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二)

2011/3/7 19:47:49

1.1.5卷叶蛾类
为害荔枝、龙眼的卷叶蛾有10多种。常见的有灰白卷蛾、黄三角黑卷蛾、拟小黄卷蛾、小黄叶蛾、圆角卷蛾、黑点褐卷蛾、褐带长卷叶蛾等,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的嫩叶、花穗、果实。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叶,吐丝将嫩叶纵卷成圆筒状,如黄三角黑卷蛾等为害状。也有3~5片叶缀成一束,藏匿其中为害,为害花器,把小花穗结缀成团。幼虫在其中,取食为害。也可为害果实,蛀入果核为害。华南荔枝、龙眼、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1)黑叶褐卷叶蛾
黑叶褐卷叶蛾(OlethreutesleacaspisMeyrick),又名三角新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7.5毫米。头黑褐色,头顶毛丛疏松,复照黑色。雌、雄触角为丝状,黑褐色。前翅黑色,在前缘2/3处有一淡黄色三角形班块。后翅前缘从基角至中灰白色,期余为黑褐色。卵长椭圆形,中央稍拱起,卵表有近正六边形原刻纹。初产乳白色,将乳化时黄白色。幼虫初孵幼虫、头黑色,胴部淡黄白色。2龄起头呈黄绿或淡黄。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灰褐色,前胸背上有12根刚毛,中线淡白色,气门近圆形,周缘黑褐色。化蛹前黑褐色。蛹体长8~8.5毫米,初蛹时淡黄色,中期头橘红色,翅芽和腹部黄褐色。羽化前翅芽呈黑色并可****前翅的黄三角斑块。
(2)灰白卷蛾
灰白卷蛾(AtgyroploceaproboalMeyrick),又名灰白条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25~25.5毫米,头黑色,触角丝状,灰褐色。胸背灰黑褐色,腹面灰白色。前翅前缘区黑褐色,有钩纹,其余为灰白色。且布有小黑点。前缘2/3处有一近四方形斜置的黑斑。后翅黑色或灰褐色相间。卵椭圆形。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无颅中沟,前胸背板和3对胸足均为黑色,中胸以后各体节为淡黄绿或绿色。蛹体长8.3~10毫米,红褐色。腹端具刺钩8根。
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未。广西6月前荔枝园少见,7~11月发生量较大,7~8月为盛发期。在广东,7月上旬以前虫口密度极少,7月下旬以后,发生数量多,为害重,从8月初开始,世代重叠。成虫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常与黄三角黑卷蛾混合发生,幼虫多将几片小叶缀成较大虫苞,在苞内取食。幼虫期19~20天。蛹期8~9天。
防治方法与黑叶褐蛾的防治方法同。
(3)拟小黄卷叶蛾
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cyrtosemaMeyrick),又名柑橘丝虫。属磷翅目,卷叶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雌虫体长8毫米,翅展18毫米,雄虫体较小。虫体黄色,前翅一般黄色。雌蛾前翅的中带较宽,雄蛾则较窄;雌蛾的基部斑分散呈条状,而雄蛾基斑完整,且其前翅后缘近基角有宽阔的近方形的黑斑,两翅相并时成六角形斑,后翅淡黄色。卵扁圆形,黄色,鱼磷状排列成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毫米,头部黄色至浅黄褐色,头顶沿中线下凹较多。胴部黄绿色。蛹纺锤形,黄褐色,雌蛹长9毫米,雄蛹长8毫米。第10腹节末端有8条丝状钩刺。
防治方法参考黑叶褐卷叶蛾。
1.1.6尺蛾类
尺蛾也叫尺蠖,俗称造桥虫等。在广东常见有有绿额翠尺蛾、油桐尺蠖、大造桥虫、荔枝青虫、间三叶尺蛾、波纹黄尺蛾等,属鳞翅目、尺蛾科。为害荔枝、龙眼嫩梢、幼叶、亦可为害花穗等。分布于华南荔枝、龙眼产区。
