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红枣棉铃虫防治

2011/1/20 13:57:51


据研究,棉铃虫为杂食性害虫,除危害棉花、玉米、小麦及豆类等作物外,还危害加工番茄、色素辣椒及多种蔬菜等。该害虫在我区一年发生3-4代,每代历期大概1个月的时间,其中卵期3-4天,幼虫期7-10天,蛹期10天,成虫期7天,成虫昼伏夜出,对灯光有强烈的趋性。一代主要在小麦田发生危害,二代主要在棉田发生危害,三代主要在棉花、复播玉米及加工番茄田等发生危害,四代主要在复播玉米田发生危害。
从田间调查看,二代棉铃虫在红枣青果期对其果实进行危害,但未发现叶片被害状,此时段(7月下旬-8月上旬)和二代棉铃虫危害棉花蕾铃高峰期基本一致。棉铃虫成虫产卵于红枣叶片及果实表面,孵化后从低龄幼虫开始取食红枣表层果肉,随着龄期的增大逐渐向中间蛀食核仁及果肉,在果实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形成近似圆形的小空洞,直径2-4毫米不等,一般枣园蛀果率0.3%-3%,发生严重的枣园蛀果率可达13%,严重影响产量及品质,将对红枣产业构成新的威胁。
由于棉铃虫在我区红枣田的发生危害时期较短(近1-2年),对其发生特点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据初步调查研究,红枣田棉铃虫的发生与栽培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如红枣-棉花、红枣-玉米等间作类型田,因棉铃虫喜食棉花、复播玉米等作物,总量一定棉铃虫的分散危害,故上述间作类型红枣田棉铃虫蛀果率均相对低于附近的单作枣园,相反红枣-小麦(小麦收割后未种植后茬作物)间作田,由于一代棉铃虫在小麦田集中进行危害,较高的虫口基数,在没有可食后茬寄主作物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此类间作枣园棉铃虫蛀果率高于邻近单作枣园的情况。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杀:实践证明对棉铃虫各代成蛾诱杀,是棉铃虫防治中最为关键的措施之一,也最为有效,不但可以减少当代田间落卵量及幼虫发生程度,而且还可有效减少下一代或来年田间发生数量。目前各县(市)防治工作重点为要对杀虫灯统一进行检修、全面维护,确保杀虫灯的正常使用,最大限度地诱杀进入红枣田棉铃虫数量,切实压低来年发生基数。
各县(市)植保部门要及时加强灯下诱蛾情况的监测,在三代棉铃虫成虫发生高峰期(9月上旬)之前,利用杀虫灯对成虫进行集中诱杀。可按单灯30-40亩的控制面积,在枣园四周进行挂放,安装高度2.5-3米,在害虫发生期晚间开灯,为提高灭杀效果,要及时清理高压网上的虫体,并在接虫袋内要放置浸过敌敌畏的旧棉絮。
(2)人工措施:实施田间巡查,及时摘除虫卵及虫果做深埋处理,消灭虫源,减少田间发生基数。
(3)化学防治:在三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加强虫情监测,可参照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百株有虫5-8头,卵粒20-30粒),对棉铃虫发生严重的红枣田分类进行挑治。可选用BT乳剂250-300克/亩兑水50公斤,NPV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50-70克/亩兑水50公斤,或25%灭幼脲胶悬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4)秋翻冬灌:棉铃虫入土越冬深度一般为10-15厘米,秋冬季来临之前及时进行全园翻耕,并刨翻树盘、合理灌溉,以破坏棉铃虫冬眠场所,使虫蛹暴露于地面冻死,或让禽鸟啄食,压低越冬基数。
注意:因红枣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将进入成熟期,从无公害及安全间隔等角度考虑,对刺吸式类及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治一定采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降低果品农药残留,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