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果内容概述
按照子专题合同,以“信息系统论”和综合集成工程为指导,采取“试验与示范”相结合,“高新研究与阶段成果中试推广”相结合,“定位研究与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紧密结合防沙治沙工程及实际需要,针对彰武亚湿润干旱区生产技术条件落后,经营粗放,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退化土地面积大,防护体系不完善,甚至衰退等现状,在注重单项技术先进、高效实用的同时,采用大尺度、多层次、镶嵌配套技术,构建多树种、多林种、多效益的区域防护林体系景观格局,实现退化土地治理的多元化,维护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沙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沙区旱地果园节水技术
沙区旱地果园是在注重生态环境效益的前提下,新兴的一种生态经济防护林构建模式,利用有限的天然降水,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使降水最大限度地被树木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沙地果园经济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该项技术的具体工程措施为:在春季4月一旬,以果树为中心修节水槽。规格为:长、宽分别为1.5m,槽深为0.3m,槽埂宽0.15m,底部形成以树根部为最低点的锥形径流槽,锥角在175°~177°范围内。
该项技术措施有效地改善旱地果树(梨、大扁杏)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状况,生长期(5~10月份)0~50cm内,土壤含水率可提高1%~2.3%,新枝、径生长量分别提高20%~30%和15%~28%,树势旺,是促进果树早期丰产的有效手段。
(2)沙区混农造林经营技术
林农结合是现代农林发展的重要趋势,树种选择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对组成种群的其他生物无危害,经济价值高、生长快、冠窄叶疏,抗性强的彰武小钻杨作为混农造林树种。造林密度有2种配置方式(表1)。
表1 造林配置方式
--------------------------------------------------------------
配置结构 造林密度(株/hm2) 株行距(m)
--------------------------------------------------------------
宽窄行(边行优势) 666~834 (2×2)×10 (3×2)×8
大行距小株距 416~625 2×8 3×8
---------------------------------------------------------------
造林方法:春季造林用2根1干苗,明穴倒坑栽植;秋季1年根或2年根穴状栽植。造林初期(1~2年内)间种矮秆作物,如大豆或花生;幼林期间(3~4年内)间种高秆作物玉米;郁闭后(5年以后)间种耐荫经济型植物。在林下行间种植间种农作物并与树木保持40~60cm的距离。播种时应适时早播,一般在4月10~20日进行。造林初期作物种植密度可与农田相近,随树龄加大,林下光照相应减少,农作物种植密度可适当减少一些。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施化肥并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适时追肥。该项技术是以实现生态环境恢复为前提,注重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以短养长、以耕代抚的目的,该成果除用于沙区固沙林营建,还为改造低质林找到了有效途径,是沙区国营林场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3)风沙土钾素状况及钾肥增产效果
对彰武县西北部农林用地土壤钾素状况调查表明:农业用地速效钾含量为35.6~71.4mg/kg,缓效钾含量为213.3~376.5mg/kg,含量水平均较低,种植年限长的农田较种植年限短的稍高,且比较稳定。林业用地速效钾含量为35.6~347.2mg/kg,杨树纯林和樟子松与杨树、与油松的混交林含量水平较高,樟子松、油松纯林含量水平较低。缓效钾含量为280~410mg/kg,除樟子松幼龄林含量水平较低外,其他林分类型差异不大,均为中等偏下水平,表层均高于底层。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配施钾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增施氮、磷肥则无显著效果。在较干旱的年份,配施钾肥可较单施氮、磷肥增产50%~6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中,N、P养分的亏缺已不是限制作物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子,K素大量亏缺才是关键。所以,合理配施钾肥是促进沙区农业的关键。
(4)草炭改土技术
彰武县西北部半干旱沙区草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埋藏量约为2300万m3,为本区利用草炭改良风沙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风沙土养分贫乏,持水能力差,生产力低。改善风沙土的水、肥状况,是该区防治土地荒漠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经营利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草炭改良风沙土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减少春、秋两季土壤水分的散失,提高土壤有效水分含量53%~62%,减少有限降水的下渗损失。同时,草炭不仅可以为土壤提供大量养分,更重要的是它能提高土壤的保肥性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促进作物的生长。施用草炭可使作物产量较单施化肥提高60%~90%。因此,沙地农田的土地生产力可因施用草炭而大幅度提高,为沙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供良好的水肥条件。
