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褐斑病防治

2011/1/21 17:55:09

[症状]菊花褐斑病又称菊花黑斑病、斑枯病等,是菊花上的一种常见重要病害。初起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色,并产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连接成大斑,叶片变黑枯死,大部分病叶不脱落,悬挂在茎秆上,只有顶部几张叶片脱落。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类菊壳针孢菌(Septoriachrysanthemell Sacc.)和钝头壳针孢菌(S.obesa Syd.)。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时间从育苗到成株均可发生,病菌萌发的最宜温度为24-28℃,北京地区8-9月高温多雨天气发病严重。病害从下部叶片开始,顺序向上枯死。一般早菊品种感病严重。
[综合防治]
(1)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合理密植,清沟排水,避免连茬。
(2)选种抗病品种要选择适于当地种植的优良和抗病品种,如秋色、玉桃、湖上月、紫桂和春舞等等。
(3)药剂防治定期喷药保护,幼株20天左右喷1次,成株为15天左右喷1次。如喷80%敌菌丹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10%宝丽安或12%速保利1000倍液防治。注意药剂的交换使用,以避免病菌产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