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叶枯线虫病防治

2011/1/21 16:14:30

菊花叶枯线虫病学名:Aphelenchoidesritzemabosi
病原菌形态特征:雌虫体细长,两端渐细,体环宽约1微米,有4条侧线。头部半球形、缢缩。口针长约13微米,基部球小,食道前体部细,中食道球大、卵圆形,中食道球瓣显著,位于中食道球中部或略前;背、腹食道腺开口在中食道球,前者位在瓣前,后者位于瓣后。神经环生在中食道球后,排泄孔位于神经环后0.5-2个体宽处。食道与肠连接处不显著,无贲门瓣。阴门横裂、凸起。卵母细胞多行排列。后阴子宫囊长超过肛阴距的1/3。尾长圆锥形,末端形成尾突,其上是1-4个小尖突。雄虫体前部和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似雌虫;体后部后腹部弯曲超过1800,单精巢,前伸;交合刺粗短,玫瑰刺状,光滑,无喙突;尾部长圆锥形,有3对尾乳突。该线虫寄主范围广,可为害菊花、翠菊、绣线菊、万寿菊、大丽菊、长春花等观赏植物及蔬菜和草莓、杂草在内的40个属200种植物。四川、贵州、云南均有该虫发生的正式记述。
发病特点:
菊花叶枯线虫在病残体、土壤及根芽生长点处和野生寄主上存活。翌年5月初开始活动,先在生长点外层取食,待叶片展开后,借助植株表面水膜移动,从气孔侵人转为内寄生取食叶肉组织,引起发病。在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的溅射或叶片接触传播,气流刮起的碎叶细土也可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插条、切花的长距离调运。在适温下,完成一代约10-14天,整个发育周期均在受害组织里完成。只要温湿度适宜,该线虫可全年繁殖为害。温度22-25℃,土质疏松、有水湿对线虫活动有利,梅雨季节,秋季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疫区扩大。目前我国只有四川、贵州、云南对其进行了报道,其它省市是不是这种线虫尚需鉴定。因此应严格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2)及时清除侵染源,病叶、病花、病蕾应及时摘除,集中深埋或烧毁。被线虫污染的温室土壤、盆土可用蒸汽或阳光曝晒消毒,也可用一块铁板下面加温,把土壤全部在铁板上烘烤一遍,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3)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作为切花繁殖材料,也可用不被该线虫侵染的顶芽做繁殖材料。
(4)露地栽培时避免大水漫灌,防止浇水传播,必要时采用避雨栽培法,防止雨水飞溅传播。
(5)种苗处理。扦插之前用50℃温水浸泡插枝10分钟。
(6)药剂防治。施用3%呋喃丹(克百威)颗粒剂或10%力满库(克线磷)颗粒剂,每平方米2-4g,穴施、沟施或撒施于根际土壤,或直接施药后覆土再浇水,有较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