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松疱锈病菌(柱锈菌属病菌)防治

2011/1/20 15:41:04

危害性状在松树上形成细小的纺锤形的肿胀,接着被侵染的树皮裂开。病菌在树皮内扩展,很快环绕整个茎部。病枝干的死亡与次生微生物的活动有关,而并非由病菌绕茎造成。病菌环绕的枝干和茎仍可存活许多年。在大枝条或主干上常见有大量树脂流出的大型溃疡斑,尤其是在扭叶松和西黄松上。随后啮齿动物的袭击加速了枝干条的死亡。死的和干枯的顶部和枝条十分引人注目。大的、红黄色的性子器(直径4-8mm)在初侵染后2-3年内出现在肿胀的树皮上。在转主寄主上,被侵染的叶和茎出现淡黄色斑点。
生物特性一般情况下,病原菌侵染一至数年后,在春天和初夏在松树上产生性子器和锈子器。锈孢子可随气流作长距离传播,并侵染转主寄主,而不能再侵染松树。侵染后约2星期在转主寄主上产生夏孢子堆。由于夏孢子堆不断产生,并在整个夏季重复侵染,使转主寄主受害严重。在夏末产生冬孢子堆,由冬孢子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通过当年的针叶进行侵染;担孢子不再侵染冬孢子的寄主。发生在夏天和秋天的担孢子侵染通常局限于距转主寄主1.5km以内的区域,这是因为孢子抗性差,生活周期短。担孢子侵染松树后,即完成了其生活周期。
传染途径锈孢子借助风传出相当远的距离,并能在气传中存活相当长的时间。随染病植株体进行人为传播。
防疫方法禁止寄主植物(尤其是松树和栎树)从疫区进口。对可携带该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实施严格的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特别注意相关的繁殖材料和包装物。若发现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相关信息
  • 北美松疱锈病菌(柱锈菌属病菌)防治 2011-1-20
  • 红松疱锈病防治 2011-1-21
  • 二针松疱锈病(硬松干锈病) 2011-7-05
  • 刚竹秆锈病防治 2011-7-05
  • 红松松针锈病防治 2011-4-27
  • 樟子松松针锈病防治 2011-4-27
  • 海棠锈病防治方法 2011-3-11
  • 白杨锈病防治 2011-1-21
  • 海棠锈病防治 2011-1-21
  • 朴树瘿锈病防治 2011-1-21
  • 圆柏锈病防治 2011-1-21
  • 龙柏锈病防治 2011-1-21
  • 合欢锈病防治 2011-1-21
  • 油松松针锈病防治 2011-1-21
  • 水竹杆锈病防治 2011-1-21
  • 玉竹锈病防治 2011-1-21
  • 何首乌锈病防治 2011-1-20
  • 水蜡锈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2011-1-20
  • 新疆杨树锈病防治 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