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苗木供应
最新供应
普通供应
苗木求购
最新求购
会员求购
最新报价
产品图片
苗木黄页
资源专题
站务指南
注册
登录
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杨树
>> 详情显示
苗木供应
苗木求购
苗木报价
苗木企业
产品图片
苗木栽培
苗木行情
花卉养殖
相关资讯
苗木品种
果树苗木
供应热搜:
法桐
白蜡
国槐
雪松
樱桃苗
核桃苗
连翘苗
苹果苗
桂花
•
今日最新苗木求购信息
0
条
•
手机访问:www.hm160.cn或搜索天天苗木网
•
手机也可以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
杨树培育技术(五)—杨树病虫防治技术
2011/1/20 13:56:42
第五章 杨树病虫防治技术 第一节 虫害及其防治
一、苗木害虫
(一)铜绿丽金龟 1、分布及危害:铜绿丽金龟属鞘翅目金龟科。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北京、天津等地。成虫主要危害杨、柳、榆、梨、苹果、葡萄等树木的幼苗及大树的叶片和嫩芽,被害叶片形成很多孔洞。幼虫常咬断幼苗近地面处的茎部、主根和侧根,严重时常造成苗木死亡。 2、形态特征成虫:背面铜绿色,有光泽。头部较大,深铜绿色,前缘向上卷。复眼大而圆。触角9节,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呈孤状内弯,侧缘和后缘呈孤状外弯,背板为闪光绿色,上面密布刻点,两侧有1毫米宽的黄边。鞘翅为黄铜绿色,表面有不太明显的隆起带,会合处隆起带较明显。胸部腹板黄褐色,有细毛。腿节黄褐色,胫节、跗节深褐色,前胫节外侧具2齿,对面生一棘刺,跗节5节,端部生两个不等大的爪。前、中足大爪端部分叉,后足大爪不分叉。雌虫腹面乳白色,末节为一棕黄色横带。雄虫腹面棕黄色。卵:白色,初产时长椭圆形,以后逐渐变为近球形。幼虫:体乳白色。头部暗黄色,近圆形。头部两侧各有前顶毛8根,排成一纵列;后顶毛10~14根;额中侧毛两侧各2~4根。足的前爪大,后爪小。腹部末端两节背面为泥褐色并带有微蓝色。臂部腹面具刺毛列,每列大多由13~14根锥刺组成,两列刺尖相交或相遇,后端稍向外岔开,刺毛列周围有钩状毛。肛门孔横裂状。蛹:椭圆形,略扁,土黄色,末端圆平。 3、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3龄或2龄幼虫越冬。翌年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下旬终止。6月中旬见卵,8月幼虫出现,11月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出土的早晚与五六月份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如果五六月份雨量充足,出土早、高峰期提前。成虫白天隐蔽在杂草或表土下,黄昏时出土活动。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70%~80%时最适宜它的活动。低温降雨天气活动少,闷热无雨的夜晚活动最强烈。成虫食性杂、食量大,对幼苗危害严重。成虫有假死性和强烈的趋光性。交尾多在树上进行。每晚先交尾,然后取食嫩叶补充营养,严重发生时常吃光顶梢叶片,仅留主脉。每天21~22时为活动高峰期,黎明前飞到隐蔽处潜伏起来。卵多产在5~6厘米深的土壤中,散产。每头雌虫平均卵40粒左右,卵期约10天。幼虫7月出现,一二龄幼虫食量小,10月大部分进入3龄,食量猛增。幼虫一般在清晨或黄昏由土壤深层爬至表层,咬食苗木近地面处的茎部和根系,严重时造成幼苗死亡。 4、防治方法:①成虫出现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10%广效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等喷洒叶面,杀死取食的成虫。②黑光灯捕杀成虫。③保护和利用天敌。(二)东方蝼蛄 1、分布及危害:东方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遍布全国各地,以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辽宁等省、自治区发生较严重。危害杨、榆、松、杉等多种林木、农作物和蔬菜。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苗木幼根和嫩茎,在地面上活动时常把幼苗近地面处的的嫩茎咬断,造成苗木死亡。 2、形态特征成虫:体为浅茶褐色,密生细毛。前胸背板卵圆形,中央有一个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斑。前翅超过腹部末端。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能动的棘3~4个。卵:椭圆形,初产时灰白色,有光泽,后逐渐变为灰黄褐色,孵化前变为暗褐色或暗紫色。若虫:初孵若虫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以后,头、胸部及足渐变为暗褐色,腹部呈淡黄色。2~3龄以后,体色与成虫近似。 3、发生规律:东方蝼蛄在华北以南地区1年发生1代,在东北地区2年1代。在北京市以成虫和有翅若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份危害最为严重。5月中下旬在土中产卵,产卵前先在深5~10厘米的土层中做扁圆形卵室,然后产生30~50粒卵在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若虫孵化期,6月中旬为孵化高峰期。孵化3天后若虫能跳动,并逐渐分散为害,白天潜伏起来,晚间取食,以21~23时为取食高峰。秋季天气变冷后即以成虫和老龄若虫钻入60~120厘米土壤深处越冬。若虫共6个龄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4、防治方法:①蝼蛄的趋光性较强,在成虫出现期可设黑光灯诱杀。②喜鹊、黑枕黄鹂等食虫鸟类是蝼蛄的天敌。苗圃周围要保留一定量的大树,招引益鸟栖息繁殖,充分发挥益鸟对害虫的控制作用。③毒饵防治。用40%乐果乳油加温水再加饵料,按农药、温水、饵料约为1:10:100的比例配制。毒饵配制使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所用饵料(麦麸、谷糠、稗子等)要煮至半熟或炒香,以增强引诱力;傍晚将毒饵均匀撒在苗圃地内。(三)大灰象甲 1、分布及危害:大灰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以及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危害杨、柳、泡桐等阔叶树苗木的嫩牙和幼叶,造成缺苗断垄,是苗期的重要害虫。 2、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全身被灰色鳞毛。前胸背板中央黑褐色。头管短粗,表面有3条纵沟,中央一沟黑色。鞘翅上有规则的斑纹,每一鞘翅有纵沟10条。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乳黄色。幼虫:乳白色,头部米黄色,第九腹节末端稍扁,肛门孔暗色。蛹:长椭圆形,乳黄色,头管下垂达前胸。头部及腹背疏生刺毛,尾端向腹面弯曲。末端向两侧各具一刺。 3、发生规律:在辽宁省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群集于苗茎处取食和交尾,白天静伏于表土下或土块缝隙间,夜间活动。5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雌虫产卵时先用足将叶片从两侧向内折合,然后将产卵器插入合缝中产卵,分泌粘液将叶片粘合在一起。6月上旬陆续孵化为幼虫落到地上,然后寻找土块间隙或疏松表土进入土中。幼虫只取食腐殖质和根毛,9月下旬幼虫向下移动至40-80厘米处,做土窝在内越冬。第二年春暖后继续取食,6月下旬开始在40-80厘米深处化蛹,蛹期15-20天。7月羽化为成虫,成虫不出土,在原处越冬。 4、防治方法:①根据成虫群集于苗茎基部取食的习性,可在4月中下旬人工捕杀。②用50%的1059乳剂2000倍液,1605乳剂1000倍液,喷雾于苗基处毒杀成虫。
二、枝梢害虫
(一)草履蚧 1、分布及危害:草履蚧属硕蚧科。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华北、西南、西北等。寄主植物非常广泛,常见的有杨树、泡桐、广玉兰、罗汉松、桃、柳、悬铃木、枫杨、樱花、苹果、月季、冬青、紫薇、木瓜、十大功劳和锈球等。成虫、若虫在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汁液,影响生长或枯死。近年来在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杨树林造成大面积成灾。 2、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0毫米,扁平,椭圆形。体背面中部灰紫色,外围淡黄色。腹部有横列皱纹和纵走凹线,形似草鞋,全体被一层薄薄的白色蜡粉。 雄成虫:体紫红色。触角丝状,10节,3-9节每节有3圈长刚毛。翅黑褐色,翅面具波状纹。腹部末端有4根刺状突起物。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成黄赤色,长约1毫米。卵产于卵囊中,卵囊白色,长扁圆形,由絮状蜡质物构成。 若虫:与雌成虫相似,只是体较小,赤褐色。 蛹:圆筒形,褐色,长约4毫米,外被白色绵状物。 3、发生规律:一年发1代。以卵囊在树根附近的土中越冬。翌年2月上旬-3旬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内。2月中旬后,随气温升高,若虫开始出土上树,月底达盛期,3月中旬基本结束。若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多在阳面顺干爬至嫩枝、幼芽等处取食,初龄若虫行动不甚活泼,喜在树洞或树权等处隐蔽群居。若虫于3月底4月初第1次蜕皮后,开始分泌蜡质物。4月中下旬第2次蜕皮,雄若虫不再取食,潜伏于树缝、皮下或土缝、杂草等处,分泌蜡丝作茧,化蛹其中。蛹经10天左右,4月底5月上旬羽化,雄成虫不再取食。白天活动少,傍晚大量活动寻找雌若虫交配,阴天则整日活动,寿命10天左右。4月下旬-5月上旬雌若虫第3次蜕皮为成虫,并与雄虫交配,5月中旬为交配盛期。雌成虫交配后仍需取食危害。5月中旬雌虫开始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处,分泌白色绵状卵囊,产卵其中,每头雌虫可产卵40-60粒,多者可达120粒。雌虫产卵多少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5厘米土壤内含水量为18%—20%时,平均每头有卵77.4粒,表土极度干燥,成虫死亡后虫体失水干涸,受精卵全部死亡。 草履蚧5月中下旬在土中产的卵开始越夏及越冬,直到翌年2月才孵化上树危害。 4、防治方法:蚧类害虫不同于其他害虫,它形体微小,营固定生活,比较隐蔽,用通常的害虫防治方法,很难奏效,因此,防治蚧类必须根据其特点,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配合,方能达到减轻或消除危害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植物检疫:蚧虫营固定生活,可以随苗木传播至他处,所以在引进苗木时,应加强检查,发现有虫,应及时处理。数量大的可以用药剂熏蒸;数量少时可采取彻底刮除的办法,保证引进的苗木不带有介壳虫进入苗圃、温室、造林地及园林内。