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麻栽培技术规程

2011/1/19 10:49:4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剑麻田的植区与园地选择、规划与开垦、种苗准备、定植、田间管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安全与质量控制、割叶及麻田更新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植麻区剑麻的栽培与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龙舌兰麻H.11648。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疏植苗 dispersal breeding seedling   嫩壮吸芽苗、经密植培育的珠芽苗和无性快速繁殖的腋芽苗(亦称侧芽苗)通过疏植培育后达到大田种植标准的麻苗。  2.2   营养诊断配方施肥 nutrient deficiency diagnosis directional fertilizer   根据作物自身养分及立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指标,比照该作物最佳的养分含量和立地土壤的营养标准,结合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等,合理配比肥料营养组分,实行按需施用的平衡施肥方法。  2.3   割叶周期 period for cutting leaf   后一次割叶与前一次割叶相隔的时间。  2.4   割叶强度 strength for cutting leaf   内每次割下叶片的数量,常以割下多少轮叶或以割叶后留叶数来表示。  2.5   更新 renewing     对因植株开花、病死等原因造成在产麻株只有原定植总株数的50%左右的麻田进行淘汰,并重新开垦种植。    3 生物学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3.1.1 根  3.1.1.1 剑麻属单子叶、多年生一稔草本植物。  3.1.1.2 剑麻的根属须根系,分布多在40cm深内的土层中,根幅1.5m~3m。  3.1.1.3 剑麻的根具有浅生、分散、强大以及耐瘦瘠耐干旱等特点。  3.1.2 茎  3.1.2.1 剑麻具有短而粗的茎,没有分枝。  3.1.2.2 剑麻的茎近似圆形,为螺旋状排列的叶片所环抱,茎端呈锥形。  3.1.3 叶   3.1.3.1 剑麻的叶片无叶柄,剑形、肉质、硬而狭长;叶腋中有一个腋芽,呈休眠状态;叶缘无刺,叶尖上有1cm~2cm的顶刺;叶面上有白色腊粉,叶色灰绿。  3.1.3.2 剑麻的叶片是剑麻生长最旺盛的器官,在未开展时是互包卷着,形成心叶;展开的叶片螺旋状簇生在短茎上,像莲花座。   3.1.3.3 剑麻的叶片外层富含20%的蜡质层,上下表层均有许多深陷气孔,气孔昼闭夜开,具有保水防旱的生理机能。  3.1.3.4 剑麻叶片中间的海绵组织中着生许多强化纤维束和带状纤维束,约占叶片总重量的4%~5%。  3.1.3.5 剑麻的叶序数是13,即逢13展叶线。  3.1.4 花  3.1.4.1 剑麻属异花授粉植物。  3.1.4.2 剑麻植后一般10至13年抽轴开花,花后结果至株芽脱落,生命结束。  3.1.4.3 剑麻花序为巨大的圆锥花序,花轴高达5m~9m。  3.1.5 果  3.1.5.1 剑麻花后所结果为蒴果,长圆形,成熟时呈黑褐色,长、宽分别约4.5cm和3cm。  3.1.5.2 剑麻开花结果后位于花柄离层下的潜伏芽逐渐萌发成珠芽,珠芽可作为繁殖材料。  3.2 生态学特性  3.2.1 生长发育特性  3.2.1.1 剑麻具有喜高温、耐旱的生态习性。  3.2.1.2 剑麻从大田种植到第一次割叶约需3年,这阶段的麻株营养生长突出,叶片数增加最多,生长消耗大。  3.2.1.3 剑麻开割后4至6年,麻株营养生长旺盛,年均增叶40片以上。  3.2.1.4 剑麻从大田种植后9年至抽出花轴,麻株营养生长明显减弱。  