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苗木供应
最新供应
普通供应
苗木求购
最新求购
会员求购
最新报价
产品图片
苗木黄页
资源专题
站务指南
注册
登录
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苗木综合
>>
果树苗木
>> 详情显示
苗木供应
苗木求购
苗木报价
苗木企业
产品图片
苗木栽培
苗木行情
花卉养殖
相关资讯
苗木品种
果树苗木
供应热搜:
法桐
白蜡
国槐
雪松
樱桃苗
核桃苗
连翘苗
苹果苗
桂花
•
今日最新苗木求购信息
0
条
•
手机访问:www.hm160.cn或搜索天天苗木网
•
手机也可以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二)
2011/3/7 19:47:49
1.1.5卷叶蛾类
为害荔枝、龙眼的卷叶蛾有10多种。常见的有灰白卷蛾、黄三角黑卷蛾、拟小黄卷蛾、小黄叶蛾、圆角卷蛾、黑点褐卷蛾、褐带长卷叶蛾等,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的嫩叶、花穗、果实。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叶,吐丝将嫩叶纵卷成圆筒状,如黄三角黑卷蛾等为害状。也有3~5片叶缀成一束,藏匿其中为害,为害花器,把小花穗结缀成团。幼虫在其中,取食为害。也可为害果实,蛀入果核为害。华南荔枝、龙眼、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1)黑叶褐卷叶蛾
黑叶褐卷叶蛾(OlethreutesleacaspisMeyrick),又名三角新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7.5毫米。头黑褐色,头顶毛丛疏松,复照黑色。雌、雄触角为丝状,黑褐色。前翅黑色,在前缘2/3处有一淡黄色三角形班块。后翅前缘从基角至中灰白色,期余为黑褐色。卵长椭圆形,中央稍拱起,卵表有近正六边形原刻纹。初产乳白色,将乳化时黄白色。幼虫初孵幼虫、头黑色,胴部淡黄白色。2龄起头呈黄绿或淡黄。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灰褐色,前胸背上有12根刚毛,中线淡白色,气门近圆形,周缘黑褐色。化蛹前黑褐色。蛹体长8~8.5毫米,初蛹时淡黄色,中期头橘红色,翅芽和腹部黄褐色。羽化前翅芽呈黑色并可****前翅的黄三角斑块。
(2)灰白卷蛾
灰白卷蛾(AtgyroploceaproboalMeyrick),又名灰白条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25~25.5毫米,头黑色,触角丝状,灰褐色。胸背灰黑褐色,腹面灰白色。前翅前缘区黑褐色,有钩纹,其余为灰白色。且布有小黑点。前缘2/3处有一近四方形斜置的黑斑。后翅黑色或灰褐色相间。卵椭圆形。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无颅中沟,前胸背板和3对胸足均为黑色,中胸以后各体节为淡黄绿或绿色。蛹体长8.3~10毫米,红褐色。腹端具刺钩8根。
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未。广西6月前荔枝园少见,7~11月发生量较大,7~8月为盛发期。在广东,7月上旬以前虫口密度极少,7月下旬以后,发生数量多,为害重,从8月初开始,世代重叠。成虫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常与黄三角黑卷蛾混合发生,幼虫多将几片小叶缀成较大虫苞,在苞内取食。幼虫期19~20天。蛹期8~9天。
防治方法与黑叶褐蛾的防治方法同。
(3)拟小黄卷叶蛾
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cyrtosemaMeyrick),又名柑橘丝虫。属磷翅目,卷叶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雌虫体长8毫米,翅展18毫米,雄虫体较小。虫体黄色,前翅一般黄色。雌蛾前翅的中带较宽,雄蛾则较窄;雌蛾的基部斑分散呈条状,而雄蛾基斑完整,且其前翅后缘近基角有宽阔的近方形的黑斑,两翅相并时成六角形斑,后翅淡黄色。卵扁圆形,黄色,鱼磷状排列成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毫米,头部黄色至浅黄褐色,头顶沿中线下凹较多。胴部黄绿色。蛹纺锤形,黄褐色,雌蛹长9毫米,雄蛹长8毫米。第10腹节末端有8条丝状钩刺。
防治方法参考黑叶褐卷叶蛾。
1.1.6尺蛾类
尺蛾也叫尺蠖,俗称造桥虫等。在广东常见有有绿额翠尺蛾、油桐尺蠖、大造桥虫、荔枝青虫、间三叶尺蛾、波纹黄尺蛾等,属鳞翅目、尺蛾科。为害荔枝、龙眼嫩梢、幼叶、亦可为害花穗等。分布于华南荔枝、龙眼产区。
(1)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proquadrariainouce)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梢,咬食嫩叶,造成缺刻,严重的把整片叶食光,影响正常生长。也为害幼果。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展28~32毫米,翅翠绿色,满布白色细翠纹,前后翅均有白色波状的前中线和后中线一条,后中线比较明显,前翅前缘棕黄色,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卵鼓形,长约0.71毫米。初时浅黄色,将孵化时红色。幼虫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头、体青色,老熟时浅褐色。