(2)合理修剪、整枝:蚧类害虫常聚集在植株上,不同部分疏密不一,可结合冬季整枝修剪时,将密度高的枝条剪除,以压低越冬的虫口密度,也可以对个别植株生长过旺、枝叶郁蔽的局部进行疏剪,改善通风透光,改变蚧类害虫的栖息条件,从而减轻危害。剪下的枝条,集中烧毁。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抽发新梢,更新树冠,恢复树势。(3)生物防治:蚧类害虫比较重要的天敌有膜翅目小蜂总科的许多寄生蜂、鞘翅目飘甲科内的多种捕食性瓢虫。这些天敌在自然对控制蚧类害虫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当地的天敌,或采用引种、人工繁殖、释放等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在利用天敌防治时,应注意与药剂防治相协调,生物防治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出来。(4)药物防治:若蚧上树前采用薄膜阻隔法防治。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扎树干。关键是:A.必须在若虫上树前扎好塑料布;B.不能漏扎;C.塑料布质地要好;D.扎时不能有空隙。E.涂毒环(毒环要在塑料布下方,也可在塑料布上方加涂一道毒环)。毒环配方:废机油(2份)加黄油(5份)加2.5%敌杀死0.01份。若虫期采用注药法、喷雾法防治。药剂防治蚧类害虫是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成败关系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多数蚧类害虫体外被有蜡质介壳的特点,要选择可以侵蚀蜡壳的药剂,或选用具有内吸杀虫作用的药剂。其次要掌握适当的施药时期。初龄若虫体表蜡质还没有形成或很薄,使用一般的触杀剂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随着龄期的增长体外蜡质介壳增厚,一般的药剂无法渗透或侵蚀蜡壳到达虫体,效果很差,甚至无效。为此,药剂防治要掌握在各代卵的孵化盛期进行,对孵化期比较整齐的种类,喷洒1-2次,对孵化期拖得较长的蚧类害虫,则需要增加喷药次数,方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喷雾法的常见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的混剂。注药法:若虫固定后在树干基部周围每隔5厘米打一孔,深达木质部,每孔注入40%氧化乐果或50% 久效磷药液0.5毫升,有较好杀虫效果。药液浓度: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5倍液。(二)叶螨 1、分布及危害:叶螨属叶螨科叶螨属。它是一种世界性害螨,我国南方各地广为分布。除危害棉花、蔬菜外,尚可危害杨树和许多观赏植物。被害叶片初期可见黄白色小斑点,斑点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失水卷曲,枯黄脱落。受害植株花少或不开花,严重地失去了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成螨:雌螨体锈红色或深红色,两侧有暗色斑,气门沟具端膝。雄螨体末略尖,呈菱形。 卵:圆形、透明,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随胚胎发育卵色逐渐加深,孵化前,透过卵壳可见到2个红色眼点。 幼螨:半球形,体色淡黄或黄绿色。足3对。若螨:第1若螨体长0.21-0.29毫米,宽0.15-0.19毫米。第2若螨体长0.34-0.36毫米,宽0.21-0.23毫米。体椭圆形,两侧有暗色斑。足4对。 3、发生规律:长江流域1年发生约18-20代。越冬虫态随地区和气候而异,北方10月中下旬受精的雌螨变为橙红色的滞育型,转移到干枯叶子、杂草根际以及土缝、树皮缝等越冬。滞育雌螨抗寒能力很强,在-25℃的越冬场所,死亡率不超过50%。南方地区除上述场所外,还可以成螨、若螨和卵在树木、杂草上越冬。气温升高时,仍可不断繁殖。在温室内终年可以繁殖生长。叶螨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在缺乏雄螨时,也能营孤雌生殖,但后代全是雄螨。当发育至成螨时,雌雄螨即能交尾,多数雌螨一生仅交尾1次,也有少数能交尾2-3次,雄螨则可进行多次交尾。雌螨交尾后1-2天产卵。卵单产于叶背主脉两侧或丝网下面。1头雌螨平均产卵量为50-150粒,最少为30粒,最多可达700粒左右,平均产卵期14天,最长为36天。雌螨的寿命一般为30天左右,但越冬的雌螨可存活5-7个月。叶螨各期虫态都栖息在叶背,吐丝结网,在网下取食。当密度大、食料条件恶化时,往往群集成团,凭借吐丝下垂,由风力吹送扩散至他处。 叶螨最适宜的温度为25-31℃,相对温度为35%-55%。它完成1代所需的时间与温湿度密切相关。高温干燥是本种害螨猖獗发生的环境条件。长江流域每年5-6月份梅雨季节多雨,温度低、湿度大,对其发生不利,但到了高温、干旱的7-8月间发生最为严重。 4、防治方法:防治螨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的方针。根据害螨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经济、有效、安全、相互协调的综合防治措施,把害螨压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使林木和观赏植物经常保持叶茂花繁。(1)化学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经济、方便、见效快,对防治螨类具有显著效果。目前常用的杀螨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螨卵酯可湿性粉剂800-16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30%克螨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上述药剂如无杀卵作用者,在害螨密度大时,隔7天需再喷用1次,如有内吸作用或杀卵作用的药剂,可每隔2周左右喷用1次。(2)生物防治:螨类的生物防治,应包括保护天敌、引种、人工繁育和释放等方面。天敌的保护依赖于合理适时使用选择性药剂以及稳定益虫(螨)的食物链。对有利用价值天敌种类,可以人工繁殖和释放。如捕食性螨中的植绥螨类,国内已有人工繁殖、释放成功的例子,因此,利用益螨防治害螨的生物防治是很有前途的。三、叶部害虫(一)杨黄卷叶螟 1、分布及危害:杨黄卷叶螟又名杨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杨树叶部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在嫩稍上吐丝缀叶,严重时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对树势的影响极大。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及东北等地区。寄主植物主要是各种杨树、柳树。 2、形态特征成虫:体翅橙黄色。翅面具灰褐色断续的横波状纹及斑点,近前缘中央有黑褐色肾形纹,其中间白色,外缘具较宽的灰褐色边。后翅面中央具有1条横波状纹,其内侧有一黑斑,外侧有一短线,外缘具较宽的灰褐色边。腹部橙黄色,雄蛾尾部末端具赭色毛丛。卵:扁圆形,乳白色,卵粒排列成鱼鳞状,聚集成块。幼虫:黄绿色。头部淡色,头部两侧各有一黑褐色斑点与胸部两侧的黑褐色斑纹相连。 3、发生规律:根据河南郑州、遂平等地的观察和黑光灯诱蛾数量消长的分析,此虫每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缝里结茧过冬。翌年4月初,杨树发芽出叶后,越冬幼虫开始危害,于5月底6月初,幼虫先后老熟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中旬,第4代在9月中旬,直到10月中旬仍可见到少量成虫。成虫趋光性极强。成虫卵产于叶背面,以中脉的两侧最多,块状或长条形。幼虫孵化后,分散啃食叶表皮,并吐出白色粘液涂在叶面,随后吐丝缀嫩叶呈饺子形,或在叶缘吐丝将叶折叠,藏在其中取食。长大后的幼虫群集顶梢吐丝缀叶取食。多雨季节最为猖獗,3-5天内即把嫩叶吃光,形成秃梢。幼虫极活泼,稍受惊即从卷叶内弹跃而出或吐丝下垂。幼虫在卷叶内、地被物上或树皮缝隙处吐丝结白色薄茧越冬。 4、防治方法:久效磷2000倍加敌杀死4000倍液、氧化乐果2000倍加敌杀死4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时应掌握这个害虫的两大特点,一是幼虫群集缀叶吃梢,二是趋光性特强。也就是说,喷药重点放在嫩梢部位;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成虫。(二)春尺蛾 1、分布及危害:春尺蛾又名杨尺蠖,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危害杨、柳、槐、桑、榆、苹果、梨、沙果、槭、沙柳、葡萄。本虫发生期早,危害期短,幼虫发育快,食量大,常暴食成灾。 2、形态特征成虫:雌蛾无翅。体灰褐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腹部各节背面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刺尖端圆钝,腹末端臀板有突起和黑刺列。雄蛾翅展28-37毫米。触角羽毛状。前翅淡褐色至黑褐色,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不明显。成虫体色因寄主不同而不同。卵:椭圆形,有珍珠光泽,卵壳上有整齐刻纹。初产时灰白色或赭色,孵化前深紫色。幼虫:老龄幼虫灰褐色,腹部第2节侧各有1个瘤状突起,腹线均为白色。气门线一般为淡黄色。蛹:灰黄褐色,末端有臀刺,刺端分叉。雌蛹有翅的痕迹。 3、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夏、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地表5-10厘米温度在0℃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3月上中旬见卵,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预蛹期4-7天,蛹期达9个多月。成虫一般多在19时左右羽化。雄蛾具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白天静伏在枯枝落叶和杂草间,已上树的成虫则藏在开裂的树皮下、树干断枝处或裂缝中、树枝交错处。成虫寿命与温度成负相关。羽化较早(2月底-3月初)的成虫,当时气温低,寿命则长;羽化较晚(3月中下旬)的成虫,当时气温较高,寿命则较短。雌蛾寿命一般比雄蛾长。雌蛾寿命最长为28天。成虫白天有明显的假死性,夜间不明显。雌蛾上树1分钟可爬行1.32-1.63米。成虫多在黄昏至23时前进行交尾,交尾后即寻觅产卵场所,分2-5批将卵产下。卵多产在树干1.5米以下的树皮裂缝中和断枝皮下,10余粒至数十粒聚集成块。成虫产卵期一般10天左右。卵期13-30天。幼虫5龄,幼虫期18-32天。初孵幼虫取食幼芽,较大龄幼虫取食叶片。危害较轻时,被害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整枝叶片全被吃光。食料缺少时,幼虫吐丝借风力转移到附近树上危害。5月中旬前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入土后分泌液体,使四周土壤硬化而形成土室,在土室内化蛹。蛹多分布于树冠下的土层中,树冠下比较低洼地段的蛹数最多,蛹入土1-60厘米不等,而以16-30厘米深处最多,占64.96%。越夏及越冬蛹的自然死亡率为6%-9%。