3.2.2 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  3.2.2.1 剑麻在年平均气温19℃以上,极端低温多年平均>0℃的地区都能生长。最适宜气温为22℃~24℃。  3.2.2.2 剑麻适生的降雨量为800mm~2000mm,最适宜降雨量1200mm~1500mm。  3.2.2.3 剑麻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铁质砖红壤、第四纪风化的红壤和花岗岩风化的杂沙赤红壤及紫色砂岩风化的红壤区均能良好生长。    4 植区与园地选择    4.1 植区选择  植区选择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三等级,各等级的标准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植区分级标准 植区等级 年平均气温  ℃ 极端最低温  ℃ 年降雨量  ㎜ 最适宜区 ≥23 >3 1200~1800 适宜区 21~22 ≥1 1200~2000 次适宜区 ≥19 >0 ≥800或≤2000   4.2 园地选择  4.2.1 地势  坡度小于15º。  4.2.2 土壤  土层深厚在80cm以上,有机质含量2%以上。地下水位在1.0m以下,排水良好。    5 规划与开垦    5.1 麻园规划  5.1.1 麻园规划要适应机械化、园林化、交通运输方便、布局合理的原则。  5.1.2 平地、5º以下缓坡地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设计,面积一般为3.5ha~6.5ha。  5.1.3 5º~15º丘陵地要环山等高设计,且适当集中连片,便于管理。  5.2 防护林设置  5.2.1 营造原则  有风害的植麻区要设置防护林,且主林带与主风方向垂直;丘陵地应根据地形设置山顶块状林和山脊林带。  5.2.2 规格  主林带宽度10m~15m,副林带6m~8m,株行距1.8m×1.5m或2m×1.5m。  5.2.3 树种  选择速生、经济效益好、抗风力强的树种,可选择桉树类品种等。  5.3 道路  5.3.1 平坦、缓坡地麻田的四周边行距离防护林6.0m~7.0m作为道路,超过140m长的麻行,应设置与行间相垂直的交通道路,宽4.0m~6.0m。  5.3.2 丘陵地麻田要因地制宜搞好山脚、山脊主干路、山腰环山支路和人行道的三路配套。主、支干路面宽5.0m~6.0m,人行道路3.0m~4.0m。  5.4 开垦  5.4.1 原则  要做到水土保持,防止冲刷,消灭恶草。  5.4.2 要求  提早整地,要在前一年雨季末进行。机耕深度不少于40㎝,不漏犁、不漏耙、地块平整、土壤细碎。  5.4.3 做法  生荒地挖除灌木、高草和树头,深松犁横直深松一次,再三犁三耙。熟地二犁二耙。坡地、丘陵地按等高环山开垦,5º以下坡地全垦,6º~10º坡地等高全垦,每隔15m左右修一条等高田埂;10º~15º坡地开4.0m~4.5m宽梯田,严禁顺坡开垦,不是恶草可保留一定草带以防冲刷。    6 种苗准备    6.1 应选择经过疏植培育后达到苗高60cm~70cm,存叶35片以上,株重4㎏以上,无病虫害的大、壮、嫩麻苗作定植材料。  6.2 种苗应提前起苗,让苗自然风干2d~3d后种植。  6.3 起苗后切除老根或部分老茎,保留老茎1㎝~1.5㎝(似碗底形),原则上不修叶,必要时剥掉2片至3片干叶。  6.4 应对苗头进行消毒,方法是用40%灭病威200倍和80%疫霜灵800倍混合均匀喷雾。  6.5 起、运苗时不能伤叶片、叶轴和麻头,雨天不起苗,挖苗后及时分级、运输、种植。    7 定植    7.1 施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加磷、钾、钙肥进行穴施或沟施。穴施的穴长50㎝,宽50㎝,深25㎝~30㎝;沟施的沟宽50㎝,深25㎝~30㎝。一般施肥后覆土10㎝~15㎝。钙肥可选用石灰,应在土地备耕前撒施再机耕。施肥量参见附录A。  7.2 定标  7.2.1 原则  应根据地形,按预定株行距定标,平地采用南北行向,坡地按水平等高定标。  7.2.2 株行距  根据气候、土壤肥力、地形地势、栽培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的要求而定。