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槟榔病虫害防治

2011/3/7 19:48:01

一, 沁茸毒蛾
又叫茶褐毒蛾、茶青带毒蛾。分布于四川、云南、台湾及华南地区。幼虫食害叶片。雄成虫体长15毫米,翅展32毫米。体白棕色,肛毛簇暗黑色。前翅棕色,在亚基线外有1白色区域。斑纹暗黑色,亚基线向内弯曲,内、外线及亚端线均为波状纹。后翅灰白色,外缘浅棕色。雌蛾体长19毫米,翅展45毫米。前翅大半部黄白色,沿前缘有黑褐色纵纹,沿外缘和后缘有黑褐色宽带,外线黑褐色,波浪形。后翅棕灰色,基半色淡。卵为球形,直径0.7毫米。上半部淡黄色,上面中央稍凹,下半部白色。幼虫体长35毫米。头部红色。体黑色,散生灰白色斑。前胸两侧及第八腹节各有1暗褐色长毛束。腹部第一至四节背面各有1淡黄色毛刷。腹足红色,仅第七腹节背面有翻缩线。蛹长13-20毫米,淡黄色,被黑色和黄色短毛。茧污白色。初孵幼虫群集假槟榔叶面取食,3龄后分散为害。老熟时吐丝结茧在叶片上化蛹。
防治方法: 人工摘除卵块,捕杀未分散的幼虫蛹。为害期喷100亿孢子/1毫升Bt乳剂3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
二, 叶斑病
叶斑病多从叶缘、叶尖侵入假槟榔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呈黄褐色小点,逐渐展为条纹状,病斑中部暗色或灰白色,边缘有深色线条围绕,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大斑,并在病部出现散生的椭圆形小黑点。受害严重的叶片,多呈干枯卷缩状,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
  防治:发病期可期间可定期喷洒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7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每隔7天一次,连续3~4次。
三, 炭疸病
该病发病时,多于叶缘尖端出现病斑,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稍隆起,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轮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菌在地面的病叶残体或植株病叶内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侵染危害。该病3~10月均可发生。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发生严重,在植物缺少肥水,根部受伤过多,生长势衰弱时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②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800倍液,连续喷洒数次,可产生满意效果。
四, 腐芽病
主要危害假槟榔幼芽和嫩叶,初发病时,未展开的叶片先行枯萎,呈褐色,后下垂。病菌从嫩叶基部扩大到芽的幼嫩组织,造成幼芽枯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严重时全株死亡。中央未展开的嫩叶基部变褐腐烂,散发出臭味。
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透光,严防湿气长时间滞留叶面。发现少量病叶及时从茎杆基部剪去烧毁。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轮流喷洒心叶及全株,每10天一次,连续3次至4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五, 绿绵蚧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为3毫米左右,宽2毫米。扁平,卵圆形,黄绿或褐绿色,两眼点黑色,背中有黄色纵带1条。孕卵时体黄褐色,背部隆起。产卵时腹尾分泌白色棉絮状卵囊,卵囊长度为10毫米左右,两侧较平。产卵后死体色深,背部多皱褶。雄成虫黄色,有翅1对,腹尾有白色蜡丝1对及刺状交配器。
生活习性 该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假槟榔枝条和茎基上越冬。浙江地区4月上旬越冬雌成虫开始活动,分泌形成卵囊,从枝条上转到叶片上产卵。5月上旬开始产卵,产卵几百至千粒。5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该蚧孵化特点是较集中,仅13天,高峰期短。初孵若虫在叶背为害,5月下旬为若虫孵化盛期,也是防治适期。2龄若虫又迁移到枝条上为害,以7-8月为害严重。8月中旬雌雄若虫形态开始分化,11月雄成虫羽化,交配后死亡,受精雌成虫随着气温下降陆续越冬。
综合防治
(1)加强养护管理 加强虫情调查,及时修剪被害严重的虫枝,发生较多时,可用毛刷刷除虫体。
(2)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花翅跳小蜂、食蚧蚜小蜂、瓢虫和捕食螨等。
(3)药剂防治 若虫孵化期喷施45%灭蚧可湿性粉剂100倍液防治。


以上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