蛹的大小与幼虫期营养条件有关,食料不足时,平均蛹长为13.43毫米,蛹重为0.097克;食料充足时,平均蛹长为16.87毫米,蛹重为0.205克。雌蛹比雄蛹多,其性比为16.1:1。 4、防治方法:参见杨黄卷叶螟。(三)杨扇舟蛾 1、分布及危害:杨扇舟蛾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危害杨、柳,可造成大面积杨树叶被食殆尽。 2、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23-37毫米。体灰褐色,翅面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个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斑一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黑点。后翅灰褐色。卵:扁圆形,初为橙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幼虫:头部黑褐色,腹部灰白色,侧面墨绿色,体节上长有白色细行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1-8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臀板赭色。角足褐色。蛹:体长13-18毫米,褐色,茧灰白色。 3、发生规律:1年发生数代,南方多于北方。河南和河北1年3-4代,安徽、陕西1年4-5代,江西、湖南1年5-6代,以蛹过冬。海南岛1年8-9代,整年都能危害,无越冬现象。在河北、河南中部地区,每年3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并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卵化,5月上旬为盛期。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发生,产卵、孵化为第4代幼虫,这代幼虫危害至9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个别延至10月上旬。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产卵直至次日晨,有的可多次交尾。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亦有少数散产,每个卵块有卵数量不等。成虫寿命6-9天。卵期为11天左右;第2-3代在日均温27℃时,卵期只需7天左右。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苞,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阴雨天则昼夜取食,直至虫苞干枯后幼虫仍在其中隐栖。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飘迁他处,再卷叶危害。幼虫共有5龄,幼虫期33-34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卷叶苞内吐丝茧化蛹,除越冬蛹外,一般蛹期为5-8天。最后1代幼虫老熟后,多沿树干爬到地面,在枯叶、树干旁、粗树皮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杨扇舟蛾3龄前幼虫群集虫苞,被害叶、苞枯黄,容易发现,及时清除虫苞可以杀死大量的幼虫。②灯光诱杀:舟蛾成虫都可用光诱杀。③生物防治:保护招引益鸟,例如杜鹃、白头翁、黄鹂大量捕食舟蛾幼虫;白僵菌粉可用于防治杨扇舟蛾;应用苏云金杆菌0.5亿-1亿/毫升和青虫菌1亿-2亿/毫升可毒杀杨扇舟蛾。 ④化学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酸乳油2000倍液、2.5%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0%灭幼脲I号胶悬剂10000倍液。(四)杨小舟蛾 1、分布及危害:杨小舟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危害杨树和柳树,可造成大面积树叶被吃光。 2、形态特征成虫:体色变化较多,有黄褐色、红褐色和暗褐色等。前翅有3条灰白色横线,每线两侧具暗边,基线不清晰,内横线在亚中褶下呈亭形分叉,外叉不如内叉明显,外横线波浪形,横脉为1个小黑点。后翅黄褐色,臀角有1个赭色或红褐色小斑。卵:半球形,黄绿色。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有灰褐色、灰绿色,微带紫色光泽。体侧各具1条黄色纵带,各节具有不显著的肉瘤,以腹部第1节和第8节背面的肉瘤最大,灰色,肉瘤上面有短毛。蛹:褐色,近纺锤形。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5 代,以蛹在干基周围的枯枝落叶和地表2 cm 内的土层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4 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5 月上、中旬为盛期。5 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 月上、中旬为盛期;第二代成虫出现于7 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出现于7 月下旬8月上旬;第四代成虫于8 月下旬9 月上旬发生、产卵,孵化为第五代幼虫,此代幼虫危害至9 月下旬化蛹过冬。少数发育早的第五代蛹能羽化,发生第六代,但此代幼虫不能化蛹越冬。6 月下旬后林间虫态交错,出现世代重叠,尤以第三、四代重叠现象明显。成虫白天多隐蔽于叶背或隐蔽物下,夜晚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卵块状。每块有卵300-40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表皮,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后分散蚕食,将叶咬成缺刻,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缝处及树杈间,夜晚上树吃叶,黎明多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老熟幼虫吐丝缀叶结薄茧化蛹。卵可被赤眼蜂寄生,寄生率很高,第4代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五)杨二尾舟蛾 1、分布及危害:杨二尾舟蛾又名杨双尾舟蛾。分布于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四川、西藏、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为害杨柳科树种,有时暴发成灾。 2、形态特征成虫:体、翅灰白色,头和胸部背面略带紫色。胸部背面有3对黑点,翅基片有2个黑点。前翅有黑色花纹,后翅颜色较淡。卵:半球型形,初产为暗绿色,后转为绿褐色、暗赤褐色,到暗黑红色时即将孵化。幼虫:初龄幼虫黑色,老熟时呈紫褐色或绿褐色,背部斑纹呈灰白色,体较透明,爬于枝干上,咬破枝干吐丝粘枝干啐屑做茧,茧坚硬、紧贴于树干,色与树皮同。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出现,各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成虫羽化一般在下午4-9时,以6时为最多。羽化后5-8个小时开始交尾,多在晚间10时至次晨4时进行,以深夜2-3时最多。交尾后当夜产卵,产卵次数一般4-9次,卵多产在叶片上,一般一叶有卵1-2粒。一雌虫一生可产卵132-403粒,以第3代卵多,第2代次之,第1代卵最少。成虫有趋光性。成虫寿命第1代为5-10天,第2代7-11天,越冬代8-21天。第1代卵经12-14天、第2代经9-13天、第3代经7-10天孵化,一般孵化率在95%左右。初孵幼虫在卵附近叶面上爬动,并吐丝于叶面上,经3小时左右,取食叶片。幼虫5龄,3龄以前食量很小,仅占总食量的4%,4龄后食量逐渐增加,4龄幼虫食量占10%,5龄幼虫食叶量最大,占总食量的86%,常将树叶吃光。第1代幼虫期最长,各龄分别需最最短,4-9、4-8、3-8、3.5-7、4.5-9天,共19-41天。第2代幼虫期最短,各龄分别需2.5-4、2.5-5、2.5-6.5、2.5-6、4.5-6天,共需14-27.5天。第3代各龄幼虫需2-4、2-5、2.5-6、3-6、5-9天,共需14.5-30天。结茧后,幼虫经3-10天化蛹,即第1代需4-9天,第2代需3-7天,越冬代需4-10天。越冬代需4-10天。越冬代蛹期需7个多月,第1、2代分别为7-10、13-16天。幼虫结茧时咬伤枝干,常造成风折。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六)黄刺蛾 1、分布及危害:黄刺蛾几乎遍布全国。食性极杂,大多数的阔叶树、果树、行道树均可受害。初龄幼虫仅啃食叶肉而留下表皮,随虫龄增大,开始蚕食叶片,形成缺刻,甚至将叶片全部吃光,对树生长影响颇大。黄刺蛾的幼虫身上长有枝刺和毒毛,触及人的肌肤可使之红肿、痛辣异常,因此有“痒辣子”、“刺毛虫”之称。蜕皮之后的毒毛还可随风吹散,落到人体上亦会有刺痒不适之感。 2、形态特征成虫:头和胸背黄色。腹背黄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纹在翅尖前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前翅黄色或赭褐色。卵:长约1.5毫米,椭圆形,扁平,淡黄色。幼虫:黄绿色,背中线上有一紫褐色大斑纹,此纹在胸上较宽,似盾形。每个体节有4个枝刺,其中以胸节上的6个和臂节的2个特别大。茧:椭圆形,似雀蛋,质地坚硬,灰白色,上有褐色条纹。 3、发生规律:黄刺蛾在北京、江苏、安徽1年2代。在9-10月间,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南京的卵孵期为第1代6月上中旬,第2代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多在傍晚活动,以17-22时为盛。成虫夜间有趋光性,但不强烈。卵多产于叶背,卵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每头雌虫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的小斑。4龄时蚕食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5-6龄时能将叶吃光,仅留叶脉。幼虫共7龄。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枝上吐丝结茧,结茧的位置,在高大树木上多在树杈处,在苗木上则结于树干上。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七)褐边绿刺蛾 1、分布及危害:参见黄刺蛾。 2、形态特征成虫:头和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红褐色纵线,腹部和后翅浅黄色,前翅绿色,基部红褐色,外缘有1条浅黄色宽带,内有红褐色雾点,带内翅脉和内缘红褐色。卵:扁椭圆形,浅黄绿色。幼虫:老熟幼虫浅黄绿色,背部有天蓝带黑色点的纵带,背侧瘤绿色,其中气门上方的有一橙黄色尖顶,尤以前胸上黄色较显著,体末端有4个黑点。茧:近圆筒形,棕褐色。 3、发生规律:褐边绿刺蛾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2-3代,以幼虫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中旬化蛹。