(1)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proquadrariainouce)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梢,咬食嫩叶,造成缺刻,严重的把整片叶食光,影响正常生长。也为害幼果。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展28~32毫米,翅翠绿色,满布白色细翠纹,前后翅均有白色波状的前中线和后中线一条,后中线比较明显,前翅前缘棕黄色,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卵鼓形,长约0.71毫米。初时浅黄色,将孵化时红色。幼虫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头、体青色,老熟时浅褐色。2龄以后头顶二分叉成两个角状突,臀板末端稍尖略超过臀部。蛹长约1.5厘米,棕灰色至棕黄色,臀棘4对,呈倒“U”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地面上草丛,树冠内叶间越冬少数在树干间隙越冬。成虫白天静伏树冠叶片,清晨及傍晚羽化,有趋光、趋绿性。卵散产于嫩芽和未完全展开的嫩叶的叶尖上。幼虫以夏、秋梢为害最重。幼虫不善动,静止时平伏于叶缘背面或身体伸直如枝条。老熟幼虫吐丝下垂或湍树干下爬在地面草丛落叶间化蛹。化蛹时蛹体腹末端有丝状特与覆盖物粘结在一起,第1代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从第3代开始,每月约发生一代,世代重叠,最后1代出现于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气温25~28℃时卵期3~4天,幼虫期11~17天,蛹期6~8天,成虫期5~7天。完成一代需25~36天。
防治方法
①搞好冬季清园,剪除虫害树,控冬梢,断其食源,减少越冬虫口,减少虫源。
②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
③掌握在幼虫幼龄时选用下列药杀之: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加18%杀虫双水剂600倍液,48%毒死蜱(乐期本等)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1000~1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脂(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或乳剂600~800倍液喷雾,在Bt药液中加入10%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脂类农药或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防效更好。
(2)大造桥虫
大造桥虫(AscotisselenariaSchiffermulleretDenis),又称棉尺蛾。为害状与绿额翠尺蛾相似。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44~48毫米,雄虫约15毫米,浅灰色,散布黑褐色与淡黄色磷片。前、后近中室端部各有一个不规则的星状斑,内、外横线为暗褐色。雌蛾触角为鞭状,灰色,雄蛾触角羽毛状,黄色。卵椭圆形,青绿色。幼虫末龄幼虫长约40毫米,浅黄色绿色,第2腹节背面有一对较大的黄色瘤突。第8腹节背面有一对略小的瘤突。蛹体长约18毫米,深褐色,臀棘末端着生2个小刺。
生活习性在福建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幼虫发生在5月上中旬,第2代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中,第4代在8月中下旬,第5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广东、广西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为害荔枝、龙眼。8~10月为害秋梢。
成虫在阴雨天或土壤湿润时羽化出土,晚上活动,飞关翔力弱,有趋光性,羽化后交尾产卵。卵常数十粒堆积成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并吊丝随风飘荡,转移分散。1龄幼虫取食嫩叶叶肉,留下表皮。平时以腹足和尾足固定在果树的小枝上,形如小断枝或在枝间搭成桥状。2龄以后取食叶片或缺刻状。老熟幼虫常沿树干爬下,入土化肾蛹。蛹期8~10天,卵期5~8天,幼虫期约20天。
防治方法
①严重发生果园,在越冬代和第1代老熟幼虫未化蛹前在树干下铺设薄膜,上铺7~10厘米松土,诱杀老熟幼虫。幼年果园,可经常检查植株及时捉除幼虫,可减少农药成本。
②掌握成虫羽化期,每天巡查果园和园边林地的树干,扑打停息在树干上的成虫。
③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每2公顷放40瓦一盏)。
