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护岸林建设模式

2011/1/21 19:08:25

河流护岸林建设模式1 模式适宜条件  黄土高原以黄河水系为主,在上中游地区支流众多,由青海龙羊峡至宁夏中卫,主要支流有大夏、湟水、洮河和祖厉河等;由宁夏中卫至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有清水河;自托克托河口镇至郑州西北的桃花峪,较大的支流有浑河、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汾河、涑水河、渭河、洛河、泌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这些河流两岸,土壤系冲积土、淤土、潮土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沙壤土和粉沙土),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较充足,适宜多种乔灌木及草本生长。2 技术思路  流经本区的河流由于曲流的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冲刷严重,致使河道两岸塌陷十分剧烈,引起河道堵塞,冲毁道路和农田。林木和草本根系密集,可以有效地固岸护堤,稳定河床保护农田和土地。可见在河流两岸植树造林种草是达到治理河岸,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 河流护岸林的树种要求耐水湿、根系发达、根蘖力强,主要树种有垂柳、旱柳、172柳、樟河柳、沙兰杨、群众杨、合作杨、毛白杨、三倍体毛白杨、中林美荷杨、小叶杨、乌柳、杞柳、沙棘、柽柳、紫穗槐、白蜡。草本有芭茅等。  (2)造林密度 杨树株行距2.0 m×3.0 m,柳树株行距1.3 m×3.0 m,灌木(沙棘、紫穗槐、白蜡、柽柳——株行距为1.0 m×2.0 m。芭茅株行距0.3 m×0.4 m。  (3)造林方法  杨树、柳树采用1~2年生壮苗,春季栽植。柳树除栽苗外还可采取插干造林的方法,即在低洼或洪水易淹没的地段,将1.0 m×1.5 m长的柳干,人工插入土层,上端露出0.5~1.0 m。紫穗槐、白蜡等植苗造林,每窝栽1~3 m,栽后在距地面2~3 cm处截干,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多发枝条。  护岸林带营造混交林,其拦泥护岸效果更好。混交方式可行间混交、带状混交(一般3~5行为一带),栽植方向与河水主流方向成30°~45°。根据河流两岸坡度确定不同的林带宽度,一般缓坡型的护岸林带宽度可为20~30 m,陡坡型的护岸林带可为30~50 m。  (4)抚育管理 造林后要在5~6月或7~8月进行松土、除草、培土,注意保留树冠,树冠长度应占树高的2/3。灌木从第2年生起进行平茬,枝条可用于编织。同时要防治林木病虫害,一般主要防治杨树溃疡病、杨柳烂皮病和天牛。  (5)配套措施 在河流护岸林进行植树种草生物措施治理的同时,要加强工程措施建设,修建石质河堤,营造柳谷场、打坝淤地、坡改梯等,以增强河岸的防护效能。4 模式成效评价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其含沙量、输沙量猛增,黄河干流输沙量由0.1 kg/m↑3增加到36.9 kg/m↑3,支流则由0.16 kg/m↑3增加到61.0 kg/m↑3使黄河每年有4亿t泥沙淤积在河道。在下游形成高出河床10余米的悬河。大量营造河流护岸林,可以起到阻沙拦泥的作用,大大减少入黄泥沙。5 模式典型区及适宜推广区  典型示范区位于陕西周至、杨陵、扶凤境内的渭河河段和绥德、米脂、清涧境内的无定河流域段。本模式除草本芭茅适应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河流栽种外,其它乔灌木树种可在黄河上中游各河流护岸林建设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