越冬成虫5月下旬-6月羽化产卵,6月-7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危害时期,7月中旬后第1代幼虫陆续老熟结茧化蛹,8月初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8月中旬-9月第2代幼虫危害活动,9月中旬以后幼虫逐渐老熟结茧越冬。成虫产卵于叶背,常数十粒成块,呈鱼鳞状排列。卵期5-7天,幼虫期约30天左右。老熟幼虫于树冠下浅松土层、草丛中结茧化蛹,蛹期5-6天。成虫寿命3-8天。 4、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八)扁刺蛾 1、分布及危害:参见黄刺蛾 2、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色,前翅褐灰到浅灰色,内半部和外横线以外黄褐色并具有黑点,外横线暗褐色,从前缘近翅尖直向后斜伸到后缘中央前方。后翅暗灰到黄褐色。卵:扁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绿色,后变灰褐色。幼虫:黄绿色,长椭圆形,背线苍白色,体侧有红色突起,其上生刺。茧:近圆球形,黑褐色。 3、发生规律:扁刺蛾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在浙江越冬幼虫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7月下旬-8月上旬结茧化蛹,8月间第1代成虫羽化产卵,1周后,出现第2代幼虫,9月底-10月初老熟幼虫陆续结茧越冬。卵散产于叶片上,多在叶面,卵期6-8天。幼虫共8龄。老熟幼虫早晚沿树干爬下,在树冠附近的浅土层、杂草丛、石砾缝中结茧。成虫有强趋光性。防治方法:参见杨扇舟蛾。(九)大袋蛾 1、分布及危害:大袋蛾属蓑蛾科。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寄主植物很多,多种果树、林木及观赏植物都受其危害,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幼虫或将叶片啃成缺刻,或将叶吃光,有的造成2次发叶,因而树势衰弱,生长缓慢。 2、形态特征成虫:雄蛾褐色有浅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及透明斑。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雌蛾体肥大,淡黄或乳白色,蛆状,头部小,淡黄褐色,胸部背中央有1条褐色隆脊,常躲藏于袋囊中。雌蛾外生殖器发达,足、触角、口器、复眼均甚退化。卵:椭圆形,黄色。幼虫:初龄时黄色,少斑纹。3龄后能区别雌雄。雌性幼虫老熟时体长32-37毫米。头部赤褐色,头顶有环状斑。胸部背板骨化,亚背线、气门上线附近有大型赤褐色斑,呈深褐淡黄相间的斑纹。腹部背面黑褐色,各节表面有皱纹。雄性幼虫较小,黄褐色,头部脱裂线及额缝白色。蛹:雌蛹枣红色,头、胸的附属器均退化,雄蛹与一般鳞翅目蛹相似,赤褐色。第3-8腹节背板前缘各具一横列的刺突,腹末有臀棘1对,小而弯曲。护囊:雄虫护囊长50-60毫米,护囊较瘦削。雌虫护囊长70-90毫米,护囊较饱满。长纺锤形,丝质疏松,外附大量枝叶。 3、发生规律:河南1年发生1代。江苏南京地区1年主要发生1代,少数可出现2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里悬挂在枝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5月中旬化蛹,蛹期13-24天。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雌成虫无翅藏匿在护囊里,雄成虫羽化即飞离护囊与雌虫交尾,雄蛾寿命2-9天,雌雄性比为1.4:1,雌蛾多于雄蛾。雌虫交配后将卵产在护囊内,每头雌虫可产3000-6000粒卵,最多的可达10621粒。卵期17-21在。在6月中旬下旬幼虫孵化后,爬出护囊吐丝下垂,随风传播。孵出幼虫并不能马上取食,而是先咬取植物组织碎片碎屑,吐丝结成护囊,然后藏匿其中开始取食。随虫龄增大护囊也相应增大。幼虫期210-240天,一年以7-9月危害最烈,至11月幼虫封囊在树枝上越冬。据南京多年观察,天气持续多雨,虫体多感病而大量死亡,反之,天气干热则发生猖獗。 4、防治方法:药剂防治要抓住幼虫初期,要在幼虫3龄之前,虫小而集中,抗药能力弱,食量又小尚未造成大害,此时用药防治最为经济有效。常用的杀虫剂有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另外,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如活孢子数在100亿/克以上的青虫菌(或杀螟杆菌)菌粉500-1000倍液。(十)杨白潜蛾 1、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区)。叶片被潜食变黑、焦枯,提前落叶。 2、形态特征成虫:体腹面及足银白色。头顶有1丛竖立银白色毛。唇须断。卵:扁圆形,孵化前暗灰色,表面具网状刻纹。幼虫:扁平,黄白色。头部及体节侧面着生刚毛3根。头部较小,口器向前方突出。蛹:淡黄色。梭形,长约3毫米。藏于白丝茧内。 3、发生规律:杨白潜蛾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茧中越冬。在除落叶上有茧外,在柳树干的鳞形气孔上,杨树和柳树的树皮裂缝内,也都有大量越冬茧。翌年春季4月中旬,杨树放叶后,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通常先停留在杨树叶片基部腺点上(可能吸食腺点上的汁液)。有趋光性。羽化当天交尾产卵,交尾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7时,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最盛。雌虫交尾后在叶面静止约半小时,来回爬行,寻找适宜的产卵部位。卵一般产在不老不嫩叶的正面,贴近主脉或侧脉,与叶脉平行排列,卵成块或成一条直线产下。每块有卵3-13粒,多数为5-7粒。卵粒很小,一般肉眼不易发现。幼虫孵出时,从卵壳底面咬破卵壳,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幼虫不能穿过主脉,但老熟幼虫可穿过侧脉潜食。被害处形成黑褐色虫斑,虫斑逐渐扩大,常由2-3个虫斑相连成大斑,往往一个大虫斑占叶总面积1/3-1/2。幼虫老熟后从叶正面咬孔而出,生长季节多在叶背面吐丝作“I”字形茧化蛹。越冬茧则分布在树干上、叶子正面或背面。单株树干上的茧绝大多数集中在树干阳面。幼苗和幼树的树干迄今没有发现茧。大部分茧分布在直径8厘米以上的树干上,一般在树干鳞形气孔上或粗皮裂缝内(加拿大杨、柳树)。树皮光滑的树干上很少有茧。 4、防治方法:①保护天敌:有寄生蜂及寄生蝇,寄生率为16%。②在发生严重地方,4月以前,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集中倒在坑内沤肥,上面要盖土。③在第1代和第2代幼虫孵化初期、盛期或成虫交尾产卵时,喷40%乐果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以杀死幼虫、成虫。 ④苗圃地、片林、防护林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十一)柳兰叶甲 1、分布与危害:柳兰叶甲又名柳树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河南、湖北、贵州等地。以成虫、幼虫危害垂柳、旱柳、夹竹桃、泡桐、葡萄、杞柳、杨树和乌桕等叶片,常造成叶片缺刻、穿孔。 2、形态特征成虫:全体深蓝色,有强的金属光泽。头部横宽:触角褐色,有细毛。前胸背板光滑,前缘呈弧形凹人,鞘翅上有排列成行的刻点。卵椭圆形,橙黄。幼虫:体略扁平,头部黑褐色,体灰黄色。胸部最宽,中、后胸背部有6个黑色瘤状突起,腹部每节有4个瘤突。蛹:椭圆形,长4毫米。腹背有4列黑斑。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6代左右,以成虫在土缝内和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取食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幼虫有群集性,使叶片呈网状。自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在同一叶片上,常见到各种虫态。以7-9月为害最严重,10月下旬成虫陆续下树越冬。 4、防治方法:①结合树木养护管理工作,人工杀灭成虫。②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太平鸟、灰喜鹊等。③药剂防治:为害期喷施0.5%蔬果净(楝素)乳油600倍液,或2.5%保富乳油2000倍液防治。(十二)柳毒蛾 1、分布与危害:柳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山东、江苏等。幼虫危害柳树和杨树,严重时将树叶食尽。 2、形态特征卵:圆形,灰白色,块状,上有胶状物覆盖。幼虫:头深褐色,冠逢两侧各有黑色纵纹一条。体灰黄色,背中线黑色,两侧黄褐色,亚背线呈黑色斑,每节中央有棕程色毛瘤,第一、二、六、七腹节背面有黑色横带,气门下线由灰黑色斑组成,每节有黑褐色瘤一个,着生黄褐色刚毛,腹面赤褐色,胸足和腹足黑色。蛹:黑褐色,有光泽,背有淡黄色细毛,在腹部聚集成束。成虫:体翅为绢白色,稍有光泽,雌蛾触角持状,黑褐色,雄蛾触角羽毛状,灰褐色,足黑色,胫节和肘节上有黑白相间的环纹。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树皮缝、树洞和树干萌发条缝隙等处越冬。4月间上树为害,食害嫩叶,幼虫昼伏夜出,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隙、树下土块或枯枝落叶层下化蛹,蛹历期10天左右,6月上旬羽化成为成虫,第一代幼虫于8月份先后老熟化蛹,9月间第二代幼虫出现,食害一段时间后即进入越冬。发生特点:每年10月份,柳毒蛾以幼虫形态爬入破裂的树皮内越冬。第2年春天,当杨树、柳树长叶时,幼虫爬出取食为害树叶。5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高峰,以后成虫产卵孵化出幼虫,7月上旬-8月上旬,幼虫再度出现为害高峰期,10月份,由于气候条件、食源条件逐渐恶化,幼虫钻入树皮缝隙内越冬。柳毒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经常躲藏在树丛内或附近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田间。成虫夜间在树干上产卵,其卵呈块状。幼虫具有昼伏夜出性,食量很大,严重被害的树木几乎难以找到完整的叶片。幼虫经过一段的暴食,逐渐老熟,在树叶上吐丝卷叶或在树皮缝隙内结茧化蛹。 4、防治方法:①灯光诱杀成虫。②幼虫期防治抓住两次危害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可参照杨扇舟蛾防治方法。(十三)杨梢叶甲 1、分布与危害:杨梢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辽宁、甘肃、江苏等地。以成虫危害杨、柳苗木和幼林,将新梢和叶柄咬断,造成断梢和落叶,对苗木和幼林生长影响很大。 2、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顶端稍尖,乳黄色。幼虫:体长约6毫米,老熟时乳黄色,微向腹面弯曲。蛹:近纺锤形,白色,体长约6-7.5毫米,长椭圆形。成虫:头、前胸背板和鞘翅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密被黄色或黄褐色绒毛。雄虫腹面中央有一凹陷。雌虫腹面的绒毛较密,腹部末节腹板后端隆起。 3、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5月中旬为盛期,6月上旬为末期。成虫啃食新叶部叶柄,将叶柄咬断,也将嫩梢咬断,有时成虫也取食叶片成缺刻或穿孔。通常在中午气温最高时活动最较盛,早晚潜于叶腋处静止不动。成虫产卵于土中,卵成块状,幼虫在土中食害植物幼根。 4、防治方法:在成虫期喷药防治,毒杀成虫。可用90%敌百虫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喷洒。
