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一)

2011/3/7 19:47:49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
1.1荔枝害虫及防治
1.1.1蝽类
为害荔枝蝽类有荔枝蝽、麻皮蝽、稻绿蝽、岱蝽、珀蝽等,其中为害严重的是荔枝蝽。
(1)荔枝蝽(TessaratomepapillosaDrury),又名荔枝椿旬,俗称臭屁虫。属半翅目、蝽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的嫩叶、花穗、幼果。
为害状成虫、若虫刺吸幼芽、嫩梢的汁液,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使新梢枯萎。在花柄及幼果柄刺吸汁液引起落花、落果。在受惊时会排出臭液,沾及嫩叶、花穗和幼果,会造成焦褐色灼伤斑,其为害长造成的伤口有利于霜霉病菌的侵入致使发生霜霉病,严重为害可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失败。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4~28毫米,盾形,背面黄褐色,刺吸式口器,复眼黑褐色,复眼内方有鲜红色单眼1对。胸和腹面被白色蜡质粉状物,越冬成虫体色暗淡。越冬后,经交尾,蜡粉残留较少,因此,腹面蜡粉完整或残缺可以区别是当年羽化的成虫还是越冬的成虫。雌成虫一般体形较大,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开展。雄虫体长22~26毫米,腹部末节腹面中央无开裂。臭液腺开口于腹面中后胸交接处。卵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随着胚胎发育渐变浅灰色,孵化前为浅红色。若虫共5龄,1龄体形椭圆,体色从初孵化橙红色渐变深蓝色,复眼深红色,2龄体长方形,橙红色,外缘灰黑色;3、4龄体略长,中胸背侧翅芽显露;5龄体长18~20毫米,体色略浅,翅芽明显,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4~5节和5~6节间各一对。
(2)其他蝽类
在荔枝果园还发现有麻皮蝽[Erthesinafullo(Thunberg)]、稻绿蝽[Nezaraviridula(Linnaeus)]/岱蝽[Dalpadaoculata(Fabricius)]/珀蝽(PlautiacrossotaDallas)为害,尤其是麻皮蝽对荔枝、龙眼果实的为害是普遍发生的。其防治方法可参考荔枝蝽防治方法。
1.1.2细蛾类
(1)荔枝蒂蛀虫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又名蛀蒂虫、爻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是荔枝、龙眼果实最主要的害虫,也可为害嫩梢、叶片和花穗。
为害状幼果期被害,幼虫蛀食果核皮层,导致落果。果实着色期被害,种核坚硬,幼虫仅为害果蒂,遗留虫粪,严重影响质量。采果后幼虫钻蛀嫩梢或新叶中脉为害,导致叶片中脉变褐,蛀道充满虫粪。影响新梢正常生长。花穗期钻蛀嫩茎致顶端枯萎。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前翅基部有两条白纹,中部由5条白纹成“W”形纹,静止时,两前翅并拢,相接呈“爻”字纹。翅尖有一黑色小圆纹,前翅端部第五条白斜纹与翅尖黑纹之间为橙黄色区,中域有丫字纹,翅端部近前缘银白色。在第五条白斜纹上方翅前缘有一个三角形黑斑。后翅灰黑。腹部各节侧面有黑色斜纹。卵细小,仅有0.2~0.3毫米,椭圆形,黄白色半透明,卵壳上有微突。幼虫扁筒形,黄白色,背中浅黄褐色,在果肉内取食时,体呈乳白色,在梢叶上取食呈淡绿色。胸足3对,腹足(含臀足)4对,臀板三角形,末端尖。蛹纺锤形,淡共黄色,羽化前灰黑色,长约5~6.9毫米。头顶有一破茧器,触角伸出腹末部分为第7~10腹节的2倍。
(2)尖细蛾
尖细蛾(ConopomorphalitchiellaBradley),又名荔枝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的嫩梢、叶片、花穗、不为害果实。
为害状幼虫蛀食嫩叶中脉,致使叶中脉赤褐色,蛀食叶肉,留下表皮致使叶前端干枯卷曲,为害嫩梢蛀食梢髓,使髓部变黑,影响正常生长。其与荔枝蒂蛀虫为害的区别是蛀道明显,有排粪孔,无粪便。