草炭的施用应于秋季进行,在施用前应堆腐1年,捣碎,均匀地撒布在地表,后翻地20~25cm,使草炭与耕层土壤混合均匀。草炭改良风沙土不仅可以应用于中低产农田的改造,更可以应用于林牧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5)樟子松固沙林合理经营技术
合理的经济间伐方式,对改善林分的小气候条件,促进林木的生理活动,提高生长量,都有显著作用。对25年生樟子松固沙林,采取留强去弱间伐方式,由1250侏/hm2降低到859株/hm2,虽然株数减少了,但5年后林分的材积却比对照区提高12%,即10.42m3/hm2。可知,留强去弱间伐是樟子松林分较好的经营疏伐方式,特别是在起伏不平沙丘上不便于带状经营的林分,更为适宜;带状间伐包括中等宽度(保留3行,伐除3行,经营密度为633侏/hm2) 和窄带状(保留2行,伐除1行,经营密度为759株/hm2)间伐,边缘效应较强,间伐后5年,对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一般胸径生长可增加13.5%~15.6%,树高生长可增加15.3%~15.6%,在平缓沙地上又便于操作,应该积极采用。
(6)樟子松固沙造林合理密度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水分、土壤、气候等诸多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樟子松固沙林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其中水分因子主要限制因子。
通过对已设的20年生不同密度(625~10000株/hm2)樟子松标准地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树高受密度影响不大,胸径变化幅度为6.3~16cm,蓄积变幅为56.3~135m3,土壤含水率(0~300cm)1.5%~6.0%。密度>2500株/hm2的林分,理论上蓄积量大,但不成材,只能为薪材或椽材,平均感病指数3~4,土壤含水率2%以下,接近凋萎土壤含水率1.72%,随着密度的降低,胸径增大,蓄积变化不大,感病指数明显降低,土壤含水率增加。密度为625~833株/hm2的林分,感病指数降为1以下,土壤含水率4%~6%,林分生长良好。当地沙区樟子松为了保持林分的相对稳定,最大密度应在林分833株/hm2以下。
(7)退化土地类型划分及土地退化评价图的编制
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地区土地退化成因及驱动因子,将辽西北风沙区退化土地在高级分类上划分为3个系列,再根据土地退化程度在基础分类上划分为4个等级53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资料、土地利用图、森林分布图、土壤肥力评价图等图件资料,完成了大冷、章古台2个研究地区的土地退化评价图(比例尺1∶25000)的编制,为有效治理、开发利用沙漠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2.成果关键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
(1)防护林体系由生态型改变为生态经济型技术
彰武沙区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开发利用较早,建国以后,这里曾大规模开展了固沙造林工程建设,生态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防护林体系与农牧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毁林开荒,超载放牧屡屡发生,加之防护林体系结构设计欠合理,整体效益发挥不明显,治沙出现了局部有所好转,整体恶化的势头。针对这种现状,开展了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构建及可持续利用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实激明,这一攻关目标是切合实际的,深受当地政府及生产单位的欢迎。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①根据农田风蚀沙化强度,调整改造了示范区农田防护林林带走向,更换了造林树种,采用窄林带稀疏和通透地构配置。
②固沙林营建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流动、半流动沙地及地势较高沙地栽植小叶锦鸡儿、胡枝子等饲料苗木;地势平坦的固定沙地栽植樟子松、杨树等用材固沙树种,并在栽植初期进行林农复合经营,以短养长,以耕代抚。
③在注重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开展经济林营建,选择适于当地生长,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好的苹果梨、早香2号梨、大扁杏作为经济林造树种,栽培方式分为矮化密植型、强化稀植型,在经济条件较好村屯发展庭院经济,栽培葡萄、李子等优质果木,实行集约化经营。
(2)樟子松固沙林合理经营与良种选育技术
①对起伏不平的樟子松固沙采取留强去弱式疏伐,地势较为平坦的林分实施带状(宽带、窄带)间伐,边缘效应较为明显。上述2种经营方式可有效防止樟子松固沙林早衰,促进林木生长。
②樟子松按雄孢子颜色划分为3种类型(绿色、红色、粉色),经观察测试得出:雄孢子颜色绿色、种子颜色黑色为樟子松优良型,抗逆性强、生长量大;与此同时,成功选育出1种固沙植物新材料--彰武松,它是赤松的优良变种,抗旱性、生长速率皆高于樟子松、油松、赤松,是三北地区很有发展前景的优良造林树种。
(3)退化土地可持续经营利技术
①草炭改土技术 利用彰武沙区草炭资源贮量(约2300万m3)丰富,易于挖掘、改造沙化农地,解决风沙土养分贫乏,持水能力差,生产力低下等现实问题。结果显示:施用草炭可明显改善本地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和保肥性能,可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这一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②钾肥肥效增产技术 根据区域土壤养分调查分析得出:退化农地有效钾含量下降明显,增施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