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腮扁叶蜂危害的环境因子与防治技术
2011/2/22 8:56:49
丹巴腮扁叶蜂在祁连山区2a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吐丝下地,在枯枝落叶层下变成预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化蛹、羽化, 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该虫主要以幼虫大量取食健康林的针叶,大量发生时,能在短期内将针叶全部食光,林分成烧状,造成林木生长停止,甚至枯死,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作者于2004-2006年对该虫危害的环境因子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述
试验位于丹巴腮扁叶蜂危害较严重的天祝县乌鞘岭、哈溪两个国有林场的云杉有林地和人工造林地中,分别在阴坡(北坡)和半阴坡(西北、东北坡)设置标准地8块,标准地面积0.08hm2,各试验地详细情况如表1。
表1 不同立地条件下试验标准地基本情况表
编号 地 点 小地名 林分类型 起源 海拔(m) 坡向 土层厚度(cm)
1 哈溪林场 排路台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640 北 120
2 哈溪林场 排路台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640 西北120
3 哈溪林场 排路台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820 北 80
4 哈溪林场 排路台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820 西北 80
5 乌鞘岭林场 杨家沟 未成造林地 人工 2 470 北 80
6 乌鞘岭林场 茶树沟 云桦混交林 人工 2 480 西北100
7 乌鞘岭林场 杨家沟 未成造林地 人工 2 480 北 100
8 乌鞘岭林场 茶树沟 未成造林地 人工 2 500 东北120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采用定点观察和罩笼饲养,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测定越冬态丹巴腮扁叶蜂整株虫口密度,以此判定丹巴腮扁叶蜂危害程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采用25%灭幼脲、50%马拉硫磷乳油、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3种农药在室内进行防治试验,每种药剂设3个浓度,以清水作为对照,每处理3个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丹巴腮扁叶蜂在祁连山区2a发生一个世代,以老熟幼虫吐丝下地,在枯枝落叶层下变成预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土壤解冻后在腐殖质层活动化蛹,5月下旬气温升高后羽化,清晨时钻出土壤,成群爬上树干或附近灌木,雄虫追逐雌虫交尾,在阳光充足时活动活跃。雌虫于6月上旬将卵产于针叶上,每次产卵2~8粒,卵期7~15d,孵化后,幼虫吐丝做筒状网,居住其中,并将针叶拉入网中取食,后期可见管外沾有大量粪便和残余针叶; 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吐丝下地,在底下10~20cm土层作土室,以预蛹越冬,翌年羽化。
2.2 环境因子调查
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云杉林地丹巴腮扁叶蜂虫口数量调查,发现丹巴腮扁叶蜂其危害和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表2)。
表2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越冬态丹巴腮扁叶蜂整株虫口密度
编号 林分类型 起源 海拔(m) 坡向 土层厚度(cm) 林龄 郁闭度 数量(头)
1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640 北 120 80 0.80 60
2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640 西北 120 80 0.60 87
3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820 北 80 80 0.70 12
4 云杉有林地 天然 2 820 西北 80 80 0.70 22
5 未成造林地 人工 2 470 北 80 6 43
6 云桦混交林 人工 2 480 西北 100 32 22
7 未成造林地 人工 2 480 北 100 6 98
8 未成造林地 人工 2 500 东北 120 4 120
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不同坡向和不同林分类型,丹巴腮扁叶蜂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其分布与光照、温度、土壤、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丹巴腮扁叶蜂取食的针叶树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而海拔和坡向直接作用于光照、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影响了其生境,相对而言,温度和光照条件较高的半阴坡(西北、东北)其危害程度明显高于阴坡(北坡);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间接地影响了林内的温度、光照条件和生活环境,因此,危害程度纯林大于混交林,郁闭度小的高于郁闭度大的林分,在人工林中,由于人为的除草和抚育措施,破坏了其越冬环境,危害程度较轻。
2.3 防治技术
2.3.1 药剂防治
试验结果表明(如表3),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防治丹巴腮扁叶蜂3龄幼虫7d后的死亡率均达95%以上,效果明显。
表3 药剂防治丹巴腮扁叶蜂的效果
药剂 浓度(倍液) 供试虫数 7d累计死亡率(%)
25%灭幼脲 1 500 50 98
2 500 50 100
3 500 50 96
50%马拉硫磷乳油 800 40 97.5
900 40 100
1 000 40 95
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 1 000 40 100
1 500 40 97.50
2 000 40 97.50
对照 清水 25 4
2.3.2 生物措施
(1)凡扁叶蜂发生危害的林分大多是生长不良、林木稀疏的林分。必须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加强其生长势,加速郁闭,以提高林木的抗虫能力。(2)应大力营造混交林,降低其蔓延,在未成林造林地,应加强抚育管护,在春秋两季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垦山,以消灭越冬预蛹。(3)保护利用天敌,如保护招引益鸟,保护寄生蜂,如云杉腮扁叶蜂的赤眼蜂寄生率在国外高达90%,应注意保护这类卵寄生蜂,老熟幼虫下树时地面喷洒线虫,国外记载可收到较好效果。
张宏林,达光文
(天祝县林业局,甘肃武威 733200)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