④农药防治参照绿额翠尺蛾防治方法。
(3)大钩翅尺蛾
大钩翅尺蛾[HyposidratalacaWalk]
为害状同绿额翠尺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到深褐色,前后翅有中线,后中线显著,前翅后中线波纹状,夹有碎黑斑,似宽带状;前中线弧形,靠近前缘颜色较深,前翅外缘有弧形内凹,后翅外缘向外突出成角。雌蛾触角丝状,雄蛾羽毛状。卵椭圆形,青绿色,近孵化时红色。幼虫体色褐色、淡褐色、绿褐色,圆筒形,头圆形,腹部第二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各节之间有断线白纹。蛹深褐色。
生活习性此虫于1999年在广州、博罗等地发现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发生世代未。据广州观察,成虫晚上羽化,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常与绿额翠尺蛾同时发生,7月中旬以前灯诱成虫发生数量极少,7月中旬以后,在田间成虫数量几乎没有间断过,世代重叠。
防治方法参照尺蛾类防治。
(4)间三叶尺蛾
间三叶尺蛾(SaurisinterruptariaMoore)又名暗绿粉尺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5~26毫米,体背及前翅为暗褐绿色,复眼黑褐色,前翅顶角圆钝,外缘弧形,基线、内线和外线均为黑褐色的双线波纹状,后翅灰色,无斑纹。雌雄成虫触角均匀为丝状。卵长卵圆形。初产时浅黄色。近孵化时红色。长约1毫米,一端略大,端部平,中间微陷,另一钝圆。卵边有呈六边形网纹。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3~35毫米,体色多变,一般为鲜黄绿色。背中线紫红褐色,带状。臀板短而钝,不伸达臀部末端。蛹体长约10~13毫米,深黄绿至棕褐色。臀棘4对,呈“∩”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东莞、茂名等地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树冠下落叶间越冬。成虫多于下半夜羽化,白天停息在树冠或树干上,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卵散产在新梢、嫩叶、叶芽的叶缘上,每叶产卵1~2粒。初卵幼虫沿叶缘取食,被吃成网状孔,三龄后幼虫咬食成缺刻,幼虫期不善动,静止时伏于叶缘背面或身体伸直加如枝条,与叶缘约成45度角,老熟幼虫在树冠吐丝将几张叶片卷成简单的虫苞,并在其中化蛹。在广州、第一代发生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发生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后约25~35天完成代,且世代重叠,最后一代幼虫出现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经25~28℃饲养观察:卵期2~4天,幼虫期11~12天,蛹8~10天,成虫期4~6天。常年8~11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参考绿额翠尺蛾。
(5)波纹黄尺蛾
波纹黄尺蛾(Scopulasp.)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毫米,翅展23毫米。触角丝状,复眼黑色,体背灰黄色。前后翅为泥黄色,翅面有许多不规则小圆黑点。有3条波浪状波纹。腹部背面有3个明显的黑色小点。雄虫前翅中脉处有一绉褶状下凹。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棕褐色,头部正面额区稍凹陷,黑褐色,两颊灰白色。中胸两侧各有一橄榄状呈水平方向外突。腹部1~4节气门上各有一斜置的棱形黑褐色斑纹。蛹体长11~12毫米,前端宽平,尾端尖细,草绿色。
生活习性头部两侧各有一个角突。腹部末端具尾钩6根。广西、广东有分布,广西南宁9月底10月于龙眼第二秋梢期发生最多,连续幼虫喜食嫩叶,成缺刻,惊动时跳跃式落地。9~10月,幼虫历期14~16天,老熟幼虫叶丝将几片小叶卷缀成虫苞在其中化蛹。蛹期7~9天。
防治方法参照额翠尺蛾。
(6)荔枝青尺蛾