四、枝干害虫
(一)光肩星天牛 1、分布及危害:光肩星天牛属沟胫天牛亚科。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甘肃以东各省。此虫在有些地区危害十分严重,被害树木质部被蛀成隧道,常遭风折或枯死。 2、形态特征成虫:体形较狭,体黑色有光泽,黑中带紫铜色。鞘翅白色,毛斑大小不规律,有时较不清楚,基部光滑,不具颗粒,表面刻点较密,有微细皱纹。触角较长。前胸背板侧刺突较长,尖锐,胸部无毛斑,中瘤不显突。中胸腹板凸片上瘤突不发达。卵:乳白色,长椭圆形,两端略弯曲,孵化前变成黄色。幼虫:头部褐色。触角3节,淡褐色,较粗短。前胸大而长,其背板后半部色较深,呈“凸”字形,中胸最短,其腹面和后胸背腹面各具步泡突1个。腹部背面可见9节,第10节为乳头状突起,第1-7腹节背腹面各有步泡突1个。蛹:全体乳白色至黄白色。体长30-37毫米,宽约11毫米,附肢颜色较浅。触角前端卷曲呈环形,置于前足、中足及翅上。 3、发生规律:江苏1年发生1代,极少数为2年1代(江苏1年1代的占98%,2年1代的仅占2%)。越冬的老熟幼虫翌年直接化蛹。其他越冬幼虫在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底5月初开始进入预蛹期,预蛹期9-39天,平均21.8天,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24天,平均19.6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15天,一般7天。成虫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为飞出盛期。成虫一般在8-12时活动最盛。成虫亦取食叶柄、叶片和嫩枝皮,补充营养后2-3天交配。成虫产卵前,用上颚将枝条咬出一椭圆形刻槽,然后将产卵管插入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产卵,每刻槽产卵1粒,产卵后分泌一种粘的胶状物把产卵孔堵住。每头雌虫平均产卵32粒左右。成虫极易捕捉,无趋光性。雌虫寿命平均42.5天,雄虫20.6天。卵期一般11天。幼虫孵化后先取食腐坏的韧皮部,排出褐色粪便。2龄开始向旁侧取食健康树皮的木质部,并将褐色虫粪及蛀屑从产卵孔中排出。3龄末或4龄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从产卵孔中排出白色的木丝,起初隧道横向稍有弯曲,然后向上。隧道随虫体上而增大,隧道最长约15厘米,最短3.5厘米,平均9.6厘米。木质部内的隧道一般仅为栖息场所,之后仍回至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取食,粪便排出隧道外,所以被害树干、树皮陷落成掌状,其面积最大的214平方毫米,最小的120平方毫米,平均166平方毫米。 4、防治方法:①越冬期防治:结合冬季修剪整枝,将有虫枝条剪去,集中烧毁,数量多的必须在翌年春季4月以前处理完毕。②成虫产卵期防治:灯光诱杀或人工捕杀成虫:对一些有趋光性的钻蛀害虫,如桑天牛、木蠹蛾,在害虫盛发期间,可以采用灯光诱杀;对没有趋光性的天牛种类,成虫白天不很活泼,飞翔距离亦不甚远,很易徒手捕捉。③幼虫期防治:先清除虫道中的虫粪及木屑后,用浸蘸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50倍液的药棉团塞入虫道,或用上述药剂的200倍液,用注射器从虫道也注入药液。用药后都要用泥团封口。可用熏蒸杀虫剂磷化铝片剂(每片3克)依虫孔大小,分别将磷化铝药片的1/6、1/4、1/2片,用镊子塞入虫孔,或用磷化锌毒签插入蛀孔中,并立即用泥严密封孔,效果可达100%,此法简便有效。也可根据排粪孔排出的木屑、虫粪的颜色、粗细及湿润程度 ,确定蛀食部位后,用铁丝插入刺杀或钩出幼虫。(二)桑天牛 1、分布及危害:桑天牛属沟胫天牛亚科。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等地。其寄主植物非常广泛,如桑、杨、柳、榆、刺槐、苹果、海棠、樱桃、枇杷、梨、无花果、柞、楮、枸、朴、枫杨等。受害的植株,生长不良,部分枝干枯死,也可以整株枯死。 2、形态特征成虫: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一纵沟。触角11节,比体稍长,从基部至端部顺次变小,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部黑褐色,后半部灰白色。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的皱纹,两侧中间各具刺状突起1枚。鞘翅基部密生颗粒状小黑点。足黑色,密生灰白短毛。雌虫腹末2节下弯。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成黄褐色。幼虫:乳白色。前胸背板密生褐色短刺毛,放射状排列,中间有白色“小”字纹。蛹:淡黄色。腹部1-6节背面各有1对长刚毛,并密生褐色短刚毛,尾端轮生短刚毛。 3、发生规律:广东1年发生1代,江西、浙江、江苏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蛀道内越冬。幼虫经过2个冬季后,在第3年5-6月化蛹,蛹期26-29天。成虫羽化之后,在蛹室内停留5-7天后飞出。成虫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大量发生,在趋光性。成虫飞出后可取食嫩枝条,被害处呈不规则条块状,边缘留绒毛状纤维物。成虫取食10-15天后交配产卵。桑天牛产卵部位一般位于3-4年生枝分杈附近背面。产卵时,先将枝条表皮咬成与枝条平行的“111”形伤口,然后在中间一道伤口的偏下方产卵1粒,少数产卵2粒。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00余粒。卵期8-15天,平均12.17天。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毫米左右,然后回头沿枝干木质部往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一圆形排泄孔,粪便及木屑即由排泄孔向外排出。当年孵化的幼虫至冬季共钻排泄孔有5-7个,至第2年冬季共钻排泄孔10-14个。幼虫期为22-23个月,危害时期达16-17个月。幼虫老熟后在蛀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一般距离蛀道底70-100毫米)作蛹室化蛹。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三)云斑天牛 1、分布及危害:云斑天牛属鞘翅目沟胫天牛科,是林木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的树种甚多,在北方地区主要危害杨树、泡桐、核桃、柳、桑、板栗、栎、榆等。成虫取食新枝嫩皮,使枝条枯死。幼虫蛀食树干的木质部,坑道长而粗。被害树木衰弱,易遭风折,受害严重时多半枯死。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均有分布。 2、形态特征成虫:体大形,灰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灰白色或绿色的绒毛。头部中央有一纵沟。触角每节下端有稀疏小刺。雌虫的触角较体略长,雄虫触角超出体长约4节。前胸背板中央有1对白色或浅淡黄色肾状斑纹,两侧中央各有1个粗大的刺突,小盾板近钟形,被白色绒毛。鞘翅基部密被瘤状颗粒,翅上有白色或橙黄色绒毛斑纹10余个,大致纵向排列成2-3行。有的翅中部有许多圆斑,有时扩大成云片状。体躯的两侧各有1条由白色绒毛组成的带状纹。卵:长约8毫米,淡黄色,长卵圆形。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前胸背板有1个“山”字形褐斑,褐斑前方近中线处有2个黄色小点,内各生刚毛1根。蛹:体长40-70毫米,乳白至淡黄色。 3、发生规律:此虫在湖北、贵州2-3年发生1代,以幼虫、蛹或成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出现,5月中旬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出幼虫,孵化后20天幼虫蛀入本质部,在蛀道内越冬。第3年8月中旬化蛹,9月初羽化,下一年才从树干内爬出。成虫具有受惊即坠落的习性。成虫昼夜都能活动,白天取食嫩枝的皮层,食量比一般天牛都大,夜晚交尾产卵。卵多产于离地面1-1.3米的树干上。产卵前,雌虫用上颚在树皮上咬1个唇形或圆形的刻槽,宽为12-18毫米,中间留有小孔,然后将产卵管插在皮层与形成层之间,产卵管向上弯曲至刻槽上方树皮胀起,每1刻槽产卵1粒。产1粒卵约需8-9分钟。产卵后,雌虫从腹部末端分泌出粘液,把刻槽表面的木屑粘在孔口处,将孔口盖住。刻槽形式有环状、纵行、不规则3种。一般每株树上产卵10-12粒,多时可达60余粒。受害树上的刻槽最多达64个,但也有少数刻槽内无卵。每头雌虫约产卵40粒。卵经9-15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在产卵孔附近蛀食树皮与木质部,并由产卵孔排出烟丝状的木渣。幼虫以产卵孔为基点,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围绕树干盘旋蛀食,蛀食到一定的程度后,返回到产卵孔附近,继续盘旋蛀食。蛀食处,树皮肿胀,并纵裂成许多小口,排出很多粪渣和木屑。幼虫逐渐向木质部内蛀食,坑道宽约2厘米,长一般为20厘米,最长的超过40厘米,横断面呈扁圆形。幼虫期长达12-14个月。8月中旬幼虫老熟,在坑道顶端弯向树皮的地方做椭圆形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羽化成虫后在坑道或蛹室内越冬。成虫寿命包括越冬期在内约为9个月,而在树内活动的时间仅40天左右。云斑天牛卵期天敌有跳小蜂科的蜂类,幼虫期天敌有小茧蜂科的蜂类及病原菌、多角体病毒等。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四)咖啡木蠹蛾 1、分布及危害:咖啡木蠹蛾属木蠹蛾科。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四川等地。除危害一般的果树外,许多观赏的木本植物,如杨、柳、石榴、月季、樱花、山东、木槿、紫荆等均受其危害。咖啡木蠹蛾的幼虫钻蛀枝条或茎秆,使之枯死。 2、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12-26毫米,翅展13-18毫米;雄虫体长11-20毫米,翅展10-14毫米。体灰白色,具青蓝色斑点。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基半部羽毛状,端半部丝状,触角黑色。复眼黑色,口器退化。胸部有白色长绒,中胸背板两侧有3对由青蓝色鳞片组成的圆斑。翅灰白色,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斑点,外缘有8个近圆形的青蓝色斑点。腹部被白色细毛,第3-7节的背面及侧面有5个青蓝色毛斑组成的横裂,第8腹节背面则几乎为青蓝色鳞片所覆盖。