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盗蛾防治
2010/12/30 15:50:04
斜纹夜盗蛾[ProdenialituraFabr.]异名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蛾,鳞翅目、夜蛾科。斜纹夜盗蛾是一类杂食性和暴食性害虫,危害寄主相当广泛,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可危害包括瓜、茄、豆、葱、韭菜、菠菜以及粮食、经济作物等近100科、300多种植物。
危害特点
以幼虫咬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在大白菜、包心椰菜上,幼虫还可钻入叶球内危害,把内部吃空,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使之降低乃至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
斜纹夜盗蛾成虫为体形中等略偏小(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的暗褐色蛾子,前翅斑纹复杂,其斑纹最大特点是在两条波浪状纹中间有3条斜伸的明显白带,故名斜纹夜蛾。幼虫一般6龄,老熟幼虫体长近50毫米,头黑褐色,体色则多变,一般为暗褐色,也有呈土黄、褐绿至黑褐色的,背线呈橙黄色,在亚背线内侧各节有一近半月形或似三角形的黑斑。
习性
斜纹夜盗蛾年发生4代(华北)~9代(广东),一般以老熟幼虫或蛹在田基边杂草中越冬,广州地区无真正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该虫冬季易被冻死,越冬问题尚未定论,推测当地虫源可能从南方迁飞过去。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则多在8~9月大发生。成虫夜出活动,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酒等发酵物尤为敏感。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分叉处,以茂密、浓绿的作物产卵较多,堆产,卵块常覆有鳞毛而易被发现。初孵幼虫具有群集危害习性,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土缝处,傍晚爬出取食,遇惊就会落地蜷缩作假死状。当食料不足或不当时,幼虫可成群迁移至附近田块危害,故又有“行军虫”的俗称。斜纹夜蛾发育适温为29~30℃,一般高温年份和季节有利其发育、繁殖,低温则易引致虫蛹大量死亡。该虫食性虽杂,但食料情况,包括不同的寄主,甚至同一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器官,以及食料的丰缺,对其生育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间种、复种指数高或过度密植的田块有利其发生。天敌有寄生幼虫的小茧蜂和多角体病毒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清除杂草,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以破坏或恶化其化蛹场所,有助于减少虫源。
②结合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
2、物理防治。
①点灯诱蛾。利用成虫趋光性,于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
②糖醋诱杀。利用成虫趋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敌百虫诱蛾。
③柳枝蘸洒500倍敌百虫诱杀蛾子。
3、药剂防治。
3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可结合田间管理,进行挑治,不必全田喷药。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傍晚前后进行。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15%菜虫净乳油1500倍液、2.5%天王星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5.7%百树菊酯乳油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2.5%灭幼脲、或25%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5%卡死克、或5%农梦特2000~3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20%米满胶悬剂2000倍液、44%速凯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10天1次,连用2—3次,交替喷施。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