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富士苹果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总结

2011/1/18 19:34:24

 河南省夏邑县苹果栽培面积1533hm2,其中红富士为主栽品种,占苹果栽培总面积的71%。多年来,由于管理粗放,病虫害和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产量低,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部分果园已出现放弃管理和砍树现象。为此,笔者于2002—2007年进行了红富士低产园改造试验,取得明显效果,平均产量和果品质量均显著提高,现将改造技术总结如下。
  
  1 试验园概况
  
  试验在杨集镇王口村等几个果园进行,面积9.3hm2。几个果园均为1992年春建园,栽植株行距3m×5m,南北行向,主栽品种为工藤富士,授粉品种为金冠,配置比例4:1。基砧为八棱海棠。原树形为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层形。由于栽植密度较大,树形不适宜,修剪不当,留枝过多,导致全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发生严重,产量不高,果实品质低下。全园无全红果,无萼洼着色果;40%的果实果形偏斜;平均单果重只有250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为12.8%;病虫果率高达60%~70%;大年树666.7m2产量1900kg,小年仅1100kg,产量变化幅度达40%。
  
  2 改造技术
  
  2.1 树体改造
  ①改造树形。对原来的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层树形,用3年改造调整为纺锤树形,中心干上的大枝由9—11个减至6个左右,下大上小,呈螺旋式排列,下、中、上冠径分别为4.5m、3.5m和2.5m,树高4m。中下部大枝与行向保持45°左右,斜向行间延伸,基、腰角80°,梢角75°。调整时重点去除中干上70cm以下距地面过近的大枝和中部重叠密枝,使大枝分布均匀,互不遮光。②合理修剪。冬剪时保留的大枝单轴延伸,两侧不留强旺大分枝,培养中小型“鱼刺状”结果枝组,同侧枝组相隔距离20cm,注意留好枝组带头枝,以缓放为主,生长衰弱后回缩到后部中长果枝上。主枝和侧生枝组的背上和背下不留枝。发育枝以缓放为主。5月中旬疏除萌蘖枝。5月下旬主干环剥,剥口宽度为主干粗度的1/9。6月上旬对背上直立新梢疏除1/3,轻摘心1/3,中短截1/3。7—8月对短截刺激萌发的二次枝留5~7cm短截。10月上旬疏除树冠内膛过密枝条。
  
  2.2 增施有机肥,适时灌水
  秋施基肥采用环状或放射状沟施,沟宽、深各40cm,肥土混匀回填。肥料以腐熟鸡、猪粪为主,株施100~150kg,施肥后及时灌水。萌芽期、幼果膨大期、果实迅速膨大期(采前45天)和封冻前灌水,全年灌水4—5次。
  
  2.3 加强花果管理
  花朵开放25%时,将花粉与滑石粉按照1:3~4的比例混合,采用机械授粉,连续进行两次。花后1周(4月下旬)开始疏果,疏去腋花芽果和边花果,保留中心果。5月上中旬定果,疏去小果、梢头果、扁形果、球形果和4片叶以下的叶丛枝果,留5%的保险系数,平均每株留果量236个,以保证单株产量56kg,666.7m2产果2500kg。果实套袋于5月下旬开始,6月20日前完成。9月15—20日前分两次摘除果袋,先除外层袋,2—3天后再除内层红袋。摘叶转果分两次完成,第1次在9月下旬,除去梗洼处叶片和周边挡光叶片,约占全树叶片的5%;第2次在果实采前25天,去除果实周边的挡光叶片,约占全树叶片的30%。采前20天树下两侧铺反光膜,各2m宽。
  
  2.4 适期采收
  改变过去的早采习惯,于10月25日开始采收,11月5日结束。
  
  2.5 及时防治病虫害
  试验进行期间,休眠期(12月至翌年2月)清理果园,结合冬剪疏除病虫枝、刮除老翘皮、收集病虫果深埋或烧毁;剪锯口涂抹保护剂。芽萌动期(3月上中旬)刮除腐烂病斑,涂抹治腐灵或果富康5—10倍液。芽开绽至花序分离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喷1~3°Be石硫合剂,或21%果富康100—2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300倍液等,防治山楂红蜘蛛、金纹细蛾、蚜虫、卷叶虫和白粉病等。落花后7~15天(4月底至5月中旬)、果实套袋前(5月下旬至6月中旬)、果实套袋后至摘袋前(6月中旬至9月上旬)喷布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1.5%多抗霉素500倍液、20%菊马乳油1200倍液、0.6%清源保1500倍液、1.8%阿维菌素5000—6000倍液、10%吡虫啉3000倍液、2.5%扑虱蚜2000倍液、40%套袋保1000倍液、40%多锰锌1000倍液、4%农抗“120”1000倍液、15%哒螨灵2000倍液、8%中保杀螨2000倍液、1:3:300波尔多液,79%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30%蛾螨灵2000倍液、30%桃小灵1500倍液等,防治早期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白粉病、霉心病、锈病和红蜘蛛、桃小食心虫、卷叶虫、金纹细蛾等。3 改造效果
  
  通过改造树形、改进修剪技术、连年增施有机肥、花期人工授粉、合理疏果、及时套袋和摘袋,以及摘叶、转果和树下铺反光膜、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调节了营养分配,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树体营养水平。2007年试验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77%,比改造前提高1倍;各种营养元素含量显著增加,氮磷钾比例为1:1.2:1.7,处于较适宜的范围;果品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2005—2007年平均株产达63.5kg,平均666.7m2产量达2816.7kg,比改造前增产30%;平均单果重达30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6%,分别比改造前提高16%和1.8个百分点;偏斜果率由40%下降至13%;果形指数由0.87提高至0.91;全红果率达100%,萼洼着色率达87%;果实硬度为9.35kg/cm,比改造前提高0.28kg/cm;病虫果率由60%~70%下降至1%~2%,好果率达98%。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试验园666.7m2纯收入为改造前的6倍。2006年试验结果表明,采收期对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10月上旬采收的红富士苹果,其果实着色淡,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11月上中旬采收的果实着色浓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但蜜心果率和梗洼裂果率也随之增加,且采收越晚越严重。因此,红富士过早或过晚采收均不适宜。在夏邑县,红富士适宜的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此期采收的果实着色鲜红美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以上,果肉淡黄,无蜜心果,梗洼裂果率很低。
  
  2005年,全县建立了155hm2优质红富士苹果示范区。2007年平均每666.7m2产量达2638.7kg,优质果率达88.6%,对带动全县苹果“提质增效”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4—2007年全县累计套袋1.3亿个,增施优质有机肥10万方,85%的县苹果园实行了树形改造、人工授粉和疏果,摘叶转果面积达99%以上,优质果率由推广前的31%提高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