荔枝青尺蛾(Anisozgasp.)为害状与绿额翠尺蛾相似。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23~27毫米,额、及体背青绿色,胸背,腹节背面每节有白色斑状。前、后翅青绿色,布满白色斑块。后翅外缘波浪形。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羽毛状。卵彭形,长0.58毫米,初产浅青色,将孵化时红色。幼虫老熟幼虫棕褐色至暗褐色,2龄后头顶二分叉呈角状突,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吴角状突起。体节背部色稍浅,两侧有向后斜的暗褐色斑纹,形成虫体有“索状”纹之感。臀板末端锥形,远超过臀部。蛹青翠色,臀棘5对,呈倒“V”字等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东莞、茂名等地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地面落叶或树冠荫蔽的叶间越冬。成虫夜间羽化,夜间活动,弱趋光性和趋绿性,卵散生于叶芽及刚张开的小叶叶尖上。幼虫不善动,静止时平伏于被害的枯叶叶缘上。幼虫老熟化蛹时蛹体末端有丝状物与树叶等覆盖物粘结在一起。第1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2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以后每月约发生1代,且世代重叠。最后1代出现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以秋梢为害最重。
防治方法参照绿额翠尺蛾防治方法。
(7)油桐尺蠖
油桐尺蠖(BuxurasuppressariabenescriptaProut)又名大尺蠖。
为害状以幼虫为害叶片,将叶片咬吃成缺刻,严重时把整片叶吃光,只留主脉,或成秃枝。
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22~25毫米,翅展60~65毫米,雄成虫体长19~21毫米,翅展52~55毫米。灰白色,前后翅均杂有灰黑色小点,自前缘至后缘有3条黄褐色波状纹。雄成虫中间一条不明显。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弱毛状。足黄白色,腹末有黄褐色毛1束。卵椭圆形,青绿色,近孵化灰黑色,卵块上覆盖有黄褐色绒毛。幼虫老熟幼虫长60~70毫米,长圆筒形,幼虫取食环境不同,体色彩深褐色、灰褐色、青绿色等。头部密布棕色小点,顶部两侧有角突。前胸背板及第8腹节背面有2个小突起。蛹深褐色,头顶有2个角状小突起,腹末臀棘末端有小分叉刺状。
(8)翠尺蛾
“翠尺蛾”正名、学名待查。该虫为害状与绿额翠平,前后翅有白色波纹状前中线和后中线1条,前中线比较不明显。后中线与翅脉交叉处以及前后翅的后缘与翅脉交叉处有小白点。触角丝状。腹部北面有红褐色斑块。班块上方有深褐色斑。幼虫红褐色,体表较粗糙,腹部背中部有5个“八”形浅红褐斑,“八”形两边中间有白点。蛹淡褐色,腹部背的中线有1条黑褐色纵纹,胸部背面有长圆形斑,中间有“▽”白斑,白斑两旁各有一对小黑点。
防治方法参考绿额翠尺蛾的防治方法。
1.1.7毒蛾类
毒蛾有双线盗毒蛾、茸毒蛾、灰斑古毒蛾,大茸毒蛾、明毒蛾等,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的新梢嫩叶、花穗及幼果。分布在华南荔枝、龙眼等水果产区。
(1)荔枝茸毒蛾
荔枝茸毒蛾(Dasychirasp.),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的新梢嫩叶、花穗及果实。还可为害花卉等植物。
为害状幼虫咬食嫩叶,造成缺刻,大龄幼虫咬食将近成熟和成熟的荔枝果皮和果肉。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3.4毫米,蛆形,头小腹大,尾端平齐。浅黄褐色。头被棕褐色短茸毛,触角短小,锯齿状,腹部较粗长,褐浅棕褐色茸毛,第5~8节背面中央呈带状光裸。雄成虫体长7~8毫米,灰黑褐色,触角羽毛状,栉齿黑褐。前翅较狭长,棕褐色,翅脉上为淡灰白色,中室后端横脉处有一深黑褐色的新月形斑纹,端线由灰黄白色的小点组成。后翅宽大,深棕褐色。卵扁球形,灰白色,一面中央微凹。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1~34毫米,体被红褐色带小刺的长、短毛。头部黄色至浅红褐色,前胸背面的第10毛瘤玫瑰红色,上生一束黑褐色带刺长毛,向前斜伸。胸各节背面各有1灰白色纵带;第1~4腹节背面的第1、2瘤合并,上生背毛刷,其中第1、2节刺毛浓密,黑色,体侧各有一束白色的锥状刺毛平向外伸。气门下线深红色。蛹体长13毫米,雌虫蛹深黄色,雄虫蛹深褐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代数未。在广西南部终年均有活动,各虫态均可越冬。一般春季世代历期长,蛹期约26天,4~5月世代历期短,蛹历期5~6天。雄成虫有趋光性。雌虫羽化交尾后将卵成块状产在蛹茧上。日平均气温26~27℃时,卵历期6~7天。初孵幼虫停息半天后即分散活动,取食嫩叶或花器,较大龄幼虫为害果实,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吐丝粘连茸毛结成一个松散的薄茧,化蛹其中。每年4~5月发生较多,荔枝、龙眼秋梢期发生为害也重。
