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杨梅生产技术规程

2011/1/18 12:00:17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浙江省无公害杨梅园地条件、建园、定植、树冠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本部分适用于浙江省无公害杨梅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33/T×××-2002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8321.1-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8321.2-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8321.3-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8321.4-199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8321.5-199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DB33/174-199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等级
3建园
3.1园地选择
3.1.1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5~21℃,≥10℃的有效积温4500℃以上,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初夏果膨大转色期降雨量大于160mm。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生长和生产优质果品。
3.1.2地形地貌
宜在山坡地栽培,坡度小于25°,海拔高度在700m以下,一般最适宜100m~400m。
3.1.3土壤
凡蕨类、杜鹃、松、杉、毛竹等植被生长良好,pH值4.0~6.5(pH4.4~5.5的酸性土壤最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红壤和黄壤,但忌连作。
3.2园地规划
果园应规划道路系统,种植小区和水保工程,修筑标准化梯田或鱼鳞坑,保留周围植被以供苗木遮荫。山顶和陡坡要保留林带,防止水土流失。
3.3品种选择
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表现出良好经济性状和抗性的地方特色品种,适当增加早熟、晚熟和大果型品种。可发展品种有临海早大梅、早色、荸荠种、丁岙梅、大炭梅、深红种、东魁、晚稻杨梅等。
3.4定植
3.4.1苗木质量应符合DB33/174的标准的规定。
3.4.2栽植时间多采用春植,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选无风阴天栽植为宜。
3.4.3栽植密度依造林地气候、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品种特性而异。株行距有5m×4m、6m×5m、7m×5m等,每hm2285~495株(19~33株/亩),东魁、晚稻杨梅宜稀,其他可密些。但不宜过密,更不能采用计划密植的先密后疏栽培方法。
3.4.4挖穴、备足基肥定植穴位于梯面或鱼鳞坑外缘1/3处,穴直径为1.0~1.2m,深0.8m,每穴备栏肥或垃圾肥30~50kg或腐熟饼肥5~6kg加1kg过磷酸钙为基肥,覆土待种。
3.4.5栽植穴内基肥与土壤拌匀压实,呈馒头形,高接近地面,上覆盖一层表土。修剪过长和劈裂根系,苗木中心干嫁接口上留25~30cm处短截并摘除部分叶片。干旱年份和地区及长途运输苗木,宜全部摘除叶片。种时根应舒展,不能触及肥料,覆细土、压实。苗木嫁接口露出地表,干旱天气要浇足水。天气和土壤干燥地区,可在嫁接口上部培土高10~15cm,待发梢成活后扒开培土。
3.4.6配置雄株
无野生杨梅的新区,应搭配1~2%的雄株,并根据花期上风口和地形确定雄株位置。
4整形修剪
4.1整形
4.1.1自然开心圆头形
主干上部配置3个主枝,主枝应有间隔并各伸一方。主枝基角呈45~50度。每主枝配置2、3副主枝。树冠骨干枝上配置侧枝并适当短剪、达到各级骨干枝长短适当,从属关系明显。
4.1.2疏散分层形适用于东魁、晚稻杨梅等树势强旺的品种以及土层深厚肥沃和零星种植树。树冠具中心主干、主枝分层,第1层3个主枝,第2层2个,层间距1m左右。
4.2修剪
4.2.1修剪时间休眠期修剪在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
生长期修剪为4~9月,除挂果期外,都可进行修剪。
4.2.2侧枝修剪
旺树采用去强留弱,弱树则相反。过密、交叉和远离骨干枝的侧枝及时疏除和回缩,保持树冠上部通风透光。
4.2.3徒长枝修剪
