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杨树 >> 详情显示

杨树直角叶蜂

2011/1/21 17:54:29

杨树直角叶蜂学名: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 Fabr. 属膜翅目,叶蜂科。别名:杨扁角叶蜂。分布:河南内乡、淅川、西峡等县。寄主及危害杨直角叶蜂是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1987年此虫在河南内乡县爆发成灾,发生面积313hm2,其中40多hm2丰产林叶子全部被吃光。形态特征成虫:雄虫体长5~6mm,翅展10~12mm,雌虫体长7~8mm,翅展12~14mm。体黑色,具金属光泽,被稀疏的白色短绒毛。触角9节,黑褐色,被较密的黑色短绒毛,第一、二节的总长约为第三节的1/4,3~8节端部横向加宽似一直角,基部一侧向内收缩。中胸背板有一褐色斑。翅透明,翅痣黑褐色,翅脉淡褐色。前足基节基部,前、中足跗节端部,后足胫节端部、跗节均为褐色,其余为黄色。卵:椭圆形,长1.3~1.5mm,宽0.3~0.4mm,乳白色,表面光滑。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渐变为鲜绿色,头部黑色,头顶绿色,胸足黄绿色,各足基部具两个褐色斑点,胸、腹背和两侧面着生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小圆点。第七、八腹节稍向上隆起,末节向下弯曲,呈“S”形。幼虫共5个龄期,五龄幼虫体长11~13mm,头宽1.2~1.3mm。蛹:初为绿色,后渐变为褐色,长7.0mm,宽2.5mm,口器、足、触角、翅均为乳白色。茧:椭圆形,雌茧长7~8mm,宽3mm;雄茧长5~6mm,宽2mm,初为黄褐色,后期为茶褐色。生物学特性杨直角叶蜂在南阳地区一年发生7~8代。每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中旬成虫羽化,第一代成虫5月中旬羽化,6月份发生二、三代成虫,7月份发生四、五代成虫,8月上旬发生第六代成虫,9月中旬发生第七代成虫。成虫羽化后第二天即产卵。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在表土层结褐色丝茧越冬。成虫多在午后羽化出土,羽化率为90%,雌雄性比1:3。成虫爬行上树,飞到枝叶上,受惊动落地后,多数腹面朝上,并发出“吱吱”声。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7粒,最多42粒,卵产于叶背面主脉两侧皮层下,每处1~2粒。卵经3~5天后孵化出幼虫,孵化率平均达90%。第3~5代有孤雌生殖现象。1~2龄幼虫群集取食,被害部呈针尖状小圆孔,二龄以后食量大增,分散危害,常将大片叶肉吃光,仅残留叶脉,呈不规则的孔洞,孔洞边有白色蜡丝。幼虫受惊时向叶背面转移,腹部不断左右摆动。老熟幼虫沿枝干爬行到地表化蛹。防治措施 1、营造混交林:根据观察,杨直角叶蜂主要危害黑杨派各品种杨树,而对毛白杨很少危害,对刺槐一般不危害,可进行杨、槐混交。 2、化学防治:郁闭度大于0.6的林分,发生量大时,于幼虫盛发期用敌马烟剂熏杀,每hm2用药7.5Kg。在稀疏林分和幼龄林,可向树冠喷洒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2.5%敌杀死10000~20000倍液。

相关信息
  • 杨树直角叶蜂 2011-1-21
  • 杨树杨扁角叶蜂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叶蜂 2011-7-15
  • 松阿扁叶蜂 2011-7-15
  • 樟叶蜂 2011-7-14
  • 桂花叶蜂 2010-8-29
  • 杜鹃叶蜂 2010-8-29
  • 杜鹃花叶蜂 2010-5-30
  • 松黄叶蜂 2011-7-15
  • 落叶松锉叶蜂 2011-7-15
  • 浙江黑松叶蜂 2011-7-14
  • 落叶松叶蜂防治 2011-1-20
  • 杜鹃三节叶蜂防治 2007-12-04
  • 绣线菊叶蜂的形态特征 2011-10-31
  • 鸡爪槭锤角叶蜂的防治方法 2011-1-20
  • 香樟樟叶蜂防治技术 2009-3-29
  • 杨树 2011-6-05
  • 绣线菊叶蜂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1-10-31
  • 杨树黑斑病 2011-7-15
  • 杨树黑星病 201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