大行距3.8m~4.0m,小行距1.0m~1.2m,株距0.9m~1.0m,每公顷3750至4800株。气候条件差、土壤肥力低的地区可适当密植。  7.3 起畦   平地要求畦高20㎝~30㎝,畦宽2m~2.2m,畦面呈龟背形;缓坡地以及排水良好的地或降雨量少、土壤含砂量高和无斑马纹病的地区可低起畦种植,畦高不少于15㎝;坡地起穴种植,穴堆高不少于25㎝。  7.4 定植  7.4.1 时间  9月至次年4月份种植,以春季种植为好,严禁高温多雨天气定植。  7.4.2 分级  种植前种苗要按苗龄及大小严格分级,按种苗大小分区定植。种苗分级标准按照附录B的规定执行。  7.4.3 定植深度  覆土深不超过绿白交界处2㎝。定植时勿使泥土埋入叶片基部,麻头不要直接接触肥料,要覆土压实。种苗定植要做到“浅、稳、正、直、齐”。    8 田间管理    8.1 未开割麻田管理  8.1.1 补换植  定植后半年内要及时查苗,对缺株、弱苗、病株及时补换植,以保证麻田生长整齐一致。  8.1.2 扶苗    对当年新种麻和暴风雨后的麻田要进行全面巡查,对倾斜、倒伏植株及时扶正培土,对被淤泥雍入叶片基部的麻株要及时清理。  8.1.3 除草  及时除草,同时铲除吸芽,或用除草剂控制杂草的蔓生,保持麻行无荒草,但严禁使用草甘磷除草剂;坡度大而冲刷严重的麻田不要犁翻土层进行松土除草。  8.2 开割麻田管理  8.2.1 除草  原则上只除去灌木、高草和恶草,保留低矮的杂草覆盖以保水护根。至冬季可全面除草。  8.2.2 中耕  平地麻田每年、坡地麻田隔年在割叶后中耕1次,深度以25cm~35cm为宜。  8.2.3 培土  培土应结合中耕、除草、施肥进行,防止伤害麻叶。培土一般以麻根不裸露、小行畦不积水且畦面明显高出地面为宜。  9 施肥    9.1 未开割麻田施肥  9.1.1 应选择在春季施肥,定植后第二年起每年施肥1次。  9.1.2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又以钾、磷肥为主。施肥量参见附录A。  9.1.3 平地以双沟施肥为主,坡地以穴施为主。做到见根施肥,平坦麻田在大行间靠近麻的边缘,用机开双沟施;穴施的在离茎基部30~50㎝处挖长宽40㎝~50㎝、深25㎝~30㎝穴。施肥后要覆土10㎝~15㎝。  9.2 开割麻田施肥  9.2.1 应在雨季前的3至5月份施肥。  9.2.2 应进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施肥量参见附录A。要重视中量和微量元素的施用,对缺钙、硼、镁、钼的麻田应适量补施。  9.2.3 以沟施为主,在大行间开沟,单双沟交叉隔年轮换,沟宽40㎝~50㎝,深30㎝~40㎝。压青时可结合施肥将青料放入沟底,然后覆土。施肥位置应逐年更换。坡地最好穴施和沟施隔年轮换,以减少肥料的流失。  9.2.4 推行配方专用肥的施用。配方专用肥和石灰应尽量实行机械撒施,以确保施肥的质量。    10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自然灾害防御    10.1 病害防治    10.1.1 斑马纹病防治  10.1.1.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综合栽培措施为主,药剂为辅。  10.1.1.2 搞好以“治水”为主的麻田基本建设。开好防冲刷沟、排水沟、隔离沟和防畜沟,以防病害蔓延。对低洼、积水、地下水位高、易发病地区,要起畦种植,且起畦高度不少于25cm。  10.1.1.3 做好种苗防病工作。外来种苗要经过严格检疫,种苗不堆放,麻苗切口要用有效成份1%的的疫霜灵药液消毒。苗期发病要及时处理。  10.1.1.4 不要偏施氮肥,要适量增施钾肥;麻渣必须经过堆沤腐熟后才能施用,且易发病区宜撒施后整地,不宜沟施。  10.1.1.5 雨天不育苗、不起苗、不定植、不除草、不割叶。雨后及时做好麻田的排水工作。  10.1.1.6 未开割幼龄麻应在雨季前割2至3轮脚叶,已开割幼龄麻应在雨季前割叶。  10.1.1.7 每年从4月开始,经常检查易发病麻田,及时发现病株并根据病情轻重妥协处理。对发病较轻的1~2级病株要将病叶割除并进行药剂防治。