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常见灌木 >> 桧柏 >> 详情显示

湿地松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能力的探析

2011/1/20 14:11:49

08年2月,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使我省大部分林业遭受了有史以来的严重灾害。同样,笔者所在地吉水县境内除个别地方林业受损相对较轻外,全县其他地方的林业灾情普遍严重。尤以湿地松受损面积大、程度深。在灾后清理和重建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该县周岭林场湿地松受灾情况的全面观察和仔细分析,初步发现此次湿地松的灾情结果除了恶劣气候这一外因的严重影响外,同时湿地松的品种特性、栽植培育、松脂利用及其环境也是导致此次灾情的内在条件。因此,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些内外因素,对于我们继续发展湿地松栽植,全面提高湿地松的抗低温雨雪冰冻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湿地松受灾的基本状况
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周岭林场湿地松受灾面积共30000余亩,林木受损数量约126万余株,平均林木受损率达70%。其中幼林受损面积500余亩,受损率约30%,中年林受损面积28500余亩,受损率约80%,成年林受损面积1000余亩,受损率约45%。林木受损主要表现形式为折断倒状、树体压弯、断梢断枝。其中,平地及山场坡度在15°以下,山场高度在10米以下,林木密度在90株/亩以下,且未实施人工采脂的山场,林木受损率在10--20%,已实施人工采脂的林木受损率在15--30%;林木密度在100--135株/亩,未实施人工采脂的山场林木受损率在25--40%,已实施人工采脂的林木受损率达50%;山场坡度在15--30度,高度在10--60米,成林密度在90--135株/亩,树径在6厘米以下的,林木受损率约30%。树径在8--10厘米的,林木受损率约65%,树径在12--16厘米,已实施人工采脂作业的山场,林木受损率达80%。树径在18厘米以上,林木受损率达45%。林木越密、地势越高、坡度越大的受损率最大。
二、主要形成原因
从以上灾后湿地松所显示的受损状况可以看出,此次湿地松的严重灾情,除了恶劣气候的严重影响外,品种特性、树龄树径大小、山场高度坡度、栽植密度、人工采脂等各个因素都是加重灾情损失的多方面原因。
(一)品种特性的影响
从同一受灾山场湿地松与马尾松的受灾程度来观察,马尾松由于木质相对坚硬,抗倒伏力强,林木受损基本表现轻微。而湿地松由于木质相对疏松,抗倒伏力弱,林木受损表现广而深。
(二)树龄树径大小的影响
从该场燕山、汉塘、南团、茅园水库四个山场约500亩的幼林和砖门、草仔坑、寨下、周岭分场、平塘、古富、上神岭、汉塘、南团、岭上等十个山场近29500余亩受损湿地松的初步观察,幼林树径在6厘米以下,树高2.5--3米的,灾后受损率在10--35%,主要以树体压弯为主,极少出现折断倒伏和断梢断枝;树径在8--10厘米,树高3.5--4.8米的中年林,灾后受损率在20--53%,主要以高位断梢断枝为主,也有不同程度的压弯倒伏;树径在12--16厘米,树高5--7米的中成林,灾后受损率在60--75%;尤其高位地段经人工采脂的高密林木受损最为严重,主要以折断倒伏为主,部分压弯倒伏;树径在18厘米以上,树高在7.5--10.5米的成年树木,灾后受损率在45%,主要以高位断梢为主,低位折断和倒伏情况较少.由此,从以上统计情况中可以看出,树径6厘米以下的幼树,因树不高,枝干韧皮部与木质部厚度之比相对较大,枝干韧度较强,抗折断倒伏能力因此较强,地势高低,成林密度对其影响不大。树径在12--16厘米的中成年林木,因韧皮部与木质之比相对下降,在人工采脂、地势高度、坡度、林木密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抗折断倒伏力低得多.而树径在18厘米以上的成年树,因主干强壮,且成林密度往往较小,树冠冠幅分布均衡,抗倒伏能力相对增强。
(三)山场高度、坡度的影响
