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斑枯病防治

2011/1/20 14:31:28

白苏斑枯病多在白苏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
在叶上形成近圆形至多角形小型病斑,中央灰白色至浅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后期病斑上可产生不很明显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叶脱落。

病原
病原菌为SeptoriaperillaeMiyake属半知菌壳针孢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叶两面生,散生或聚生,孔口微露。器壁膜质,褐色,球形至近球形,直径55~80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正直或微弯,基部钝圆,顶端较尖,具2~4个隔膜,大小为24~35μm×1~2μm。

发病规律
斑枯病为白苏的普通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多在夏、秋季发生,一般病株率:30%~50%,对生产无明显影响。严重地块,病株率可达80%~100%,明显影响产量和品质。在田间,常与褐斑病、黑斑病混合发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是田间发病的最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膨胀,从孔口溢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或通过雨水反溅到植株叶片上引起发病。发病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多雨、多露、雾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防治方法
1.采用无病种子,可用52℃温水浸种30min进行种子灭菌。
2.实行与非茄科蔬菜2~3年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和田边杂草,尤其茄科杂草。
3.采用高畦或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注意后期追肥。雨后防止田间积水,待田间露水干后进地操作。
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3%菌力克悬浮剂8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采用常温烟雾施药防治,7~10天防治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1~3次。保护地选用5%百菌青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或上述药剂粉尘剂喷粉,防治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