对发病3级植株要彻底清除,运出麻园集中烧毁;病穴要挖松暴晒或加用80%的疫霜灵药液消毒。斑马纹病分级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  10.1.2 茎腐病防治  10.1.2.1 高温期少割或不割叶。病区高温期不割叶,且原计划5月份前割叶的,提前到1至2月份割叶;计划6至9月份割叶的,推迟到10至12月份割叶。  10.1.2.2 除正常施肥管理外,对病区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石灰,以提高钙含量,增强植株抗性。  10.1.2.3 高温期间要经常检查病田,及时发现病株及时处理,对发病指标达4级以上的要彻底清除,病穴要挖松暴晒,并撒施石灰和喷药消毒。对3级以下病株要进行药剂防治。茎腐病分级按附录D的规定执行。  10.1.2.4 处理病株后的病穴、病田割叶后和新种麻(含补植麻)起苗2d内要用40%灭病威200倍或28%复方多菌灵400倍药液喷病穴、割口和切口,做到不漏喷,每ha用药量要达到600㎏以上。如喷药4小时内遇雨应在雨后补喷。  10.1.3 其他病害防治  10.1.3.1 煤烟病是由于蚧壳虫为害而引起的,要防治好蚧壳虫。  10.1.3.2 炭疽病一般在台风雨和寒害后发生,高温多雨季节发生较为严重,要在有台风和常风大的地区麻田周围增设防护林带,以减少风害造成的叶片伤口,结合中耕除草割除老病叶以减少田间病菌源和在雨季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600倍至800倍液等杀菌剂防治。  10.1.3.3 黑斑病是由被丢弃的病叶生长传播引起,多在雨季发生,要及时割除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和间种绿肥以及重病时喷1:1:100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600倍至800倍液即可防治。  10.1.3.4 平衡条纹病是一种病毒病,要严格采用无病和长势健壮的母株繁殖种苗或大田定植苗以保证有效预防。  10.1.3.5 黑腐病多是由色二孢菌为害所致,在割除病叶后,使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杀菌一次,20天后用绿乳铜800倍液再喷雾一次进行保护。要重施有机肥、钾肥、镁肥、铜肥和间种绿肥等进行综合防治。  10.1.3.6 带枯病是缺钾引起,对发病指标达2级以上病株重施钾肥,并连施1至2年。带枯病分级按附录E的规定执行。  10.1.3.7 褪绿斑驳病是缺钙、土壤酸度过高及土壤贫瘠引起,要增施石灰、调节土壤酸度或施用钙肥防治。  10.1.3.8 紫色尖端卷叶病与缺素尤其是缺钙、磷、钾有一定关系,应进行营养诊断后补施所缺元素。  10.1.3.9 绉叶病是缺硼引起,要适量施硼。  10.1.3.10 枯斑病一般是由缺镁引起,要适量增施镁肥。  10.1.3.11 类似紫色卷叶病的其它疑似病毒病,要消灭传毒媒介(如蚧壳虫等),严禁病苗上山,挖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  10.2.1 蚧虫防治  10.2.1.1 为害剑麻的害虫主要有褐圆蚧、白粉蚧和橄榄蚧等。  10.2.1.2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无荒芜,增强田间透光度。  10.2.1.3 为害时用80%敌敌畏或40%氧化乐果800倍液,进行喷雾2至3次,喷药要均匀、湿透。  10.2.2 红蜘蛛防治  10.2.2.1 割除虫叶,对为害严重的麻田适当提前割叶,缩短割叶间距。  10.2.2.2 铲除田间杂草,加强麻田管理,以及时铲除红蜘蛛的寄主。  10.2.2.3 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使麻田通风透气。  10.2.2.4 采用无虫害的种苗种植。  10.2.2.5 对虫害麻田采用50%硫悬浮剂500倍防治。  10.3 草害防治  10.3.1 新植麻和未开割幼龄麻田应及早进行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保持麻行无杂草;开割麻田尤其是坡地麻田以化学除草为主,保持麻行无高草恶草。  