栽培场而言,笔者建议应在原栽培场中尽量分出一部份空间建立新的植床架,以不与其它旧有兰株接触为原则,遵照上述新栽培场之防治策略进行,由于现阶段国内发现之兰花病毒几乎全为CyMV及ORSV所感染之病例,而此二病毒并无媒介昆虫传染,因此虽然在同一个兰房中,只要隔离在不同植床上,并注意避免工具或其它可能人为之机械性污染,仍然可以确保不会遭受病毒之传染。唯该植床所使用之操作器具仍以专用为原则。至于其它已有发病兰株之植床建议如下:
1.就可疑带病毒植株进行检定,确定带病毒者立即销毁植株、植材及盆钵。
2.发现重要种源植株已被感染,无育种价值者立即销毁,有再利用价值者则须隔离栽培。
3.欲行分生繁殖之品种须先行病毒检定,无病毒感染者须隔离栽培,已感染者则销毁淘汰之。
4.收集外来品种时,引入前须先送请病毒检定确定无病毒者,再引入种植。
5.避免过度密植,徒增植株间机械磨擦受伤机会。
6.严格执行卫生管理,立即清除老死根部或茎叶之植物组织碎片。
7.浇水时避免过度激烈冲刷,徒增植株间叶片摩擦受伤机会。
8.避免立体式栽植,或使灌溉水有在不同植株上相互传染之机会
9.部份兰友习惯在进行老株分株移盆处理时,将所有个体一起放置于同一容器中进行浸药(如大生或亿力之类),以防止菌类感染。但是若其中部份个体已受病毒感染,如此处理会导致病毒污染该药液,造成所有处理之个体全受感染。因此必须绝对避免统一浸药之处理方式,而改为将待处理之个体分别喷药,方能避免病毒之传染。
10.消毒操作用之器具:行切除花梗时不可用同一刀剪剪除不同花梗,随时更换消毒过之工具以避免工具传染之机会。使用NaOH或磷酸三钠消毒工具时,为符合业者实际操作的需求。笔者建议大量连续使用工具的场合例如切花时,可准备多支剪刀,每支标示明显易见的号码,譬如A,B,C,D,‥‥等,同时插于装有2~5%NaOH容器中,以使刀囗完全浸着液体为原则,使用时依序取出先在预先备妥装有清水的另一容器内稍微润洗刀囗上残留之NaOH药液后,再行操作剪除花梗,剪完后立刻放入NaOH容器内再依序取出第二支刀同法操作,如此当重复使用同一支剪刀剪时,该刀剪已在NaOH内处理超过1分钟以上。此方式应可避免操作工具时造成之病毒传染。专行切花栽培之兰场由于品种经常是大量分生繁殖而来,若自行分生繁殖前,其母株必须行病毒检定,若株苗乃购自其它兰园亦须确无带病毒者,方可引入种植。受到病毒感染的蝴蝶兰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品种叶片有黄斑点,生长速度较缓慢。然而有些品种的生长性状不受病毒感染所影响。病毒的症状在低温催花阶段较为明显。病毒对蝴蝶兰最大的影响在于造成叶片有黄斑而比较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