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的资料介绍

2011/3/17 20:26:29

产地分布:中国南部,在福建、台湾、广东各省均有。日本、印尼及菲律宾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常绿棕榈状木本植物,茎高达5米。叶羽状,长达0.5-2.4米,厚革质而坚硬,羽片条形,长达18厘米,边缘显著反卷;雄球花长圆柱形,小孢子叶木质,密被黄褐色绒毛,背面着生多数药囊;雌球花呈扁球形,大孢子叶宽卵形,有羽状裂,密被黄褐色绵毛,在下部两侧着生2-4个裸露的直生胚珠。种子卵形而微扁,长2-4厘米。花期6-8月,种子10月成熟,熟时红色。
生长习性:喜暖热湿润气候,不耐寒,在温度低于0℃时即易受害。生长速度缓慢,寿命可达200余年。可用播种、分蘖、埋插等法繁殖。播种法为在秋末采种贮藏,于春季稀疏点播。在高温处颇易发芽。培养2-3年后可行移植。分蘖法为自根际割下小蘖芽培养。如蘖芽不易发芽时,可罩一花盆于其上,使不见阳光,则易发呀。待叶发出后,再去除花盆,置荫棚下,以后逐渐使受充分日光。埋插法为将苏铁茎干切成厚约10-15厘米的厚片,埋于砂壤中,待四周发生新芽,即另行分栽。用此法时应注意勿浇大水,否则易腐烂。因苏铁性喜暖热,如当地冬季气温较低,易致叶色变
繁殖培育:苏铁主要用分蘖枝繁殖,也可播种或扦插繁殖。
  播种繁殖:10月间采收苏铁种子或不超过两年的饱满种子,用50℃左右温水浸泡24小时,再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浸泡10~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浸种时每隔一天换清水一次,待种皮完全吸水膨胀变软后,人工剥去外种皮,洗去果肉,将种子晾干,然后贮放好。到12月前后进行种子沙藏处理。因其种子皮厚而坚硬,可用变温方法处理,最后进行沙藏。用清洁沙壤土、河沙、珍珠岩等保水、透气良好的材料做播种床,厚度不低于40厘米,浇透水。将准备好的种子以5~20℃厘米的株行距播入床中,深3厘米左右即可。随即覆盖厚度为3厘米的河沙,视床上土壤及覆盖细沙的干燥程度控制浇水量,浇过水后再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保温,每周择晴天上午揭开薄膜透气一次,土壤干燥时应浇水保持湿润,下午日落时再盖薄膜,一般苏铁沙藏要4~6个月时间,这期间要保持沙藏的温湿度,要求适温18~25℃,相对湿度80~90%,要做好冬季保温,不得低于12℃。第二年5~6月种子萌动破壳而出,7~8月发芽长出一片真叶。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应在夏季,从母株茎干上分出吸芽,插入露地或盆中,埋土一半,分株繁殖成活率可达80~90%,吸芽生长较慢,最好取3年后的吸芽分出,吸芽伤口小的易活。也可将干部切成15~20厘米的长段,埋在沙质土壤中,使其在干部周围变生新芽,再进行分栽培养。
  管理技术:苏铁适宜在阳光直射或明亮散射光下生长,夏季最好半遮荫,温度维持在15~20℃,土壤和空气湿度要大些,应经常给叶丛喷雾。该植物没有休眠期,冬季温度以12~16℃为宜,植株具有相当程度抗寒力。3~9℃月间,每月应施一次液体肥料,栽培基质以等量有机质土、泥碳和细沙混合物为宜。每2~3年换一次盆土,加入新土与基肥以助生长。夏季可施液肥数次,并加入硫酸亚铁溶液,能使叶色更加浓绿,入秋后减少浇水量苏铁的病虫害以介壳虫为害叶片最为普遍,首先应保持通风良好,发现介壳虫后,观察孵化期喷石硫合剂或氟乙酰铵。
景观用途:苏铁体型优美,有反映热带风光的观赏效果,常布置于花坛的中心或盆栽布置于大型会场内供装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