10.3.2 麻田化学除草应使用高效低毒除草剂。  10.4 自然灾害防御  10.4.1 寒害是由低温引起,增施钾肥、钙肥和建立防护林网以减轻寒害为害。对寒害达三级以上的植株要及时收割受害的成熟叶片,并增施肥料。寒害分级按照附录F的规定执行。  10.4.2 风害程度的轻重受到风力大小、刮风及降雨时间长短的影响,超过10级以上大风会给剑麻造成一定程度的为害。要建立完整的防护林网以减轻风害。对风害达2级以上的植株要及时扶正,并对受伤叶片喷施85%疫霜灵进行防病保护,同时增施肥料。风害分级按照附录G的规定执行。    11 割叶    11.1 开割标准  剑麻存叶达100片、叶长100㎝即可开割。  11.2 割叶周期  原则上1年割1次,若土壤肥沃、营养充足、生长旺盛的麻田,剑麻叶片生长快,可8至10个月割1次,即2年割3次,但要按标准留叶。  11.3 割叶强度  第1次割叶后留叶55片~60片。以后留叶不少于50片,原则上高产麻田可以多留叶,但最多不超过70片,低产麻田留叶不少于45片。  11.4 割叶时间  一年四季均可割叶,原则上是雨季少割、冬季和旱季多割、雨天不割,同时3刀前麻田要求在雨季前割叶,防止感染斑马纹病。茎腐病区在低温期割叶。  11.5 割叶方法  11.5.1 割叶工具用镰刀,规格要求刀口锋利不缺口,刀长适中。  11.5.2 提前准备好绑麻带和割麻刀,麻带质量要求半干、半新鲜、不发霉、不变质。  11.5.3 视麻株大小、麻龄合理割留叶,看麻株叶片重量捆绑。  11.5.4 下刀要准、要稳,割口要平滑、不破裂,麻株周围留叶要平衡,麻株间留叶多少要均匀,叶片基部留长2㎝~3㎝。  11.5.5 割叶时做到不反刀,不复刀,不漏割,不伤叶。  11.5.6 叶片要分级捆扎,割下的叶片要削去干尾叶,将完好叶片和青叶长80㎝以上的捆在一起,青叶长60㎝~79㎝的另外捆扎。捆扎要求坚实,把重在15㎏左右为宜,随割随运。    12 麻田更新、轮作和间作    12.1 更新  12.1.1 麻田有50%以上开花或麻田因植株开花、死亡等造成缺株达50%以上时即可进行淘汰。  12.1.2 淘汰麻麻头粉碎后就地犁翻回田较好,也可集中堆沤腐烂再回田。  12.2 轮作  12.2.1 淘汰麻田不提倡连作,应轮作2至3年其它经济作物后再种剑麻。轮作作物要结合本地区情况而定,忌种与斑马纹病的交替寄生主作物。  12.3 间作  12.3.1 新植麻的第一、二年,麻田大行间可间种豆科作物或矮生绿肥,但必须距离麻株1m以上,并要求及时收获,避免影响剑麻生长和防止病虫害发生。     13 安全与质量控制    13.1 安全控制  13.1.1 种苗安全  13.1.1.1 引进种苗要确保不带任何病虫害,育苗时做好隔离措施。  13.1.1.2 严禁在病株麻田采集吸芽进行培育。  13.1.1.3 对种苗新鲜切口进行浸药处理。  13.1.1.4 雨天不起苗和运苗。种苗不得堆放以免发病。  13.1.2 田间作业安全  13.1.2.1 麻田要挖防畜沟和建立隔离带。  13.1.2.2 严禁在雨天进行有伤害剑麻叶片的田间作业。  13.1.2.3 严格控制人为和机械作业伤麻,收获时不割伤麻。严禁强割、反刀割割伤麻。  13.2 质量控制  13.2.1 种苗质量  必须选用经1至1年6个月疏植培育后达到种植标准的大、壮、嫩、无病虫害麻苗。  13.2.2 种植质量  13.2.2.1 土地要耕好,不起畦、基肥不足、麻苗不够标准不种。  13.2.2.2 施足基肥,做到一足、二全、三均匀。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75t,磷肥、钾肥、石灰分别不少于650㎏、450㎏和2500㎏,化肥、有机肥要施放混匀,石灰应在整地前撒施。  13.2.2.3 平地起畦种植,畦面高度不少于20㎝,坡地起畦或穴堆高度不少于25㎝。  13.2.2.4 种苗应消毒和分级后种植,严禁定植过深。  13.2.3 管理质量  13.2.3.1 新植麻推行芽前化学除草,杂草除早除净;中老龄麻保持无荒芜。  13.2.3.2 深沟施肥,并实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  13.2.3.3 剑麻植后2年6个月至3年达到开割标准。  