在枝条密生部位全部删除,空虚部位可进行短截培养结果枝。衰退侧枝和下垂枝上的徒长枝可作更新枝,并回缩其上的侧枝。
4.2.4过密枝、交叉枝、病枝应从基部剪去。
4.2.5上强下弱树冠修剪
中心主干生长旺盛,可利用去强留弱进行“换头”,使中心主干曲线上升。若是树冠上部粗旺枝过多,可疏除强枝2~3个,实行树冠“开天窗”,同时删除密生枝并进行去强留弱和回缩修剪。
4.2.6衰退树更新修剪
早期衰退树采用“输换更新”,分2~3年回缩骨干枝;衰退老树,则应一次性更新,将主干和主枝全部短截到有新枝发生的部位,重新形成树冠。
5土壤管理
5.1中耕除草
5.1.1幼龄树
在树盘直径1m~1.5m内清除灌木、杂草,一年浅耕松土2~3次,夏季伏旱前土面覆草防旱。
5.1.2成年树
较平坦园地用“清耕法”,3月中旬前结合土壤改良进行翻土,采果前清除树冠下杂草,采后中耕松土基本保持无杂草状态。坡地宜用“自然生草法”,冬季翻土时清除杂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后,任其自然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仅在采收前割去树冠下草类以便采收。
5.2扩穴培土
定植后第二年起,每年10月间,结合施肥向外扩穴,同时在穴内施栏肥或土杂肥直到全园翻完。成年园秋冬季进行翻土,隔年或每年培土加厚根部土层。
5.3套种
纯林幼树可利用行间隙地种植叶、果类蔬菜和药材等低秆作物,禁止种植冬瓜等攀延类蔓性植物。也可套种印度豇豆,乌豇豆,印尼绿豆等夏季绿肥;并可用光叶紫红苕子为冬季绿肥改良土壤。
6施肥
6.1肥料种类
按NY/T394~2000的5.2.1规定选择肥料种类。
6.2施肥量
6.2.1秋冬施基肥用腐熟栏肥,堆肥或饼肥。幼龄树株施饼肥1~3kg,初果树株施栏肥15~20kg加焦泥灰10kg;成年结果树株施栏肥30kg或堆肥45kg或饼肥4~5kg。
6.3.2幼龄树
氮、磷、钾用量之比为4:1:3.5,初果后控氮增施钾肥。每年追肥1~2次,分别在3月和6月上旬,幼年树每株施肥量应逐年增加。4~5年生树每株增施过磷酸钙0.5~1.0kg。
6.3.3成年树
结果树氮、磷、钾用量之比为4:1:5,全年施肥2~3次,分别在3月发芽前和6月上旬夏梢发生前施用,第一次株施硫酸钾1.0kg,尿素0.3~0.5kg或焦泥灰15~20kg,第二次株施尿素0.5kg,硫酸钾或氯化钾0.5~1.0kg。磷肥隔1~2年施用一次,用量1~1.5kg,小年树第二次可不施或少施。不能单施氮肥、磷肥及过量施磷肥。
6.4施肥方法
6.4.1土壤施肥幼龄树以主干为中心盘状施肥,树盘大小与树冠相当,内浅外深,深约20~30cm,也可用环状沟施肥。
成年树可用条沟,环状沟和穴施,施肥位置在树冠滴水线附近,深20~40cm。栏肥,堆肥宜深,化肥可浅,施后覆土。可结合冬季翻土采用全园撒施肥料、翻埋入土中。几种施肥方法可轮换使用。
6.5叶面施肥
应根据杨梅生长结果和肥料而定,使用浓度视气温、空气湿度以及叶、果等器官幼嫩程度而异。夏季宜早、晚或阴天喷洒。果实采摘前40d应停止叶面施肥。
6.6缺硼树施肥
6.6.1范围土壤缺硼易引发梢枯病,表现为叶小、新梢簇生、顶芽死亡、梢顶枯萎、落叶。多发生在树冠顶部或部分枝条上,也可全株发病。
6.6.2防治方法株施硼砂50~100g,施后隔2~3年再施用;也可叶面喷洒0.2%硼砂溶液,在花芽萌动至开花期,喷洒1~2次,须连年喷施。
7花果量的调整
7.1短截结果枝
花芽过量时,2月至3月中旬,全树均匀短截1/5~2/5的结果枝,并疏除细弱枝和密生枝。
7.2人工疏果
东魁、大炭梅等果形较大品种可推广人工疏果,分2~3次进行。第一次,盛花后20天疏密生果、小果和劣果。第2次,谢花后20d~35d果径1cm时,疏小果、劣果。第3次,盛花后40d~50d果径迅速膨大前进行,平均每果枝留果2个。
8高接换种
8.1范围
适用于品质不良品种、实生树和品种结构调整。砧树树龄4~10年生,树龄小,高接易成活。
8.2时间和方法
适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用切接、劈接和皮下接。接位宜低勿高,砧枝断面直径3cm~5cm为宜。砧木接位下端留一裂缝以便排出砧木树液。每砧树嫁接3~4个穗条。成活后,新梢长40cm左右,摘心促进分枝,留好骨干枝的延长枝,早日形成树冠。
成年树干径超过25cm以上,需提前短截大枝,重新发枝,待2~3年枝条粗度在2cm以上时再行高接。
9不结果、少果旺树改造
9.1范围
不结果或低产旺树。
9.2方法
9.2.1调整树冠结构删除树冠上部直立性大侧枝,开出“光路”。去强留弱,去直留平,疏去密生枝,树冠上部多疏剪,中下部要轻剪。
9.2.2多施磷、钾肥不施或少施氮肥,结果后减少磷肥增施氮肥。夏末秋初,在树冠滴水线附近开深沟30cm~40cm施行断根。
10密植园改造
10.1范围
每hm2600株(40株/亩)以上,树冠交叉重叠,光照不足,内膛枝、下部枝大量枯死,光秃,产量下降的园地。
10.2方法
每hm2保留330株~405株(22~27株/亩)。移植树在移植前2~3年先回缩主枝的延长枝,疏除和回缩大侧枝,保留小侧枝继续结果,并让出空间改善永久树光照。移栽时大枝在1.5m~2.0m处短截,并删除小侧枝,于3月上旬稍带土移植。成活后疏除过密枝,留好延长枝培养树冠。
