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2)

2011/1/20 15:40:20

1 竹笋禾夜蛾(OligiavulgarisButler)
  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4月中下旬幼虫从竹笋顶端或侧面蛀入笋内造成退笋,20~25d后幼虫老熟。入土化蛹,成虫6月份羽化。其它石竹秀禾夜蛾(O.apameoidesDraudf)和淡竹笋夜蛾(KumasiaKumasoSugi)与竹笋禾夜蛾同时发生。
  防治措施:(1)出笋期间及时挖除退笋,杀死笋内幼虫,以降低来年虫口密度;(2)秋、冬季施用10%草甘膦水剂7.5kg/hm↑2,或垦复清除林地内杂草,既可消灭越冬卵,又切断初孵幼虫的食料。
2 一字竹象(OtidognathusdavidisFab.)
 危害刚竹属、箬竹属、苦竹属、茶杆竹属等60余种竹子,但以刚竹属为主,成幼虫均在笋上取食,幼虫钻蛀危害,导致笋成竹后折枝断梢,秆部虫孔累累,节间缩短,竹材僵脆。1年1代,以成虫越冬,4~5月以成虫危害竹笋。
  防治措施:(1)毛竹等大径竹种用笋基注射杀虫剂,如50%甲胺磷1~1.5ml;(2)小径竹用触杀性杀虫剂防治成虫,如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与80%敌敌畏混合使用,成虫期喷2次(间隔5d),每次150mL/hm↑2;(3)冬季竹林垦覆,可直接杀死幼虫。
3 江苏泉蝇(PegomyiakiangsuensisFan.)
  主要危害刚竹属,幼虫在笋上蛀食危害造成退笋,被害大笋可发育成竹,但新竹秆部有虫孔而且节间缩短,折枝断梢。1~2年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3~4月羽化,幼虫期约20~25d,4月下旬、5月上旬老熟入土化蛹。
  防治措施:(1)及时清除虫退笋,秋冬垦覆松土,降低虫口密度;(2)成虫期在竹林内用糖醋液和杀虫剂涂抹的鲜笋诱杀。(2)也可笋基注射内吸杀虫剂,但要防止人畜中毒。
4 竹蝗
  危害竹子的蝗科害虫有20余种,以黄脊竹蝗(CeracriskiangsuTsai)危害最严重。其它常见的有青脊竹蝗(C.nigricornisWalker),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上旬~5月底孵化,跳蝻(若虫)5月上旬~6月下旬,成虫7月上旬~9月下旬。一般成、若虫均能危害。
  防治措施:竹蝗大面积发生时危害性极大,防治应控制在跳蝻上大竹以前。(1)对成虫集中产卵林地进行重复除卵、减少虫源;(2)初孵跳蝻群集小竹、笋箨取食,用2.5%溴氰菊酯超低量喷雾防治,用药量15mL/hm↑2,1星期后再防治1次。(3)跳蝻上竹后可采用敌敌畏烟剂7.5~11.25kg/hm↑2防治,也可用油烟剂防治。
5 竹螟
  危害竹子的竹螟约10余种,常见的有竹织叶野螟(AlgedoniacoclesalisWalker)、竹绒野螟(CrocidophoraevenoralisWalker)等5种,其中以竹织叶野螟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主要危害毛竹、刚竹、淡竹、青皮竹、撑篙竹。大发生时吃光竹叶,导致竹株枯死,使翌年出笋减少30%~50%,新竹眉围下降20%~30%。竹织叶野螟1年发生1~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越冬。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以第1代危害较严重。
  防治措施:(1)出笋大年秋、冬季垦覆,可使竹织叶野螟越冬茧数下降50%;(2)成虫期在竹林附近或开阔地设黑光灯诱杀。(3)低龄幼虫期用50%甲胺磷原液竹腔注射,每竹1.5mL。大面积发生时,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超低量喷雾15mL/hm↑2。
6 竹毒蛾
  主要有华竹毒蛾(PantanasinicaMoore)和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2种。危害刚竹属为主,以幼虫食叶危害,大发生时能将竹叶吃光。华竹毒蛾1年3代,以蛹越冬。刚竹毒蛾1年3~5代,以卵和少数低龄幼虫越冬。
  防治措施:(1)刚竹毒蛾成虫期(在浙江1~3代成虫出现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上旬、10月上旬~11月上旬)可设黑光灯诱杀;(2)华竹毒蛾产卵结茧在秆中下部,可人工刮卵、灭茧;(3)第2代幼虫有下竹避暑的习性,午后用8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进行秆基和地面喷雾。
7 竹舟蛾
  竹舟蛾有10余种,以竹篦舟蛾(BesiagoddricaSchaus)和竹缕舟蛾(LoudontadisparKiriakoff)最常见。一般均1年发生3~4代,3代的以蛹在土中越冬,4代的以2~4龄幼虫在竹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和10月上旬~次年4月中旬,一般第2代危害最重。
  防治措施:(1)成虫期设黑光灯诱杀成虫。(2)幼虫期可用敌敌畏烟剂防治,用药量15kg/hm↑2,条件允许也可用触杀剂或畏毒剂喷雾。保护天敌,第2代后尽量少用化学杀虫剂。
8 竹蚧虫
  竹蚧虫有150多种,主要危害刚竹属,但多数危害不严重,主要种类有竹巢粉蚧(NesticoccussinensisTang)、竹皱绒粉蚧(EriococcusrugosusWang)和竹白尾粉蚧(AntoninacrawiiCock)和霍盾蚧(KuwanaspishowardiCooley)等,危害枝、叶、秆。均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竹组织叶液,导致枝、叶枯死,竹株生长势衰退,并诱发煤污病。前两种1年发生1代,后两种1年发生2代。
  防治措施:(1)加强竹林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及时伐除3度以上老竹。(2)虫口密度过高危害重时,可竹腔注射内吸性杀虫剂,如50%甲胺磷乳油,每竹2mL,时间最好选择在越冬虫态冬后恢复取食至下代若虫、孵化前为宜。冬季也可用松脂合剂12~20倍液喷雾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9 竹广肩小蜂(AiolomorphusrhopaloidesWalker)
 又名竹瘿蜂。危害毛竹、雷竹等当年萌发的小枝,在小枝基部形成膨化的虫瘿,小枝端部新叶簇生,提前脱落,导致小枝枯死。1年1代,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次年2月成虫羽化、产卵,卵期30d左右。
  防治措施:(1)加强竹林抚育管理保持合适的密度,可保持竹广肩小蜂在较低的虫口密度。(2)被害竹林在3月底~4月上旬,用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乳油竹腔注射防治,每竹注射药液1.5~2mL。(3)成虫出现期可用烟雾剂熏杀。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