防治方法
①搞好果园清洁,铲除园中杂草,可减少为害。
②药剂防治可对考双线盗毒蛾,但在果实成熟前期有少量发生,可结合防治蒂蛀虫适当喷敌百虫或拟除虫菊脂杀虫剂等低毒农药。
(2)双线盗毒蛾
双线盗毒蛾(PorthesiascantillansWalker),又名棕衣黄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梨、桃等果树及农作物等的新梢嫩叶、花蕾、花穗、幼果。
为害状幼虫咬食新梢嫩叶,使叶片成缺刻或只剩叶脉,咬食花器和谢花后的小果,使受害花、果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0~38毫米,前翅黄褐色至赤褐色,有黄色弧形曲线两条,外缘黄色部分由赤褐色分隔成三段,后缘黄色。后翅淡黄色,雄成虫体略小。卵略扁圆球形,卵粒堆聚成块状,上面覆盖黄褐色或棕色绒毛。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8毫米。头部浅褐至褐色,虫体暗棕色。前胸侧瘤红色,后胸背面红色,前中胸背面有黑色绒球状短毛簇。蛹长约13毫米,圆锥形,褐色,蛹茧为疏松丝状,上覆棕黄色体毛。
生活习性福建沙县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蛹越冬,冬季天暖时幼虫仍可取食活动。广东、广西年发生4~5代。在广西,第一代卵于4月上、中旬孵化,4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在广州,荔枝、龙眼秋梢发生为害较重。成虫在傍晚或准夜间羽化,有趋光性。产卵于花穗枝梗或叶背上。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在叶背取食叶肉,残留表皮。2~3龄分散为害,幼虫老熟后后结茧化蛹。在广东春暖后到冬前均可见幼虫。
防治方法
①冬季中耕松土,修剪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可减少越冬虫源。
②掌握在幼虫幼龄阶段,或开花前,抽梢期,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防治有效。
(3)明毒蛾
明毒蛾(Topomesoidessp.),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龙眼、荔枝、杨桃等水果的新梢嫩叶和花器。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叶,咬食成缺刻,咬伤花器,使花器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5~17毫米,体被黄色的鳞毛。触角羽毛状,栉龄棕红色,前翅鲜黄色,中间有两条淡黄色波纹,波纹中间近内缘有黑褐色鳞毛组成的斑块,后翅鲜黄色,无线斑。腹端平截,有深黄色短绒毛丛。雄成虫体略小。卵扁球形,初产淡黄绿色,后变黄白色,近孵化时为暗褐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0~33毫米,体黑褐色。体背布满黑色毛瘤,瘤上生有带小刺状的短毛。腹节背面中央各有一个灰黑色的短毛刷,背线白色,各节背线上有小红点,各节近节间处有一小黑点。蛹体长15~16毫米,黄褐色,腹端正具短小臀棘。
生活习性发生世代未,在广西南宁以蛹越冬。3月中旬至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16~17时羽化,有趋光性,翌日上午交尾、晚上产卵,卵产在叶片或小枝上,50~60粒成块,上覆有泥黄色茸毛,每雌虫一生产卵4~6块,一生可产卵300粒左右。卵期7~8天,初孵幼虫群居在原卵块附近,约经3天后分散取食,幼虫期34~50天。老熟幼虫在隐蔽处吐丝结茧并在其中化蛹。一年多在4~5月发生,为害花器。在广州8月以后为害荔枝、龙眼秋梢较重。
防治方法参考双线盗毒蛾、荔枝茸毒蛾的方法。
(4)大茸毒蛾
大茸毒蛾(DasychirathwaitesiMoore),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
