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粉蚧防治

2011/1/20 15:40:41

菠萝粉蚧学名Dysmicoccusbrevipes(Cockerell)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约2.5毫米,体被大量白色蜡粉、边缘有蜡质突出,触角7或8节,有17对刺孔群,臀瓣具2根中等大的圆锥状刺。细管状腺分布在腹部6~8节,其边缘的成群分布,后足胫节较跗节约长两倍,雌虫体色有桃色及灰色二型,以桃色的为多。雄成虫体微小,呈黄褐色,具透明的翅,平置体背上,腹端有一对细长的蜡质物。
卵椭圆形,长0.35~0.38毫米,初产时黄色,后变黄褐色,与雌虫分泌的软的白色蜡质物混合成不规则的绵状,附于寄主植物上,每块具l~12粒卵。
若虫共3龄。一龄若虫体长0.48毫米,宽约0.25毫米,触角6节,腹部背面的三孔腺及毛,各节均具一列,腹端的一对长毛比后足跗节略短,后足跗节比后足胫节稍长。二龄若虫触角6节,腹部背面三孔腺散生,后足跗节与胫节几乎等长,腹端的一对长毛比后足跗节略长或等长。三龄若虫触角7节,后足跗节比胫节稍短,腹端的一对长毛明显地较后足跗节上的毛长。
蛹位于丝状蜡质物所形成的茧囊中,茧形不规则,多为长形,附于植物上。
  
为害作物:菠萝
为害症状:
成、若虫吸食菠萝叶片、茎、根、果及幼苗汁液。受害叶片自下而上褪色呈现黄、红、紫色,严重时全部叶片变色、软化、下垂枯萎,最后全株枯死;受害根变为黑褐色,逐渐腐败,致使植株生势衰弱;受害果,轻者果皮失去光泽,同时伴随着煤烟病的发生,重者萎缩;幼苗受害后发育不良,甚至枯萎。
发病特点:
一年发生代数不详,完成一代约需45~59天。雌成虫只有吸取寄主植物汁液后,卵巢才能成熟而生殖,其成熟所需时间与食物及气温有关,在高温期于多汁部应吸食的成熟迅速。在台湾台北6~8月,当食料充足时,只需10~15天,而4~5月需20~26天,冬季则需50~60天,基本上行孤雌生殖,以胎生为主亦有卵生,每头雌虫一生一般产仔50头,最多的达147头,在冬季,特别是1、2月常出现卵生,或卵生与胎生交互进行的现象,胎生产下的若虫常群集在母体下,以后逐渐分散,找到适宜部位后即固着吸食为害,亦有在母体附近静止不动或在母体上反复爬行的,若虫期在夏季一般为30天,在冬季达2个月。雄成虫体小,纤弱,羽化后移至寄主植物缝隙中静息不动,不取食,寿命仅数日。雄若虫期在夏季约14天,在3~4月为32~44天,蛹期一般12~15天。
蚁粪喜食粉蚧的排泄物,当这些排泄被食尽后,对粉蚧生长繁殖有利,此外蚁粪还可搬运传播粉蚧及驱逐粉蚧的天敌,因而蚁类对粉蚧的发生起了有利的作用。菠萝粉蚧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暴雨对粉蚧有冲刷作用;大雨或连续下雨,因叶片基部积水亦可将此部位的虫体淹死。
防治方法:
(1)认真检查防止粉蚧通过种植材料、果实传人新种植区。
(2)种植时选用无虫种苗,必要时可用40%乐果500~800倍液浸头处理。
(3)大发生时喷射松脂合剂,夏季20倍液,冬季lO倍液,或用40%乐果800倍液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