卵:椭圆形,杏黄色或淡黄白色,孵化前为黑色。卵壳薄,表面无饰纹,成块状紧密粘结于枯枝虫道内。幼虫:初孵幼虫紫黑色,随着虫体长大,色泽变为暗紫红色。老熟幼虫头橘红色,头顶、上颚及单眼区域黑色,体淡赤黄色。前胸背板黑色,较硬,前缘有锯齿状小刺1排,中胸至腹部各节有横排原黄褐色小颗粒状隆起。蛹:长圆筒形,雌蛹长16-27毫米,雄蛹长14-19毫米,褐色。蛹的头端有一尖的突起,色泽较深,腹部第3-9节的背侧面有小刺列,腹部末端有9对臀棘。 3、发生规律:咖啡木蠹蛾在江苏东海县1年发生1代, 江西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期在5月上中旬-6月下中旬,第2代在8月初-9月底。以幼虫在被害枝条的虫道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取食,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至7月上旬结束。5月底-6月上旬即可见到初孵幼虫。越冬幼虫化蛹之后经13-37天成虫羽化。成虫白天静伏不动,黄昏后开始活动,趋光性弱。雌虫交尾后1-6小时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244-1132粒,卵产在树皮缝隙、旧虫道、新抽嫩梢或芽腋处,成块状。卵期9-15天。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被覆卵块,群集于丝幕下取食卵壳,2-3天扩散。幼虫从叶腋处或嫩梢顶端几个腋芽处蛀入,虫道向上。蛀入后1-2天,蛀孔以上的叶柄凋萎、干枯,取食4-5天后幼虫又转移至新梢,由腋芽处蛀入。6-7月间当幼虫向下部2年生枝条转移危害时,因气温升高,枝条枯死速度加快。幼虫蛀入枝条后,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绕枝条蛀食成环状,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枝条很快枯死。幼虫在10月下旬-11月初停止取食,在蛀道内吐丝缀合虫粪、木屑封闭两端,静伏越冬。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五)白杨透翅蛾 1、分布及危害:白杨透翅蛾属透翅蛾科。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寄主有毛白杨、小叶杨、青杨、柳等。幼虫钻蛀枝条,被害处枯萎下垂。苗木、幼树被害后形成虫瘿。 2、形态特征成虫:头半球形,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头顶有一束黄褐色毛簇。胸部背面由青黑色有光泽的鳞片覆盖。中后胸肩板有2簇橙黄色鳞片。前翅窄长,褐黑色,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全部透明。腹部青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雌蛾腹部末端有黄褐色鳞毛1束,两边各镶有1簇橙黄色鳞毛。卵:椭圆形,黑色,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幼虫:体黄白色,臀节略骨化,背面有2个深褐色的刺,略向背上前方钩起。蛹:纺锤形,褐色。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横列的刺2排,第9-10节具刺1排。 3、发生规律:白杨透翅蛾在北京、河南、陕西、江苏等地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陕西关中地区观察,越冬幼虫于翌年春季4月初开始取食活动。5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蛹期14-26天,平均20天。5月中旬成虫陆续羽化,6月6-20日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幼虫出现盛期。幼虫夏、秋季蛀食树干,翌年春出蛰后继续取食。成虫在晴天温度高时飞翔活动,飞翔力强,夜间静伏于枝条上,没有趋光性。成虫喜在林缘或苗木稀疏的地方活动、交尾、产卵。成虫在1-2年生幼树、叶柄基部、有绒毛的枝干、旧的虫孔、伤痕处及树干缝隙内产卵。卵单粒散产,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有的直接蛀入树皮下,有的从幼嫩的叶腋处、伤口或旧的虫孔内蛀入。幼虫蛀入次日,即可见到粪便和碎屑。冬季来临前幼虫在虫道末端作薄茧越冬。 4、防治方法:参见光肩星天牛。 第二节 病害及其防治
一、叶部病害
(一)花叶病毒病此病在欧洲各国、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均有发生。欧美杨无性系列中1-63杨、1-69杨、1-72杨等均为感病品咱。这几种杨树正是我国从意大利引进的大力推广的杨树品种,因而各地已普遍发生花叶症状。据报道,苗圃该病严重时,生长高度减少10%,干物质损失25%。1-63杨感病后生长量能降低30%-50%。 1、识别特征:该病在大树上或较轻症状时,容易被疏忽,但到9月生长后期,整个叶片将变成黄绿色,在有些杨树叶片表现为不规则淡绿点,而在另一些杨树品系上,生长初期植株就矮小,叶片花叶或变黄,在某些特殊感病无性系上,枝条变形甚至枯死,植株明显短小。 2、发生规律:此病为病毒病。病害通过插条传播,嫁接、根接也能传播,修枝可扩散病害。 3、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除采用抗病品种外,极难解决。世界有名的杨树品系中,白加隆、派莱、菲利佛等都是抗病毒花叶病的品系。一般来说意杨病害直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很少的,尤其是成年树。防治的根本途径是预防,即在掌握具体病害的发生规律后,一方面设法消灭病原或切断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意杨的抗病力或保护它不受病原物的侵染。营林技术措施是防治意杨病害的主要手段。适地适树,培育壮苗,使意杨自小有一个好的栽植环境和树体健壮,是防病关键。要精心栽植,提倡“三大一深”的栽植方法,即“大苗、大坑、大水、深埋”。在旱情较重时,还可以剪去枝条和梢头,延迟发芽,促进根系生长,对预防溃疡病有良好效果。意杨树定植后,要及时抚育和疏伐,使林分密度适中,有条件的在遇干旱天气时应以灌水,促使意杨生长健壮,使病害没有发生和流行的条件。江苏省发生意杨树溃汤病引起死亡的原因往往与长期干旱有关。加强对意杨虫害的防治,也是预防杨树病害的一个重要方面,连续数年的虫灾能大大地降低杨树的生长势,使树势衰退,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意杨病害的有效措施。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化学药剂的防治是辅助性的,主要用于苗圃地。(二)杨树黑斑病杨树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引起早期落叶。该病害对集约经营的杨树速生丰产林是一种危险的病害。 1、识别特征:此病害的显著特点是病叶上病斑细小,直径不超过1毫米,黑褐色或褐色。小斑点常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故称黑斑病。 2、发生规律:该病害由半知菌黑盘孢目的盘二孢属病菌引起。我国杨树上的盘二孢菌已报道有2种,且有专化型存在,江苏杨树上为黑杨盘二孢菌,它有2个专化型,即单芽管专化型和多芽管型。黑斑病由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溅散传播,长途传播主要靠插穗和苗木。该病害在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在南京于5月上旬开始发生,夏秋之间最盛,直到落叶为止,在毛白杨上则于4月上旬发病。 3、防治方法:防治杨树黑斑病惟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育抗病杨树品种,Ⅰ-69杨、Ⅰ-63杨、Ⅰ-72杨对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无性系,而Ⅰ-214杨则是高度感病的无性系。其他预防措施参见花叶病毒病。(三)叶锈病 1、识别特征:杨树叶锈病是杨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叶片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以芽和嫩枝上发生。症状的共同特点是产生橘黄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子,为黄色粉状物,故称锈病。该病在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泛,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多数省、区均有发生。病害多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发病率可达100%。 2、发生规律:每年5月,在杨树落叶上越冬的孢子遇有雨水就产生担孢子,通过气孔侵入落叶松的针叶中。7-10天后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后者产生的锈孢子随风传至杨树叶片上,经7-15天产生夏孢子堆,堆中散放的夏孢子在7-8月份可进行多次再侵染。8月中下旬形成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当林分植株密度大时,或因氮肥过多而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大时,病害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②药剂防治。病害流行初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25%粉锈宁油剂0.4克/米2低容量喷雾,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发生严重时,应在第一次喷药后15~20天喷第二次药。
二、枝干病害
