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枯梢病防治

2011/1/21 17:55:26

【分布及危害】毛竹枯梢病在浙江、江西和福建省发生,为害当年新竹,发病后轻者枝梢枯死,重者整株死亡。据1971年统计,浙江嘉兴、杭州地区,发病面积1万2千公顷,死亡新竹约225万株。1988~1990年,福建三明市在三元、尤溪等5县内发现病竹近5300ha,砍除病死竹20余万株。受害毛竹质量下降,受害竹林出笋减少,对毛竹(P.pubescens)生产威胁很大。
【症状】感病新竹主梢或枝条的节叉处先出现舌状或梭形病斑,色泽由淡褐色逐渐加深呈紫褐色。当病斑包围枝(干)一圈时,其上部的叶片变黄,纵卷直至枯死脱落。由于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不同,在病竹林内最后出现枯梢、枯枝和全株枯死三种类型。剖开病竹,可见病斑内壁变为褐色,并生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病竹枝梢上的叶片和小枝脱落后,不再萌生新叶。翌年春,在枯枝或梢的节处出现不规则的小突起,后不规则开裂,从裂口处伸出1至数根毛状物,这是病原菌子囊壳的喙部。
【病原】本病是由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Zhang)引起的。子囊壳埋生在病枝竹节处的组织内,聚生,偶单生,扁球形到球形,直径225~385μm,壳壁拟薄壁组织性,暗色,顶生一个圆筒形的暗色长喙,破寄主表皮而外露;喙长300~570μm,宽70~100μm,喙的外壁上具有稠密的细长毛。子囊圆筒形,长85~95μm,宽12~16μm,基部有一个很短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行排列,偶有单行排列,或排列不整齐。子囊单壁,两侧薄,顶部增厚,厚约6~9μm,中间有一小孔道,在孔道周围有一个折光性强的非淀粉质的顶环。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为19~34μm×6~11μm,无色到淡黄色,具三个横隔膜,少数具有4~5个横隔膜,在同一个子囊内,孢子的隔膜数不定,在隔膜处无明显的缢缩现象。无性繁殖在病组织的表皮下产生黑色炭质的分生孢子器,224.3~251.2μm×287.0~249.8μm;分生孢子梗长19.5~29.9μm,宽2.6μm,无隔膜;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茄形、香肠形,有些弯曲成钩状,具2~4个油点,13.0~19.5μm×2.6~3.9μm。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内潜伏越冬,并能存活3—5年。每年在4月份开始形成子囊壳,以2年前感病竹内的菌丝体产生的子囊壳为最多。子囊壳于5月中旬到6月中旬成熟,并在阴雨或饱和湿度的条件下,释放子囊孢子。这时正是新竹的发枝、放叶期,处于感病状态。孢子萌发后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受侵寄主经1~3个月的潜育期后,开始表现症状。潜育期的长短和新竹枯死的严重程度与7~8月份高温、干旱期出现的迟早和持续时间和长短有密切的相关性。毛竹枯梢可以根据竹林内菌源的数量,新竹感病期的降水情况和7~9月份高温、干旱期的持续时间和程度进行测报。据初步分析:4月份气温回升快,月平均气温达15℃以上;5~6月份雨水多,达300mm,雨日多达35天以上;7~8月份高温、干旱期长;竹林内病竹枯梢残留量多,枯梢病有可能流行成灾。一般地说,山岗、风口、林缘,高山、阳坡、纯林内的新竹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首先应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在冬末春初,毛竹出笋前,结合常规的砍竹,钩梢加工毛料两项生产措施,彻底清除竹林内的前两年的病竹枯枝,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根据测报,在病害流行的年份,用50%多菌灵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掖,或1:1:100的波尔多液在新竹发枝放叶期进行喷洒。时间约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中下旬,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3次,有一定的防病效果。禁止用病竹作为竹苗移栽新区,以防病区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