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菌核病防治

2011/1/20 13:57:48

羽衣甘蓝菌核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叶片。
症状
羽衣甘蓝菌核病病害发生初期叶缘出现淡褐色病斑,后期发病组织软腐。茎秆组织腐朽呈纤维状,茎中空,在高湿条件下,生白色或灰白色絮状菌丝体,并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幼苗被害,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坏腐或猝倒。
防治办法
(1)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首先采种应在无病植株上进行,播种前用10%的盐水选种,汰除上浮的菌核和杂质,然后用清水洗几次就能播种。
(2)育苗床处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育苗床的温度调至55℃2小时,把菌核杀死。
(3)轮作与深耕:要避免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一般情况下,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土地,使菌核不能抽生子囊盘或子囊盘不能出土。
(4)合理施肥:要避免偏施氮肥而造成枝叶徒长,组织柔嫩,易受侵染。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氯硝铵粉剂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种子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发病初期喷施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隔7~10天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