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锈果病防治

2011/1/21 16:16:40

苹果锈果病俗称花脸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并有扩展蔓延趋势。一般多为零星发生,有的果园病株率高达10%以上。


一、发病特征识别
苹果锈果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部分品种的幼苗和徒长枝上也有症状,但不易识别。果实症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锈果型:病树落花后约1个月,病果先从顶部出现深绿色的水浸状病斑,并沿着果面向果梗纵向发展。逐渐形成与心室顶部相对的5条纵纹。且木栓化为铁锈色。随着果实生长,锈斑龟裂,果面粗糙,甚至果皮开裂。果实发育受阻形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病果小而坚硬。这类症状常表现于国光、富士和印度等品种上。
(2)花脸型:病果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病果成熟期着色不均,出现很多近圆形的黄绿色病斑,成熟时斑块也不变红。果面呈现红绿相间的花脸症状。病果小,略带凹凸不平状。此类症状常见于祝光、倭巾及海棠、沙果等品种。
(3)锈果花脸复合型:病果在着色前,多于果实顶端出现明显的锈斑或在果面散生斑块,着色后在未发生锈斑部分或锈斑周围出现不着色斑块,果面红绿相间,形成既有锈斑,又有花脸的复合症状。常见于元帅、红星、新红星等苹果品种。
以上二种症状类型,并非截然划分,在同一品种,同一病株上可以混合发生。在不同品种,不同年份也可以单独表现一种类型。
病苗和病树徒长枝的症状表现是:病苗矮小细弱,叶片反卷成弧形或圆圈状,病叶硬而脆,易从叶柄中部断裂。苗木中上部发生木栓化坏死锈斑。徒长枝中上部叶片表现与病苗相似。
二、病原及发病条件
苹果锈果病最早认为是由病毒侵染引起,近年来国内用四环素族药物作治疗诊断,怀疑为类菌原体所致,但未确诊。日本小金泽等用病株提取核酸,发现其RNA分子大小为病毒粒子的1/20,断定为类病毒,我国部分专家也很赞成。锈果病除由病接穗、砧木通过嫁接传染外,带病苗木的调运,病健树根部自然接触也能传染。此外还可通过在病树上用过的刀、剪、锯等工具接触传染。梨树是该病的带毒寄主,但本身不表现症状,与梨树相邻的苹果园或梨树混栽苹果树发病较重。国光、秦冠、元帅、红星、青香蕉等品种较易感病。金冠品种比较耐病,带毒株一般不表现症状或症状较轻微。还发现在多锰,多铁的果园中也有锈果病,所以叶面喷用含锰、铁的农药时也可加重锈果病的病害程度。缺硒也会造成锈果病。

三、综合防治
1、选用无毒接穗及砧木:用种子繁殖砧木,要选用无毒接穗,可避免危害扩大传染。在对果树或较孤立的果园嫁接时,应选用多年生未发生锈果病的苹果树作为母树剪取接穗。不要用苹果树包括海棠、沙果等根蘖苗作砧木。
2、发现病苗拔除烧毁;新区发现病树,应立即砍伐,把病树连根刨掉。对病树较多的果园区。需划定为疫区,进行封锁。疫区不准做繁殖材料,严禁从疫区调运苗木,将病株逐年淘汰或砍伐。新建立苹果园时,应避免与梨木混栽,并应远离梨园,以免病害从梨树传染到苹果树上。
3、药剂防治:初夏时在病树主干进行半环剥,在环剥处包上蘸过0.015%~0.03%浓度的土霉素、四环霉素或链霉素的脱脂棉,外用塑料薄膜包裹。喷雾防治,用代森锌500倍液或硼砂200倍液,喷于果面,7月上中旬起每周1次,共喷3次。在病害发生较轻地区,可使用熊岳农学院研制生产的治锈增产灵进行高压输液或灌根,可明显减轻为害。应用羊蹄乳油剂治疗果树锈果病,制作工艺是将羊蹄药根洗净,切片晾干备用,取50克加500毫升水,浸泡24小时后去渣,再加适量水,水最多不超过10公斤。该产品抗病毒,消除内毒素,适用于各品种锈果病,经治疗后的病果经肉眼观察,果面光滑,果型正常,果体积大于正常果,着色正常,树势正常,总有效率达100%。羊蹄(别名牛舌头、土大黄、野大黄)为蓼科植物羊蹄RumexjaponicusHoutt.的根,有杀死病毒作用农药。
4、对锰、铁过剩的果园,要控制施用含锰、含铁的化肥和农药,增施有机肥,同时要施足磷、钾、锌、铜、钼、镁等营养元素,使病症得以抑制。施用亚硒酸钠可对锈果病得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