13.2.3.4 投产前剑麻年均长叶不少于60片,投产后剑麻年均长叶不少于50片,单叶重量不少于0.5㎏。  13.2.3.5 雨水偏多年份,剑麻斑马纹病或茎腐病的发病率不高于5%;剑麻虫害率不高于2%。  13.2.3.6 结合除草、松土和培土管理,保持剑麻根系不暴晒。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剑麻施肥量参考量   种 类 施肥量(㎏/株·a) 说 明 未开割麻田 开割麻田 一、基肥 有机肥 17.5~25 - 以腐熟栏肥计 氮肥 - - 以尿素计(下同) 磷肥 0.15~0.25 - 以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计 钾肥 0.1~0.175 - 以氯化钾计 钙肥 0.5~0.75 - 以石灰或石灰石粉计 二、追肥 腐熟有机肥 10~17.5 7.5~10 - 氮肥 0.1~0.15 0.1~0.17 - 磷肥 0.1~0.15 0.15~0.225 - 钾肥 0.1~0.15 0.15~0.175 - 钙肥 0.25~0.5 2.0~2.7 - 硼肥 0.0035~0.004 0.0035~0.004 对缺硼地区补施,以硼砂计 注:1、施用其他化肥时,按表列品种肥份含量折算。   2、最适施肥量应通过营养诊断确定。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剑麻种苗分级指标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特级 苗高70cm以上,存叶45片以上,株重8㎏以上,无病虫害,苗龄14个月至18个月 1 苗高60cm~70cm,存叶40片~45片,株重6㎏~8㎏,无病虫害,苗龄12个月至18个月 2 苗高55cm~60cm,存叶35片~40片,株重4㎏~6㎏,无病虫害,苗龄12个月至18个月 3 苗高35cm~55cm,存叶25片~35片,株重2.5㎏~4㎏,无病虫害,苗龄12个月至18个月 4 苗高35cm以下,存叶20片~25片,株重1.5㎏~2.5㎏,无病虫害,苗龄8个月至24个月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斑马纹病分级指标   级 别 病 状 表 现 0 无病斑 1 叶片出现病斑 2 叶片基部出现病斑 3 茎腐或轴腐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茎腐病分级指标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0 无病 1 叶基割口感病1~4个 2 叶基割口感病5~10个 3 叶基割口感病11个以上 4 叶片凋萎茎腐   注:以株为单位。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带枯病分级指标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0 无病斑 1 病斑叶片5片以下 2 病斑叶片6片~10片 3 病斑叶片11片以上 注:以株为单位。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寒害分级指标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0 叶片基本无受害 1 叶片受害面积小于1/5 2 叶片受害面积1.1/5~2/5 3 叶片受害面积2.1/5~3/5 4 叶片受害面积大于3/5 注:在同一麻株上叶片出现不同受害级别数时,以多数受害的级数为指标。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风害分级指标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0 无风害 1 折叶在5片以下 2 折叶在6片~10片或麻株被刮倾斜 3 折叶在11片以上或麻株被刮倒   注:以株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