在杨树病害中,枝干病害的危害性最大,无论发生在幼年或成年林分中都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但是引起杨树枝干病害的病原菌却都是弱寄生菌,病害一般都是在植株受旱,皮层内水分含量降低或遭受冻害等情况下,杨树生命力降低, 病害的病原菌才流行的起来。因此,防治杨树枝干病害要适地适树,改善经营管理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杨树的生命力。(一)杨树溃疡病(1)识别特征:杨树溃疡病是指枝干皮层局部坏死的一种病害,事实上杨树溃疡病包括引起枝干韧皮部坏死或腐粒的各种病害。通常的名称有溃疡病、腐烂病、枝枯病等等。该病典型症状是在树干或枝条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变色病斑,逐渐扩展,通常纵向扩展较快,病斑组织水渍状,或形成水泡,或有液体流出,具臭味,失水后稍凹陷,病部出现病菌的子实体。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当病斑环绕枝干后,病斑以上枝干枯死。溃疡病发生在小枝上时,常不表现出典型溃疡症状,小枝就迅速枯死,通称枝枯型,当溃疡发生在树干上时,初期看不出任何症状,后期在粗厚的枝皮裂缝中产生子实体和病斑,病斑环树干后,也可引起整株枯死。江苏杨树溃疡病主要为水泡型溃疡病和大斑溃疡病。前者分布广泛,除引起新造林枯死外,对成年杨树仅影响生长,后者目前分布较窄,但能引起成年杨树的死亡。1996年在宿迁市的宿豫、泗阳等地意杨上发现,确实是一种危险性病害。水泡型溃疡病典型症状是在树皮上皮孔边缘形成小泡状病斑,初为圆形,很小,不易识别,其后水泡变大,直径0.5-1.5厘米,泡内充满褐色粘液,水泡破裂后,病斑下陷,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树皮越是光滑的杨树水泡越明显,粗糙树皮不形成水泡,可见树皮下流出液体。大斑型溃疡病早期症状是叶片提早变黄,随即脱落,早春萌叶晚,叶片小而淡黄,树冠上部枝枯或梢枯。在树干或枝干上初期出现大小不等的栗色病斑,随后变成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周围的树皮稍有皱缩或凹陷,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组织稍显湿润,病斑环绕树干后,树皮坏死,引起整株死亡。在枯死或濒于枯死的树干表皮下,鼓起分生孢子器呈松软的黑褐色颗粒状物,且作同心环状或直线状排列。分生孢子器遇潮湿季节,突破表皮溢出乳白色胶状的孢子角。 2、发生规律:两种溃疡病的发生与树木生长势关系密切。因为溃疡病的病原菌是处于寄生菌与腐生菌之间的中间类型,这类真菌习居于活立木的表皮或死组织中,当寄主受到环境影响而生长势衰弱时,才形成溃疡病。因此,这类病害能否发生取决于寄主的生长势,以及那些影响寄主健康的各类诱导因子是否存在。新造幼林,干旱瘠薄,水分供应不足的林地,往往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创造有利于杨树生长发育的条件,以增强寄主的抗病力,造成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播的环境。例如选用壮苗造林、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及时抚育等。
(五)杨树红心病
杨树红心病又称杨树湿心材,是一个世界性病害,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发生。大树的发病率接近100%,且变色面积大,胸径部位变色直径占树干的24.3%-64.4%,病材含水率可高达245%,而健康的边材仅有77%,与正常材相比病材红心颜色深,抽提物多,pH值偏碱,密度、弦向干缩系数、须纹抗压、抗弯强度及抗弯弹性模量均显著降低。这些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木材的干燥、制材和制胶合板的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识别特征:红心病典型症状是活立木的髓心及中央木质部呈水渍状,浅黄色,暴露空气后颜色加深呈褐色至深褐色,故称红心病。 2、发生规律:引起红心病的原因较多,以往报道认为红心纯属一种生理现象。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由细菌的活动引起的,如欧文氏菌、芽孢杆菌等,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继续对红心病的成因开展深入研究,一般认为是镰刀菌和细菌等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3、防治方法:据调查,杨树红心病的严重程度随树龄增加而提高,且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杨树不同品种之间该病的严重程度有所差异,毛白杨感病较轻。其他措施参见花叶病毒病。
三、根部病害
(一)杨树根癌病杨树根癌病又名冠瘿病,分布世界各地,寄主范围广,江苏省在毛白杨上常有发生。 1、识别特征:主要特征是在根颈处出现近圆形淡黄色的小瘤,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以后病瘤逐渐增大成不规则粗糙坚硬的小木癌。 2、发生规律:该病由根癌细菌引起。细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由伤品侵入,刺激细胞加快分裂形成癌。 3、防治方法:参见花叶病毒病。(二)杨树紫根病杨树紫根病即紫纹羽病。引起寄主根部皮层腐烂,植株枯死。 1、识别特征:该病特点是在根部为紫色菌毡覆盖,连续阴雨紫红色菌丝亦能上延至树干茎部。 2、发生规律:该病是由抽菌中的紫卷担菌引起的。一般在排水不良地方易发病,往往形成发病中心,向周围扩展。 3、防治方法:参见花叶病毒病。 第三节 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的防治方法包括森林植物检疫措施、林业技术防治、生物除治、应用不育昆虫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一、森林植物检疫
森林植物检疫是通过立法途径阻止危害性病虫从一国传入另一国或从一地传入另一地。因此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1994年7月26日林业部印发《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外危害性森林病虫一旦传入新的地区,由于失去原产地的天敌及其他环境因子的控制,其猖獗程度较之在原产地往往要大得多。(一)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凡危害严重,防治不易,主要由人为传播的国外危害性森林病虫应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如欧洲榆大小蠹等。凡已传入国内的对外检疫对象或国内原有的危害性病虫,当其在国内的发生地还非常有限时应列为对内检疫对象,如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二)疫区与保护区:凡检疫对象发生区经人为划定为疫区,今后该区采取限制受检植物的调运、种植、加工和使用,并严禁输出,争取就地肃清。尚未发现同种检疫对象但有可能为其所传播蔓延的地区应划定为保护区,今后对该地区应严格限制受检植物的输入。如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大面积种植杨树,具备美国白蛾成灾条件,目前尚未发生此虫,应列为美国白蛾的保护区,加强检疫,严防传入。(三)检疫内容:包括检疫、禁运、检查等。 1、检疫 对外检疫及对内检疫,林业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对内检疫。对内检疫指凡国内已发生某种检疫病虫的地区运往其它地区的检疫植物及其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手续和处理才能允许其运出。 2、禁运 完全禁止检疫植物及其产品从疫区运往非疫区。 3、检查 指所有商品苗木都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检查,发现病虫时应及时将苗木焚毁或进行除害处理(调运检疫)。检查工作可在苗圃进行,进行产地检疫,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
二、林业技术防治
林业技术防治是应用林业技术措施来防止病虫的发生,是防治森林病虫的基本方法,即将防治措施贯穿于选种、育苗、造林、经营管理、采伐、运输和贮藏等整个营造的林全过程。(一)选种:种子是树木繁衍和茁壮成长的基础,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并重视种子检验,凡不合规格的种子包括有虫种子,一律不能使用。(二)育苗:良种出壮苗,苗木生长强壮,病虫就不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会严重。(三)造林:造林时除考虑健壮苗木外,还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在整地时考虑土壤中的病虫问题。如对土壤进行消毒防治土壤中的某些金龟甲幼虫等。 2、适地适树问题。如上世纪60、70年代推广的杨树214、中林46和近来推广的107等北方杨树品系,在本地因杨树病害严重,先后被淘汰。而69、72等品系表现良种。 3、营造混交林问题。混交林的营造较为困难,特别是目前杨树作为造林主要树种,树种单一、林相单纯现象日益突出,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考虑营造混交林仍不失为防止病虫大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封山育林实际上就是使纯林变为混交林的方法之一。 4、造林密度大小问题。造林密度过大或过小,不仅影响林林生长,而与病虫发生关系密切。有些林分适当密植可使许多不耐荫杂草及灌木不易生长,从而减少病虫的中间寄主。(四)经营管理:造林后树木生长到一定时期必须进行疏代(间伐),达到促进树木生长,减少病虫灾害。(五)采伐运输:主要是对达到采伐年龄的林分及时进行采伐更新,否则林木过熟容易招致次期性害虫(如小蠹虫等)大发生。(六)贮藏:贮森场木材应及时进行防病虫处理,以免病虫孳生。
三、生物除治
杨树病虫的生物除治包括传统的生物防治和天然的生物防治。前者包括天敌特别是外来害虫原产地天敌的引进、繁殖和移殖等,天然生物防治包括给天敌补充食料、提供庇护所等。(一)天敌昆虫的引进、繁殖与移殖 1、林业上天敌昆虫引进与繁殖的例子主要有:引进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吹绵蚧;引进花角蚜小蜂→松突圆蚧;引进大草蛉→日本松干蚧;引进管氏肿腿蜂→青杨天牛等。 2、从国外或外地引进天敌昆虫要考虑:该种天敌昆虫在国外或外地所处生态环境是否与所需防治的寄主所处的生态环境相似;在国外或外地的寄主是否与所需防治的寄主近缘;在国外或外地杀死寄主的能力是否比较大。 3、引进天敌后要考虑:在检疫实验室进行检验,决定所引进虫种无误、无其它病虫或杂草混入,并观察引进虫种生活习性、健康状况和活力;进行人工大量繁殖。要考虑大量繁殖要有合适寄主,天敌及其寄主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繁殖若干代后天敌生物学特性不要有不得的改变。移殖是在适宜环境中有控制地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昆虫,达到能长期定居的目的。 4、天敌引进和释放实例:舟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 closterae) 和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 是杨小舟蛾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1999 年从吉林农业大学引进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林间释放,结果表明,对照区寄生率为8.7 %,放蜂区0.3百万、0.45 百万、0.75 百万、1.05 百万、1.5 百万和3.0 百头/ 公顷,各处理当代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2.8 %,31.8 %,47.3 %,31.2 %,56.5 %和61.0%,第3、4 代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二)昆虫病原微生物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原生动物和线虫等。在林业上主要应用质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去金杆菌及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春尺蠖,应用芫青夜蛾线虫防治木蠹蛾。目前在生产上多采用喷洒Bt、灭幼脲、阿维菌素防治杨树食叶害虫。(三)益鸟保护和招引绝大多数鸟类是食虫的,绝对以虫为食的或绝对不以虫为食的鸟类很少。因此保护鸟类,严禁随意捕杀鸟类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除保护林中原有的鸟类外,还可人工悬挂各种鸟箱招引益鸟,使其在林中生息,捕食害虫。林业上招引啄木鸟防治杨树蛀干害虫,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应用不育昆虫防治