形态特征成虫翅长8.3~9毫米,翅狭长,前翅灰黑,臀区鳞片黑白相间,翅中部有5条白纹构成W形纹,翅最末端有一深黑色小圆点,比荔枝蒂蛀虫的大而明显,附近银白色,前面为橙色区有二黑色平行斜纹,从后缘伸至前缘,将橙色分割为二,后翅暗灰色。腹部各节有深褐斜纹。卵卵壳上有网状纹,椭圆形。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为淡黄色。幼虫幼虫黄绿色,在嫩梢内幼虫为乳白色至灰白色。略扁,胸足3对,腹足(含臀足)4对,臀板指甲形,后缘有刚毛数根。蛹初期青色,后呈黄褐色,近羽化为灰黑色。头顶有一破茧器,触角伸出腹末部分与第7~10腹节等长或稍长。茧椭圆形,较薄,比较清楚地看到蛹体。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0~1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冬梢和早熟荔枝的花穗上越冬。成虫夜间羽化。卵散产于嫩叶、梢或花穗上,卵孵化时幼虫直接从卵底潜入植物表皮取食汁液,造成潜道,幼虫有6龄,1~2龄幼虫主要是吸食寄生汁液;3龄起转为取食植物组织,蛀食叶片中脉、叶炳、嫩茎髓部。蛀食期会破一至多个孔排粪。有转叶转梢为害。老熟幼虫爬出蛀道于附近叶片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时要剪除被害枝条,集中烧毁,嫩梢期,抽穗期加强喷药防治,用药可参照荔枝蒂蛀虫的防治。
1.1.3灰蝶类
(1)荔枝小灰蝶
荔枝小灰蝶(Deudorixepijarbasmoore)鳞翅目、灰蝶科,分布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果实。
为害状:幼早蛀食果核,蛀孔近圆形,近缘光滑,蛀孔外不附虫粪,蛀孔多朝下,被害果干枯后多不脱钞。
形态特征成虫中型蝴蝶,雌成虫前后翅灰褐色,后翅后缘白色。雄成虫前翅基部红色,前缘及外缘,后翅基部及前缘均匀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红色。雌雄虫后翅臀角有一圆形突,上有一圆形黑点,周围黄色,外围为黑褐色。卵圆形、底面平,顶端中央略凹扁,卵壳表面有多角形纹。幼虫扁圆筒形,粗短,紫灰黄色,末龄时体长16毫米,头小、缩入胸部,取食时伸出。蛹短圆形,北面紫黑色,上有褐色斑,头顶有一列粗毛。
(2)苹果灰蝶
苹果灰蝶(FixseniapruniL.)属鳞翅目,灰蝶科。分布于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害苹果,在广东发现为害荔枝、龙眼嫩叶、嫩梢。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叶,造成缺刻,老龄幼虫可将叶食光。有的还咬食嫩茎皮层。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35毫米,翅栗褐色,雄蝶前翅中室上方有淡色性标。雌、雄蝶2~3室有橙红色斑,尾状突起细。翅反面黄褐色,中部横线银白色,前翅外缘有黑色圆点数个,由前向后依次渐大,内侧有白色新月形纹,后翅外缘有橙红色带,内侧有黑色圆点,镶有白色新月形纹,尾状突起前有一黑点,臀角黑色。卵单个散生。幼虫扁圆,短粗,黄绿色,背线深绿,胸、腹各节气门上线各有一对突起,空起尖端紫红色,亚背线侧方有八对突起,突起上方紫红色,头小缩入胸部,取食时伸出,蛹黑褐色。
生活习性生活史不详。在北方幼虫于5月为害苹果叶片和幼果,6月出现成虫,在广东4月中旬至5月,幼虫为害龙眼幼果,10月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参照荔枝小灰蝶的防治。
1.1.4夜蛾类
夜蛾有食叶夜蛾和佩夜蛾,龙眼合夜蛾等。为害果实的有艳叶夜蛾、枯叶夜蛾、落叶夜蛾、赭夜蛾等。
(1)佩夜蛾
佩夜蛾(OxyodesscrobiculataFabricius),属鲜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新梢嫩叶。
为害状幼虫咬食新梢嫩叶成缺刻状,虫口数量大时可将嫩叶吃光,仅留主脉,形成秃枝,严重影响新梢正常生长。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毫米,翅展46~48毫米,全体淡黄褐色,胸背被密长绒毛。复眼浅绿色,触角丝状,前翅有黑褐色环纹,肾纹明晰,中线、外线及亚端线均匀为黑褐色波纹。后翅黄褐色,亦有3条黑褐色的波纹线,前缘有深褐色鳞毛。翅底有一黑线贯穿前、后翅。卵半球形,淡绿色,表面有纵行网状刻纹。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3~43毫米,体色粉红色等多种变化,有黄绿色、绿色、赤褐色、粉红色等多种变化。背线清,侧看有白色、淡黄色3条波纹。胸足3对正常,腹足4对较长,趾节呈“八”字形;臀足1对粗长。向后呈“八”字形斜伸。蛹体长19~22毫米,由黄褐色变为红褐色,外散被白色蜡质粉状物。腹部末端具丝状端沟的臀棘8根。
(2)合夜蛾
合夜蛾(SympisrufibasisGuenée),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等果树叶片。
