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1/1/21 16:13:35

病害是黑莓生产中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病毒为害及机械收割方面的问题,美国纽约地区的黑莓种植面积由1900年的24300hm2减少到1965年的7700hm2,直到1975年,标准无病毒苗木的发展和机械化采收机的发展给悬钩子(黑莓、树莓)产业的回升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育种专家和植保专家开始组成一个黑莓工作组,重点研究黑莓的育种、机械采收、病虫害监测及防治、栽培和黑莓产品开发。
一、病毒病害
黑莓病毒病害发生遍及黑莓产地,侵染黑莓的病毒种类很多,以下仅列出严重影响黑莓经济价值的病毒种类:
1.蚜虫传播的病毒主要有由膨管蚜(AmphorophoraideaBom和A.agathonicaHottes)传播的悬钩子黄网病毒RYNV(Rubusyellownetvires)、BRNV(Blackraspberrynecrosisvirus)、RLSV(Raspberryleafspotvirus)和RLMV(Raspberryleafmottlevirus),四种病毒通常单独或复合侵染黑莓,引起花叶、沿脉褪绿花叶病等,严重阻碍了黑莓的生长并引起果实大幅度减产。
侵染黑莓的蚜传病毒还有树莓脉褪绿病毒RVCV(Raspberryveinchlorosisvires),由蚜虫(Aphisidaei)传播,1952年首次在苏格兰发现,随后,在加拿大、欧洲、新西兰等国相继发现。症状是叶脉褪绿,长势减弱,果重减轻,在一些品种上还表现为果实早熟,花粉败育;树莓卷叶病毒RLCV(Raspberryleafcurlvirus),由蚜虫(AphisrubicolaOestlund)传播,黑莓表现叶曲、矮化。
2.线虫传播的病毒主要有由美洲剑线虫(XiphinemaamericanumCobb)传播的番茄环斑病毒TomRSV(Tomatoringspotvirus)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Tobaccoringspotvirus),叶片的黄化环斑,病果易碎;由裂尾剑线虫(J.diversicaudatum(Micoletzky))传播的拟南芥菜花叶病毒AMV(Arabismosaicvirus)和草莓潜环斑病毒SLRV(Strawberrylatentringspotvirus)。
3.花粉传播的病毒RBDV(Raspberrybushydwarfvirus),主要侵染黑、树莓的杂交种,这是,一种只侵染悬钩子的花粉传、种传病毒,敏感寄主叶片严重黄化,果实易碎,长势减弱,与BRNV复合侵染引起寄主的矮化症状。烟草线条病毒TSV(Tobaccostreakvirus)是一种由花粉和蓟马传播的、寄主很广泛的病毒,侵染黑莓和树莓亚属的许多种,患病黑莓长势弱、营养枝比健康黑莓的营养枝少32%,病害发生普遍,感染率高达100%。
4.传播机制尚不清楚、不确定的病毒樱桃卷叶病毒CLRV(Cherryleafrollvirus)是一种寄主很广泛的病毒,症状为果枝矮缩、死亡、叶畸型,二年生枝条的叶片表现严重的褪绿斑和环斑。
病毒病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无毒苗木生产,控制传播介体来进行。
二、真菌病害
1.叶部主要病害
黑莓叶锈病:病原是紫色多孢锈菌(Phragmidiumviolaceum(Schutlz)Winter),病害发生相当普遍,遍布欧洲及中西部地区。病毒防治主要是培育抗病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杀菌剂主要为代森锰锌和三唑酮。
橙锈病:是一种重要的、毁灭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病原是悬钩子裸双孢锈菌(Gymnoconiapeckiana),美国北部直立黑莓受害比较严重:叶刚伸展时,叶小而畸型,秋天叶片变黄前叶片的背面出现许多橘黄色的水泡,约2周后,在叶片上留下黄色管状物,病害防治比较困难。
晚黄锈病:病原是美国膨痂锈菌(Pucciniastrumamelicanttm),主要侵染红树莓、树莓和黑莓的杂交种,在寄主生长后期发生,病叶的叶面覆盖着橘黄色的孢子层,后变成棕色,最后脱落,果实上也可以形成孢子,云杉属植物是其转主寄主,一般在大气污染的情况下易发生。
霜霉病:病原是霜霉属真菌(Peronosporarubi)和P.sparsa),野生和栽培的黑莓上及树莓和黑莓的杂交种上都有该病发生,症状基本相同:叶子上形成有棱角的紫红色裂纹,边缘淡黄色,随即分散在叶子表面,通常下部叶发病较重、并伴随有无性孢子。在新西兰和南非,该病又称为干果病,果实发育缓慢,成熟期异常不一致,防治方法主要为栽植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
2.茎部主要病害
梢枯病:枝条坏死和枝条梢枯是栽培黑莓上一种常发的、重要的病害,病原是日规壳属真菌(Gnomoniarostellata),病株的树皮上出现暗紫色的椭圆形病斑,逐渐联在一起,形成大面积的坏死斑。
煤污病:病原是Geastrumiapolystigmatis,主要发生在美国等地。
炭疽病:病原是覆盆子痂囊腔菌(Zlsinoeveneta),在欧美等地均有发生,茎上出现浅棕色的裂斑,病斑边缘红色,病情严重时,病菌长满茎秆,秋天患病的茎秆呈灰色,冬天感病可能死亡。春天当芽长到6mm时喷药,开花前再喷一次药能控制病害的发生。
溃疡病:是黑莓上的常见病,发病率高达100%。病原菌主要有:拟茎点霉(Phomopsisvepris)、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coniothyium)、日规壳属真菌(Gnomoniarubi)、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obtusa)、葡萄座腔菌(且dothidea)。防治方法主要为化学药剂防治。
轮枝菌萎蔫病:由轮枝孢属真菌(VerticiUiumalbo-atrum)引起,该病菌寄主范围广,为土壤传播病害,因此防治主要通过轮作和土壤熏蒸。

