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法桐 >> 详情显示

泡桐丛枝病防治

2011/1/21 16:43:08

泡桐丛枝病又称扫帚病,对苗木和幼树的生长影响很大,病株轻者生长缓慢,重者甚至死亡。有病苗木为丛生状,茎叶细小黄化,当年冬季地上部枯死。幼树发病后,多在主杆或主枝上部,丛生小枝小叶,形如扫帚或鸟窝。
丛枝病的病原为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简称MLO)。
丛枝病的传播,在自然条件下可由茶翅蝽(HalymorphaPicus).烟草育蝽(Crytopeltistenuis)带病传播。带病的种根和苗木可借助人类生产活动而传播。用病株上种子育苗,则极少发病。
泡桐不同的种、品种和无性系之间发病程度有明显的差异,白花泡桐较抗病,在杂交种和无性系中,以豫杂一号泡桐发病最轻,豫林一号泡桐次之,豫选一号发病率最高。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树种;
  ②培育无病壮苗,选无病母树的根作繁殖材料,或用50℃温水浸根10分钟,杀死病原体。采用种子培育实生苗,不易发生丛枝病;
  ③树枝初发病时及时修除;
  ④药物治疗病株。对发病的平茬苗,可于发病初期对发病的植株用盐酸四环素进行髓心注射、药液配方是:
  水4.25公斤+浓盐酸0.05公斤+25万单位四环素。用量视苗木而定,苗木较大用量可大些,苗木较嫩用量可小些,一般在15~20毫升左右。把药液注射在靠近发病部位下面的节间的髓心里,并把叶腋中的丛枝摘除烧掉。注射药液后,幼苗一般会发生轻微的萎蔫现象,但只要药液用量不是过大,一般不会导致幼苗死亡。注射后5~7天后即恢复正常生长。
  ⑤治虫防病。在5~7月间,可喷洒乐果、敌百虫等杀虫剂杀死媒介昆虫,阻止传病;
⑥检疫。病区的种根和苗木,禁止传入无病区,或对苗木注药预防后再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