为害状为害状与佩夜蛾同。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体色茶褐到灰黑褐色。前翅中线之内为赭红色,中线之外为棕黑色。交界处为一蓝白色横纹,两端不达前缘,中室外方有一赭红色圆斑。后翅灰褐色,中部有一白纹。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1~50毫米。体色茶褐至灰黑褐色。头近方形,红褐色。气门下线较宽,黄白色,腹足第一对最短,第2~4对渐次增长,臀足腿节长,趾节呈“丫”形分开。蛹体长17~18毫米,红褐色,薄被白色蜡粉。
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未,但多数与佩夜蛾幼虫同时出现为害新梢嫩叶。为害状与佩夜蛾幼虫相同。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灵敏善飞。卵散生于嫩梢上。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栖息时平贴在叶缘或小枝上。幼虫遇惊时能迅速跳动落地,但无明显假死性。老熟后坠地,在土壤中或枯叶中吐丝结成落茧后化蛹,蛹期10~11天。在广西南部、广东5~10月为害龙眼、荔枝新叶。
防治方法参考佩夜蛾的方法。
(3)枯叶夜蛾
枯叶夜蛾(AdristyrannusGuenée),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枇杷等果树的果实。
为害状成虫用口器刺入果实内吸食果汁,刺孔处流出汁液,伤口呈水渍状软腐。易造成裂果、落果。果实采前被害,常在贮运中造成腐烂。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3~38毫米,翅展89~91毫米。触角丝状,前翅灰褐色,有一条斜生的黑色斑纹。后翅黄色,有肾状和羊角状黑色斑纹。卵乳白色,近球形,底面平,卵壳有六角形网状花纹。幼虫紫红色或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60~70毫米,腹足4对,第1对很短,行走不起作用。蛹褐色,长约30毫米,有黄白色丝将叶片粘在一起,包在体外。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3代,多以幼虫越冬,也有以蛹和成虫越冬。成虫黄昏后飞入果园为害。晚上8~9时蛾量最多,为害最严重。成虫羽化后即在晚上交尾,交尾后2~4天产卵,卵产在通草、木防已、十大功劳等野生植物上,幼虫取食叶片,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成虫在各地出现时期不一。四川3~11月可见,华南地区再现高峰在9月中下旬,广西北部8月上旬至11月均可见其为害,9月下旬10月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
1、山区建园,尽可能连片种植,且避免同园种植不同熟期的品种。
2、清除果园周围的木防己、汉防己、通草、十大功劳、飞扬草等寄生植物。
3、果实成熟期的晚上,在果园周围的树用人工捕杀。
4、利用黄光灯拒避,约0.67公顷投置40瓦黄色荧光灯一个。
5、果实套袋可减少为害。
6、果实成熟初期,吸果夜蛾初发生阶段用毒饵诱杀,方法:利用烂果或甜瓜切片,浸于90%敌百虫晶体20倍液或40%辛调查研究磷乳油20倍液,经10分钟取出,傍晚挂在果园外围的树冠上诱杀,或用糖醋液加90%敌百虫晶体作诱饵,于傍晚放在果园诱杀成蛾。
(4)艳叶夜蛾
艳叶夜蛾[Maenassalamini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多种果树的果实。
为害状与枯叶夜蛾相同。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1~35毫米,翅展80~84毫米。头、胸部北面灰褐色。前翅前缘绿色,向内渐淡,从顶角到内缘基部形成一灰白色的宽带,外缘区灰白色,其余为暗绿色,后翅枯黄色,中部有一黑色肾纹。
生活习性基本似枯叶夜蛾。5~7月为害荔枝实果,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害龙眼。一天中晚上8~11时觅食活跃。闷热天气,无风,无月光的夜晚,成虫出现数量较大,为害也严重。
防治方法参考枯夜蛾的方法。
(5)落叶夜蛾
落叶夜蛾(OphideresfullonicaLinnaeus)
为害状与枯叶夜蛾等相同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8~40毫米,翅展106毫米,头、胸部枯褐色,腹部泥黄色。前翅褐绿至黄褐色,杂有暗色斑纹;后缘基部外突,中部内凹,肾纹隐约可见,其后有一暗色杀纹伸至后缘的外突处。后翅杏黄色,外缘有一黑色钩形斑,黑斑外缘有6个小白斑;近臀角处有一黑色肾形大斑。
此外还有壶夜蛾(CalpeminuticornisGuenée),赭夜蛾(CareavaripesWalker)为害荔枝、龙眼,防治方法可对考枯夜蛾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