3.花和果的主要病害
灰霉病:病原是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灰霉病是一种很普遍的病害,病菌在气温低、天气潮湿时从花器侵入,到果实成熟时表现症状,灰霉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但由于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在药剂的选择上应注意轮换用药。
丛簇病:又称双花病,是南美黑莓上一种很重要的病害,病原是小尾孢属真菌(Cercosporellarubi,不同的品种感病程度不同,因此在防治上主要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
4.根部主要病害
根部病害主要为根腐病,病原是茄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疫霉属真菌(Phytophthorafragariae),在欧美等地普遍发生。通过轮作、土壤消毒等方法防治。

三、细菌及植原体病害
1.细菌病害
木质部难养菌(Xylellafastidiosa):木质部难养菌是一种只生活在木质部的寄生菌,能引起葡萄皮尔氏病以及苜蓿、杏、柑橘、桃树和一些森林树种的病害,是由刺吸韧皮部细胞的叶蝉传播的,黑莓也是该菌的寄主。
火疫病:1977年美国人Ries-SM等人在伊利诺斯州的无刺黑莓上发现火疫病:病原为Erwiniaamylovora。病茎水渍状,紫黑色,髓坏死,病果浅棕色,皱缩,坚硬,但不落果。
根癌病:欧洲黑莓种植园内的黑莓几乎都受到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eiens)的侵染,老桩上出现菌瘿,其防治也比较困难,主要采用生物防治。
2。植原体病害70年代在荷兰和意大利等国发现了类似病毒病的植原体病害,90年代中期科学家利用PCR和RFLP技术检测,认为黑莓上的植原体属于16sRNA组。研究还发现,正像寄生于人与动物的类菌原体致病性的表达一样,植原体必须到达寄主的膜才能表现出致病性。
黑莓上除了上述主要病害外,还有大量零星发生的病害,包括线虫等,在不同的种植区病害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明确病害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对防治病害、提高黑莓产值和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