为害状2~3龄幼虫咬食嫩叶,3龄后幼虫取食转绿后的叶片,造成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1~26毫米,翅展70~76毫米。触角羽毛状,栉齿棕黄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有黑褐色斑,其余为灰白色。腹部灰白色。前翅灰白色上散布黑褐色小鳞点,并由鳞点排成不明显的外线,外线有黑褐色斑。后翅白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48毫米,头部和中黄白色,体灰白或灰绿色。被灰白色或柠檬黄色或前半部为灰黑色其余为黄色的长茸毛,小刺状。第1、2腹节背面节间有一深黑色大斑,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柠檬黄色带小刺长毛束斜指后方。蛹雌蛹长约19毫米,雄蛹14~15毫米。初蛹淡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头、前胸背面和中胸小盾片上的刚毛丛生,较浓密,深黄褐色。腹部第4~7节为淡黄色,末端深褐色。腹部1~3节背面有较大的黄褐色毛丛,第4至尾节有较长而粗的灰白色茸毛。每1腹节两侧各有1毛丛,颜色同腹背毛丛。
生活习性发生世代未。幼虫3龄前常群居生活,为害未转绿嫩叶,3龄后分散活动,咬食转绿叶片,老熟幼虫在龙眼、荔枝上吐丝粘连叶片和茸毛,结成松散原蛹茧。并在其中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一年中3~12月均有发生。在广州,8月初开始为害荔枝、龙眼秋梢。
防治方法参考双线盗毒蛾、荔枝茸毒蛾的方法。
(5)灰斑古毒蛾
灰斑古毒蛾(OrgyiaericaeGermar),又名沙枣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东北、西北及河北、河南等地,为害苹果、沙枣、大豆等植物,近年发现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叶片。
为害状低龄幼虫为害嫩叶成缺刻或孔洞,3龄以后幼虫食转绿以后的叶片。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0~15毫米左右,体密被白色短毛。雄成虫体长10~13毫米,前翅赭褐色,较宽,中部微向后弯。有三条黑色波纹,波纹近前缘有灰白色小斑,后缘有六个近三角形的灰褐斑,后翅深赭色,基部有密集的长毛。卵黄白色,扁圆形,直径0.8毫米。幼虫老熟幼虫35~45毫米,前胸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黑色长和志束,第1至第4腹节背面各有一灰黄色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一灰黑色毛组成的长毛束向后指伸。背线黑色,头部黑色。蛹体长20毫米左右,黄褐色。
生活习性在豫西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茧内越冬。一年发生代数在华南不详。幼虫初见于5月,以后随时可见幼虫为害荔枝叶片、幼果或桃叶,杨桃叶片、果实被害成缺刻。老熟幼虫在叶片荫蔽处吐丝粘缀体毛织成薄茧化蛹,蛹期约15天,于8月下旬羽化成虫。其他习性与大茸毒蛾的为害相似。
防治方法参考荔枝茸毒蛾的防治方法。
1.1.8刺蛾类
为害荔枝、龙眼的刺蛾有多种,发生较常见的有扁刺蛾、青刺蛾、褐刺蛾等。分布于全国南北水果产区,除为害荔枝、龙眼外,也为害柑橘、苹果、桃、李等多种水果的叶片和果实。
(1)扁刺蛾
扁刺蛾[Thoseasinensis(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
为害状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大齿幼虫可将全叶食光,仅留枝条、叶柄,还会咬食果。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3
