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银杏 >> 详情显示

银杏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1/1/21 16:44:19

银杏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摘 要:调查了鄂北地区银杏集中产区的安陆、随州等市的银杏苗圃、叶用林和果用林的银杏叶部病害的种类和危害状况。结果表明,危害银杏叶片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炭疽病、叶斑病和轮纹病等4种。果用林发病较重,叶用林次之,苗圃较轻。针对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关键词:银杏;病害;综合防治
  银杏(Ginkgobiloba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银杏除供食用外,其叶、果、树皮均可入药,尤其是叶的药用价值最高[1-4]。其药用功能主要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降低胆固醇,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等。银杏产品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因此,近十多年来,银杏生产发展很快,随着银杏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银杏叶部病害也逐渐显现,并日趋严重。为此,笔者于2004-2006年对银杏集中产区安陆、随州等市的银杏果用林、叶用林和苗圃进行了调查,并对危害银杏叶片的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在安陆市王义贞镇、孛畈镇和随州市洛阳镇的银杏苗圃、叶用林和果用林进行。
  1.2 调查方法
  银杏叶部病害的调查采用踏查和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踏查是沿一定路线用目测方法进行,调查路线可按需要和具体情况决定。详细记录林分状况、病害种类、危害程度和分布情况等。取样调查是在踏查的基础上,每种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10~20株树,每株树分上、中、下3个部位,分别取100张叶片,去除虫害、风害叶,分别统计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情指数。病情指数的分级标准:0级,无病叶;Ⅰ级,10%以下的叶片感病;Ⅱ级,11%~25%的叶片感病;Ⅲ级,26%~50%的叶片感病;Ⅳ级,51%以上的叶片感病。病情指数=(Σ(病叶数×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叶数×发病最高一级代表数值))×100
  2 调查结果
  2.1 危害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银杏叶部病害的感病株率因林分类型不同而异,苗圃的发病株率较低,平均为3.79%,病叶率为2.3%,病情指数为1.6;叶用林比苗圃发病要重,发病株率为30.65%,病叶率为8.7%,病情指数为3.3;果用林叶片发病较重,发病株率为100%,病叶率为48.7%,病情指数为20.23。调查显示,银杏叶片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以后逐渐减弱,直至落叶。多数情况下,2~3种病害混生,轻者引起不同程度的叶斑,重者叶片枯死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影响叶用林和果用林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苗木生长过密,通风不良的圃地叶部病害发生较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大量产生、传播与侵染。
  2.2 病害种类
  1)银杏黑斑病[5-10]。银杏黑斑病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sp)侵染所致。该病发生时有两种不同的症状,发生在叶缘时,有时一张叶片多达3~5个病斑,扩展后呈半圆形或扇形,或沿叶缘扩展成1~5mm宽、10~50mm长的“坏死带”;发生于叶片上时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点。病斑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的黑色病斑,直径3~15mm,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背面可见黑色结状的子实体,散生或群生。鄂北地区每年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此时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大量产生、传播与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落叶或冬芽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次侵染源。从调查的结果看,银杏幼树到成年大树均有感染。发病与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有关,凡是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管理好的苗圃,树势生长健壮,很少发病;地势较低、排水不良、苗木过密的银杏苗圃发病较重。
  2)银杏炭疽病[5,7,9-10]。银杏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otorichumsp)。在叶片上病斑先呈黄绿色,渐变为褐色,并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由内向外转变为灰白色,整个叶片逐渐失水,早落。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叶柄及嫩梢,形成枯梢。据调查,银杏老结果树枯梢率达7.2%~12.4%。该菌子实体小,黑点状,少量散生于病叶正面或背面,在潮湿条件下,可见粉红色孢子堆,分生孢子可随风和雨水传播,重复感染。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侵染源。
  3)银杏轮纹病[5-8]。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通常发生于叶缘,后向内扩展,呈不明显的轮纹状,后期病斑较大,红褐色。病斑背面或正面散生粗的小黑点的分生孢子盘。银杏轮纹病的病原菌为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sp)。其分生孢子盘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黄褐色,有4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该病菌寄生性较弱,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或已发病组织侵入寄生叶片。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源。
  4)银杏叶斑病[5-6,8]。叶片上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点,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上生小黑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原菌为叶点霉菌(Ph2gllostictasp),分生孢子近卵圆形,单孢,无色。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再侵染危害。该病常与其他病害混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成为次年的侵染源。
  2.3 发病原因
  1)林地瘠薄,树势衰弱。据调查,许多银杏结果大树,多植于山坡、岗地、田埂、塘边,土层浅薄,大根裸露,长势衰弱,发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35.6%~82.3%;而在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肥料施用多的幼龄银杏园不发病或很少发病。
  2)排水不良,苗木生长过密。调查显示,凡是排水不良的果用园、幼龄银杏树感病率较高;苗木生长过密,通风不良的圃地病害发生较为严重。
  3)害虫为害。遭受银杏超小卷叶蛾、大蚕蛾等害虫危害的银杏树,其叶部病害发生也较重。这些害虫的危害造成的伤口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1)应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建园。
  2)冬季清园。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菌的初次侵染源,降低病原菌的越冬基数。
  3)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每年冬季或早春结合冬季清园,全园翻耕一次,深度为20cm左右,创造适宜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根系健壮生长。全年施肥不少于3次,即冬季施有机肥,翌年3月上、中旬,5月下旬~6月中旬各施一次速效性氮肥,并配合施用适量的磷、钾肥。
  4)调整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已进入结果期的大树,每年应进行冬季修剪,疏除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细弱无用枝及病虫枝。调整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滋生条件。
  3.2 化学药剂防治
  发病期间,采用扑海因WP1000倍液和施保功WP1000倍液两种药剂间隔20~30d连续喷雾4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根据试验,从5月25日起间隔1个月,用扑海因WP1000倍液和施保功WP1000倍液连续喷药4次后,病情指数均控制在4.5以下,防治效果高达86.63%和81.78%。
  3.3 加强虫害防治
  近年来,银杏树上的害虫种类日渐增多,如银杏超小卷叶蛾、银杏大蚕蛾、天牛和金龟子等,这些害虫的危害造成的伤口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防治虫害可减轻银杏叶部病害的发生。
  总之,对于银杏叶部病害的防治,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否则,一旦流行,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其次,应以防为主,及时治疗。即在银杏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使树势生长健壮,增强抗性。一旦病害发生,应及时防治,不使之蔓延,也就是将以综合管理防治为主,辅以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贯穿在银杏生产的全过程中。
  江德安,戴余军 (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