从以上灾后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平地及缓坡地带的湿地松林木较高位高坡地段的林木受损程度要小得多。究其原因,低位平缓地带的林木所处的阳光、水分、土质等环境条件差别不大,林木群体生长呈现均衡性,林木个体枝梢层次分布均衡,在低温雨雪冰冻的条件下,树体枝梢所受压力均衡,出现重力失衡压弯折断倒伏的机率相对较低.而高位高坡地段的林木因阳光、水分、土质条件的不一,林木生长的最大特点就是偏向性生长,即日照时间较长的方位枝梢的生长较为茂盛,相对面的生长则弱得多。因此,树冠所呈现的不平衡生长,在低温雨季冰冻的条件下,树体极易失重压弯折断和倒伏。
(四)栽植密度的影响
从每个山场林木受损情况来看,按传统2m×2m株行距栽植的湿地松其成林密度的大小与林木受损程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平缓或高位高坡地带,或是否实施人工采脂,其成林密度越大,林木受损率也越大且程度也越深,以上数据资料足以说明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栽植密度较大情况下,树体相互荫避度大,极易徒长,木质组织由此变得更疏松,韧性降低。更主要的是树体冠幅长度与主干长度之比小于0.4的情况下,易形成头重脚轻的伞状树形,一旦树冠冰冻受压,极易产生失衡倾斜倒伏,引发多米诺骨牌叠倒效应,扩延林木受损率。由此可见,树冠冠幅与主干长度之比越小,则越易折断倒伏。反之,栽植成林密度小,林木生长稀疏,树体发展空间大,主干相对粗壮,冠幅与主干之比一般大于0.6,在树体遭受雨雪冰冻重压后,能保持树体均衡,抗倒伏性能相对较强。
(五)人工采脂作业的影响
从以上十个实施人工采脂作业的山场所受灾情来看,采脂面积9000余亩,受灾面积9000余亩,采脂后受灾率达100%。其中平缓地带林木受损率在15--50%,高位高坡地段林木受损率在30--80%。主要从1--1.6米高度的采脂作业面断裂倒伏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采脂作业后,采脂割面韧性大为降低,木质部脆性增强,采割面越宽、越长、割面越深,则折断倒伏机率越大.再加上树龄、树径、地势及密度的综合影响,实施采脂作业林木较未实施采脂林木的受损率高出30--50%.开采高度越高,则折断位也越高.开采年次越多受损程度也越深。
三、主要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湿地松灾后呈现的受损状况和主要形成原因,如何更科学地发展和利用好湿地松资源,全面提高湿地松的抗低温雨雪冰冻能力,降低类似灾害损失,主要应从以下几项措施入手:
(一)大力选育抗倒伏性能强的湿地松良种。
大力选育高抗倒伏性的湿地松良种,逐步推广和替代现有林地林种,从根本上增强湿地松林木的抗倒伏性能。
(二)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在选育推广良种栽植的基础上,要做到适地适种.地势环境的选择尽量与湿地松本身的品种特性相吻合,以取得最佳林业效益。
(三)确定合理栽植密度.
根据灾后林木受损情况的大体显示,湿地松栽植后的成林密度对树体抗折断倒伏的性能影响是绝对的。合理规划栽植密度是促进林木提前成林投产和提高抗倒伏性能的有效措施,且对树脂资源利用和林木出材率有正面的促进效果.根据灾后林木受损主要形成原因等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平缓地带和高位高坡地带应分别选择不同的栽植密度,平缓地带可适当密植,密度控制的90株/亩较为合理,高位高坡地带应控制在70株/亩以下的密度较为合理。
(四)改进采脂作业技术
从灾后同一山场已实施人工采脂作业与未实施采脂作业的林木受损状况比较可看出,已采脂的林木比未采脂的林木受损率要高出30-50%,而且采脂年次越多受损越严重。从各因素对湿地松抗折断倒伏性的影响可看出,人工采脂作业是造成湿地松折断倒伏性大大降低的第一位原因。所以如何实施科学采脂作业,极大地发挥湿地松资源效应。笔者觉得,应从树龄树径的选择、采脂作业技术的改进方面下手。过早对小径级林木实施采脂,对此次灾情的扩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效应。因此,应全面提高首次开采树龄树径标准,改革传统采脂作业方法,从减少采割次数、缩小采割面、降低开采高度等方面去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采脂技术,使湿地松树脂资源的利用效益与湿地松抗低温雨雪冰冻能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