11.病虫害防治
11.1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通过加强培育、合理经营,充分发挥杨梅自身的适应性和抗性,增强杨梅树体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将防治病虫为害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规定标准范围内,减少对环境污染,促进杨梅的可持续经营。
11.2营林防治
11.2.1应选育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11.2.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11.2.3实施翻土、修剪及时清除病虫为害枝条,改善杨梅林的生态环境。
11.3物理防治
11.3.1利用灯光防治对蛾类等,采用灯光诱杀成虫。
11.3.2对尺蠖、蓑蛾类采用人工捕杀幼虫、卵块和虫茧。
11.4生物防治
11.4.1应用生物源农药如BT、阿维菌素、甲基阿维菌素等,防治病虫害。
11.4.2注意保护和利用瓢虫、寄生蜂、食蚜蝇等天敌,防治蚜虫等。
11.5化学防治
11.5.1改进喷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
11.5.2严格执行化学农药种类使用规定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或有“三致”毒性的药剂;限制性使用农药应严格执行GB4825或GB8321.1~8321.5的规定;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严禁在果实采收前40天喷施任何药剂。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表1。
表1杨梅主要病虫害和防治
1、病虫害名称:杨梅癌肿病
为害部位:为害枝干,病部形成大小不一粗糙木栓化的肿癌,其上小枝枯死,严重者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1、3~4月份利用刀刮除病斑并涂200倍“402”抗菌剂;2、抽梢前剪除病枝、烧毁;3、加强管理、增施钾肥和有机肥
2、病虫害名称:杨梅褐斑病
为害部位:为害时片,引起大量落叶。叶片病斑上有灰黑色,黑色小点。
防治方法:1、5月下旬和7月上旬各喷一次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采果前后各喷一次1:2:200波尔多液和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3、病虫害名称:杨梅干枯病
为害部位:为害枝干,枝干病部呈现带状凹陷病斑。布满黑色小点,病斑深入木质部,上部枝干枯死。
防治方法:1、早期刮除病斑涂抗菌剂“402”;2、清除病死枝
4、病虫害名称:杨梅根腐病
为害部位:为害根系,造成烂根,导致枝叶枯萎,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多菌灵和托布津每株施0.25~0.5kg,拌匀后撒施在根颈至树冠滴水线下,15~30cm深土中。
5、病虫害名称:油桐尺蠖
为害部位:一年发生2~3代,为害叶片,严重时被食光。
防治方法:5月下旬1代幼虫出现时喷50%辛硫磷1000倍液,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2代虫喷20%氰戊菊酯2000~2500倍液1~2次。
6、病虫害名称:杨梅卷叶蛾类(小黄卷叶蛾等)
为害部位:一年发生4~5代,幼虫为害嫩叶,卷缩成虫苞,严重时新梢一片焦枯。
防治方法:4月上旬喷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月中下旬2代虫喷50%辛硫磷1000倍液,7月中下旬后3、4代虫再喷上述药剂。
7、病虫害名称:介壳虫类(杨梅柏牡蛎蚧等)
为害部位:一年发生2代,群集在3年生以下枝条和叶片主脉周围及叶柄上为害,叶枯死早落,严重时一片枯黄。
防治方法:5月中下旬1代若虫出壳蜂期喷40%杀扑磷2500~3000倍液,7月下旬和8月中旬边续喷上述药剂2次防2代若虫
8、病虫害名称:杨梅蓑蛾类(大黄蛾等)
为害部位:一年发生1~2代,为害新梢叶和一年生枝皮层、木质部。
防治方法:幼虫孵化盛期和幼龄期喷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2000~2500倍液。
12采收
12.1采收时期
杨梅成熟和采收时期因品种和产地而异,一般在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同一树果熟先后不一,要分期分批采收,多时每天一次,少则隔天一次,随熟随采,
12.2采收方法
手工采摘,摘熟留“青”,轻采轻放轻挑,不能用击落或摇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