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赤团子病(竹黄、竹肉病)

2011/1/20 14:31:01

【分布及危害】在贵州、江西、上海、江苏、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市)均有发生。寄主有刚竹(P.viridis)、毛竹(P.pubescens)、桂竹(P.bambusoides)、水竹(P.heteroclada)、淡竹(P.glauca)、苦竹(Pleioblastus)、箭竹等。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竹小枝上,春天小枝叶鞘膨大破裂,最初出现灰白色米粒状物,肉质,后变为软木质,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至赤灰色。以后,米粒状物继续膨大成球形,长椭圆形不规则块茎状,直径2~4cm,粉红色。小枝受害后,枝叶逐渐枯黄,小枝易折落,对竹子生长有一定影响。

【病原】本病由竹黄菌(ShiraiabambusicolaP.Henn)侵染引起。子座粉红色、软木质、球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块茎状,1~2cm×1.5~4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的边缘,直径460~60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有柄,为20~25μm×260~320μm。侧丝线形,长于子囊。子囊孢子6个,呈单行排列,梭形,多细胞,砖壁状分隔,初无色,成熟时略呈暗色,为12~16μm×46~60μm。其无性型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径320~360μm。分生孢子生于短柄上,纺锤形,多胞,砖壁状分隔,淡褐色,大小为15~20μm×60~70μm。

【发病规律】病原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病害多于春季发生。一般中、幼竹林以及管理不善、生长衰弱的竹林易发生。据观察,竹林生长过密,郁闭度大,春夏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在防治上主要采取:

1.造林时不取病竹栽植,并要合理密植。对过密竹林应适当疏伐,减小密度。

2.加强抚育管理,促使竹林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3.及早砍除病竹,随时剪除病枝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