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夜蛾防治

2011/1/20 13:57:45

羽衣甘蓝夜蛾又名甘蓝夜盗蛾,各地都有分布,以北方发生较重。是危害羽衣甘蓝常见虫害之一。幼虫共6龄,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啃食羽衣甘蓝叶肉,使叶片残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状。幼虫稍大后可将羽衣甘蓝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并迁移分散;幼虫4龄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高龄的幼虫可钻入叶球内部为害,并排出粪便,降低羽衣甘蓝商品价值及观赏性。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灰褐色绒子,体长15~25毫米,翅展30~50毫米。前翅有明显的肾状斑和环状斑;后翅灰白色,外缘灰色。
卵,似馒头,直径约0.6~0.7毫米,顶部有一棕色乳状突起,表面有纵横交错的纹状突起。
幼虫,体色随龄期增长而变化,1龄体稍黑,有粗毛;2龄绿色;3龄暗绿色,气门线明显黑色;4龄灰黑色,各体节线纹明显。
老熟幼虫,长约50毫米,头黄褐色,胸腹部黑褐色,散生灰黄色细点,各节背面有倒“八”字纹。
发生规律
羽衣甘蓝夜蛾在黑龙江1年发生2代,内蒙古、天津、北京等华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四川、重庆1年发生3-4代。羽衣甘蓝夜蛾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气温达15-16℃时越冬蛹羽化出土。幼虫盛发期各地不同,山东6-7月,黑龙江及新疆在8-9月,湖南、四川在4-5月和9-10月。
成虫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2-3天后产卵,卵多产在叶背,单层成块。当蜜源植物多,营养充足时,产卵量高,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1.8-25.2℃,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产卵量下降。每头雌虫可产卵4-5块,约500-1000粒。适宜条件下卵期4-5天。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及糖醋液有较强的趋性,成虫喜欢选择在生长高而密的植株集中产卵。
羽衣甘蓝夜蛾具有间歇性和局部猖獗为害的特点,其发生程度与气候、食物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羽衣甘蓝夜蛾各个虫期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平均温度18-25℃,相对湿度70%-80%时,适宜该虫的生长发育。如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湿度低于68%或高于85%,生长发育均会受到抑制,所以羽衣甘蓝夜蛾常在温湿度适宜的春秋季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诱杀。利用成虫的趋性,采用黑光灯及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的配制按糖、醋、酒、水的配比为3:4:1:2的比例配制,并加少量敌百虫)。
2、摘除有卵块和食害的叶片。根据初孵幼虫具有集中取食的习性,结合田间管理,摘除有卵块及初孵幼虫食害的叶片,可消灭大量的卵块及初孵虫,减少田间虫源基数。
3、药剂防治。抓住幼龄期虫体小、集中、抗药性差的有利时机施药防治,常用的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40%菊杀乳油或菊马乳油2000倍液,或青虫菊6号,或BT乳剂500倍液于3龄前喷洒,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生物防治。卵期释放赤眼蜂,每667m25000头,共放2-3次,寄生率可达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