18毫米,雄成虫体长约10毫米,灰褐色,前翅暗灰色,前缘2/3处有一条褐色斜纹斜向后缘,中央有黑点1个(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扁平,长椭圆形。淡黄绿色。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24毫米,较扁平,翠绿色,背部各节有4个刺突及两个红色斑点,其上生有刺毛。背线浅白色,两侧蓝绿色。蛹体长10~15毫米,椭圆形,黑褐色。茧暗褐色,椭圆形、似鸟蛋。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中结茧越冬。成虫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1代幼虫出现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7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3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卵单产在叶面上。初孵幼虫将叶片取食成透明斑疤,大幼虫则将叶片咬成缺刻状。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时,结合果园冬耕,挖除地下茧。
②利用其趋光性,在6~8月成虫盛发期,在夜间进行灯光诱杀。
③及时摘除尚未分散为害的幼小虫叶片(注意有毒,手不能触及虫)。
④在虫的幼龄期喷杀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有效。
(2)其他刺蛾
较常见的如青刺蛾、褐刺蛾等。防治方法可参考扁刺蛾的防治方法。
1.1.9蓑蛾类
蓑蛾又名避债蛾、袋蛾等。常见的有大蓑蛾、茶蓑蛾、蜡彩蓑蛾、白囊蓑蛾等,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1)大蓑蛾
大蓑蛾(ClaniavariegateSnellen),属鳞翅目、蓑蛾科。为害荔枝、龙眼、苹果、芒果、柑橘、柿、桃、梅、李、杏等多种果树的叶片及小枝皮层。
为害状低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上表皮,使叶片成焦斑。成长幼虫蚕食叶片呈大孔洞和缺刻,严重时把叶食光。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5毫米,无翅蛆形,体黄白色,多茸毛。雄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6~30毫米,体黑褐色,触角羽状,前翅有4~5个透明斑,后翅有褐色斑纹。卵椭圆形、淡黄色。幼虫幼虫在3龄后雌雄形态明显不同。雌虫肥大,体长25~40毫米,头部赤褐色,胸部黄褐色,中央有一个白色“人”字形花纹。蛹雄蛹体长18~23毫米,暗褐色。雌蛹体长28~32毫米,暗褐色。雌蛹体长28~32毫米,赤褐色。护囊长40~60毫米,枯褐色。囊外附有1~2片枯叶,有进附有排列不整齐的枝梗。
生活习性广州一年发生2代,长江中、下游各省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4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居在护囊内,雄成虫羽化后飞离囊袋,寻长雌成虫多在黄昏后交尾。5月下旬以后成虫盛发,雌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蛹壳中产卵,每雌虫产卵数百至3000粒不等。6月上、中旬,幼虫孵出后爬离护囊,吐丝吊垂,随丝飘散,或爬上枝叶,吐丝与咬啐的叶片缀结作囊。并匿居囊内,护囊随幼虫体成长而增大,幼虫取食、活动时,头、足伸出囊外爬行。第1代为害夏梢和早秋梢,第2代出现有9月,为害迟秋梢、冬梢。11月中旬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1、在冬季和早春摘除树上护囊。
2、保护天敌。
3、掌握幼虫孵化期或低龄阶段,用药喷杀为害中心。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以及苏云金杆菌600~1000倍液于早晚喷杀。
(2)蜡彩蓑蛾
蜡彩蓑蛾(ChalialarminatiHeylaeerts),属磷翅目、蓑蛾科。为害对象及为害状与大蓑蛾同,因其护囊幼长形似铁钉,故有称“铁钉虫”。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3~20毫米,黄白色。雄成虫体长6
~8毫米,翅展18~20毫米。前翅基部白色,前缘灰黑色,其余黑褐色,后翅白色。卵椭圆形,黄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0毫米,头、胸、腹节毛片和第8~10腹节背面均为灰黑色,其余黄白色。蛹雄蛹黑褐色。护囊形小,尖长铁钉状,灰黑色,末端尖有3~5条纵裂。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其他习性与大蓑蛾等相同。
防治方法参考大蓑蛾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