应用不育昆虫与天然条件下害虫交配,使其产生不育群体,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称为不育害虫防治。它包括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我国在林业上仅进行过辐射不育试验,即应用2.5-3万R的CO60γ射线处理马尾松毛虫雄虫使之不育,羽化后雄虫虽能正常与雌虫交配,但卵的孵化率仅5%,甚至完全不育。又用2.5-3.5万R的CO60γ射线处理油茶尺蠖,然后以其羽化的成虫与林间天然的成虫交配,绝育率100%,但均未进行大面积的野外试验。
五、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比较方便,防治费用比较低,能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范围内降低虫口密度;但化学药剂易于污染环境,杀伤天敌昆虫,使次期性害虫上升为严重害虫,使被抑制下去的严重害虫有重新严重发生的可能。林用化学杀虫剂可以分为传统化学杀虫剂、行为化学杀虫剂和生长抑制剂。传统化学药剂包括有机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行为化学药剂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及报警信息素等。生长抑制剂包括灭幼脲类杀虫剂。林用化学杀虫剂的剂型主要有粉剂、可湿性粉剂、水溶剂(可溶性粉剂)、片剂、颗粒剂、晶体、乳油、油雾剂、烟雾剂、微胶囊剂、胶悬剂、超低容量制剂、可分散性微粒剂、速溶乳粉等。林用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方法有喷粉、喷雾、烟雾载药、树干注射等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化学防治方法:(一) 高射程喷药防治高射程喷药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控制杨小舟蛾等食叶害虫危害的主要手段。在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6HW-50型高射程喷雾机(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生产)和配套使用的交通工具(皮卡汽车或农用机动三轮车),对第3~4代杨小舟蛾进行高射程喷药,可迅速扑灭灾情。农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杀虫剂,或生物杀虫剂,采用高浓度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轻环境污染。车行驶速度5~10Km/h。(二) 烟雾载药防治烟雾载药防治是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施药技术之一,对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较大,林木郁闭度在0.5以上,危害集中连片的杨树成片林(或已荫蔽的行道树和农田防护林带),在掌握适宜的气象条件和烟雾施放技术的基础上,都可进行烟雾载药防治。一般于害虫幼龄期或活动盛期,在晴天早晨或傍晚林内风速在1m/s以内时采用6HZ-25型烟雾机(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进行烟雾载药防治,农药选用80%敌敌畏乳油(与柴油的混合比例为1:15~20)或4.5%高效氯氢菊酯乳油(1:30~40)。(三) 树干注射防治树干注射技术于20世纪初形成,并在对荷兰榆树萎蔫病、黑松短叶松长蛎蚧和松材线虫病等一些难以治理的林木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得到了发展。目前,江苏等地将这一防治技术应用于杨树人工林食叶害虫的防治,成功地解决了防治生产上因树体高大,常规喷洒技术难以奏效的难题。采用树干注射技术将具有内吸作用的化学杀虫剂,如吡虫啉、久效磷等注入树干输导组织,在树木蒸腾流拉力的作用下,化学杀虫剂被传输到树木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防治目的。应用树干注射技术防治杨小舟蛾等林木害虫具有用药省、防治范围广、持效期长、效果好、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对天敌影响小等显著优点,特别是不必将用上百倍水稀释的药液喷洒到高大树冠这一点,对防治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树干注射技术将化学杀虫剂施入树干内,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实际上它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毒害作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施药技术。第1代杨小舟蛾林间虫态发育整齐,可供有效防治时间长达20多天。因此,第1代低龄幼虫期是进行树干注射防治的最佳时期(5月上、中旬)。根据上年害虫发生范围和越冬蛹情调查结果,制订防治计划。林间防治采用GB305D型背负式打孔机(山东临沂农业药械厂生产)和6HZ—2020A型树干注射机(徐州市森防站研制、生产),在干基处打孔,孔数一般大树3~4个,小树2~3个。用树干注射机注射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可溶性浓剂和5%吡虫啉乳油的2~4倍稀释液按林木胸径1ml/cm的量注射。室内生物测定和林间注射防治试验证实,久效磷、甲胺磷、吡虫啉等内吸杀虫剂对杨小舟蛾具有良好的注射防治效果,杀虫持效期长达25~30天,防治后林间虫口减退率高达99.5%以上。
六、物理器械防治
应用简单的器械和光、电、射线来防治害虫的技术,称为物理器械防治。(一)捕杀法:根据害虫生活习性,凡能以人力或简单工具(如石块、扫把、布块、草把等)将害虫杀死的方法,均属此法。(二)诱杀法:指利用害虫趋性将其诱集而杀死的方法, 1、灯光诱杀:即利用普通灯光或黑光灯诱集害虫而将其于水中、高压电网上面杀死的方法。 2、潜所诱杀:即利用害虫越冬越夏和白天隐蔽的习性,人为设置潜所,将其诱杀的方法(如例用青草诱杀地老虎、用马粪诱杀蝼蛄等)。 3、食物诱杀:即于害虫喜食食物中加入杀虫剂将其诱杀的方法 4、信息素诱杀:即于信息素加入杀虫剂,当将害虫诱来后即可中毒而死。 5、颜色诱杀:即利用害虫对某种颜色的喜好性而将其诱杀的方法。(三)阻隔法:即于害虫通行道上设置障碍物,使害虫不能通行,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例如在杨尺蠖成虫羽化前在树干人工绑扎塑料布或胶带,可阻止成虫上树产卵,将害虫阻止于带下进行人工防治或化学防治。 (四)射线杀虫:即直接应用射线照射杀虫。例如用红外线照射刺槐种子1-5分钟,可有效地杀死其中的小蜂。(五)高温杀虫:即利用高温处理种子可将其中害虫杀死。如利用80温水浸泡剌刺槐种子可将种子中的小蜂杀死。
七、抗虫转基因技术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开始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虫育种的研究。植物基因工程将抗虫基因引入植物细胞并使其在寄主细胞内稳定地遗传和表达,使植物获得对某些害虫的抗性,已成为植物抗虫育种的一条新途径。由于杨树组织培养较为系统,遗传转化技术较为成熟,近年来已有一大批抗虫转基因杨树进入了田间试验。抗虫转基因杨树的应用,可避免反复喷洒农药和生物杀虫剂在自然界不稳定等缺点,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在现有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中,未发现其对人、畜有危害,对环境污染很少。因此,抗虫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抗虫育种项目进行有益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纳入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害虫综合治理项目(IPM)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
杨树培育技术(五)—杨树病虫防治技术
2011-1-20
□
杨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2011-1-11
□
杨树培育技术(三)—栽培技术
2011-1-17
□
杨树培育技术(四)— 抚育管理技术
2011-1-17
□
杨树培育技术(二)—苗木繁育技术
2011-1-17
□
杨树培育技术(一)—杨树无性系选择技术
2011-1-17
□
杨树天牛防治技术
2011-7-11
□
杨树褐斑病防治技术
2012-1-16
□
新育杨树苗咋防治病虫
2010-9-15
□
雷竹的培育技术与病虫防治
2010-8-24
□
桂花病虫防治技术
2008-6-28
□
常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
2011-7-11
□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2011-1-08
□
夏季杨树腐烂病防治技术
2008-8-29
□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08-6-30
□
杨树烂皮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2-1-16
□
杨树施肥技术
2011-7-11
□
杨树追肥技术
2010-12-31
□
杨树的灌溉技术
2010-12-31
□
杨树的造林技术
2010-9-0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
最新苗木资讯信息
苗木种植后的养护
栽植后回填土应尽量多填
种植前应进行苗木根系修剪
苗木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反季节种植的苗木起挖前的准备工作
苗木属地对比
今日苗木求购信息
0条
河南求购胸径10公分乌桕
江苏求购胸径14公分银杏树
山东求购17公分速生白蜡
江苏求购地劲14公分美人梅
江苏求购12公分樱花
广东求购栾树15分 全冠10分腊肠
平台指南
入员注册
苗木求购信息
平台更新
通知公告
站点导航
二维码汇总
会员服务
苗木求购
管理登录
最新报价
认证展示
店铺布置
苗木价格
使用帮助
证照认证
登录答疑
注册流程
配图上传
微信访问指南
二维码设置
站务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发展历程
手机访问
注册条款
扫码访问
站点地图
天天苗木网
:中国绿化苗木信息服务网站欢迎您!
Copyright@2021-2022
天天苗木网
QQ
客户端
手机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