2龄以后头顶二分叉成两个角状突,臀板末端稍尖略超过臀部。蛹长约1.5厘米,棕灰色至棕黄色,臀棘4对,呈倒“U”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地面上草丛,树冠内叶间越冬少数在树干间隙越冬。成虫白天静伏树冠叶片,清晨及傍晚羽化,有趋光、趋绿性。卵散产于嫩芽和未完全展开的嫩叶的叶尖上。幼虫以夏、秋梢为害最重。幼虫不善动,静止时平伏于叶缘背面或身体伸直如枝条。老熟幼虫吐丝下垂或湍树干下爬在地面草丛落叶间化蛹。化蛹时蛹体腹末端有丝状特与覆盖物粘结在一起,第1代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从第3代开始,每月约发生一代,世代重叠,最后1代出现于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气温25~28℃时卵期3~4天,幼虫期11~17天,蛹期6~8天,成虫期5~7天。完成一代需25~36天。
防治方法
①搞好冬季清园,剪除虫害树,控冬梢,断其食源,减少越冬虫口,减少虫源。
②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
③掌握在幼虫幼龄时选用下列药杀之: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加18%杀虫双水剂600倍液,48%毒死蜱(乐期本等)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1000~1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脂(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或乳剂600~800倍液喷雾,在Bt药液中加入10%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脂类农药或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防效更好。
(2)大造桥虫
大造桥虫(AscotisselenariaSchiffermulleretDenis),又称棉尺蛾。为害状与绿额翠尺蛾相似。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44~48毫米,雄虫约15毫米,浅灰色,散布黑褐色与淡黄色磷片。前、后近中室端部各有一个不规则的星状斑,内、外横线为暗褐色。雌蛾触角为鞭状,灰色,雄蛾触角羽毛状,黄色。卵椭圆形,青绿色。幼虫末龄幼虫长约40毫米,浅黄色绿色,第2腹节背面有一对较大的黄色瘤突。第8腹节背面有一对略小的瘤突。蛹体长约18毫米,深褐色,臀棘末端着生2个小刺。
生活习性在福建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幼虫发生在5月上中旬,第2代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中,第4代在8月中下旬,第5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广东、广西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为害荔枝、龙眼。8~10月为害秋梢。
成虫在阴雨天或土壤湿润时羽化出土,晚上活动,飞关翔力弱,有趋光性,羽化后交尾产卵。卵常数十粒堆积成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并吊丝随风飘荡,转移分散。1龄幼虫取食嫩叶叶肉,留下表皮。平时以腹足和尾足固定在果树的小枝上,形如小断枝或在枝间搭成桥状。2龄以后取食叶片或缺刻状。老熟幼虫常沿树干爬下,入土化肾蛹。蛹期8~10天,卵期5~8天,幼虫期约20天。
防治方法
①严重发生果园,在越冬代和第1代老熟幼虫未化蛹前在树干下铺设薄膜,上铺7~10厘米松土,诱杀老熟幼虫。幼年果园,可经常检查植株及时捉除幼虫,可减少农药成本。
②掌握成虫羽化期,每天巡查果园和园边林地的树干,扑打停息在树干上的成虫。
③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每2公顷放40瓦一盏)。
④农药防治参照绿额翠尺蛾防治方法。
(3)大钩翅尺蛾
大钩翅尺蛾[HyposidratalacaWalk]
为害状同绿额翠尺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到深褐色,前后翅有中线,后中线显著,前翅后中线波纹状,夹有碎黑斑,似宽带状;前中线弧形,靠近前缘颜色较深,前翅外缘有弧形内凹,后翅外缘向外突出成角。雌蛾触角丝状,雄蛾羽毛状。卵椭圆形,青绿色,近孵化时红色。幼虫体色褐色、淡褐色、绿褐色,圆筒形,头圆形,腹部第二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各节之间有断线白纹。蛹深褐色。
生活习性此虫于1999年在广州、博罗等地发现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发生世代未。据广州观察,成虫晚上羽化,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常与绿额翠尺蛾同时发生,7月中旬以前灯诱成虫发生数量极少,7月中旬以后,在田间成虫数量几乎没有间断过,世代重叠。
防治方法参照尺蛾类防治。
(4)间三叶尺蛾
间三叶尺蛾(SaurisinterruptariaMoore)又名暗绿粉尺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5~26毫米,体背及前翅为暗褐绿色,复眼黑褐色,前翅顶角圆钝,外缘弧形,基线、内线和外线均为黑褐色的双线波纹状,后翅灰色,无斑纹。雌雄成虫触角均匀为丝状。卵长卵圆形。初产时浅黄色。近孵化时红色。长约1毫米,一端略大,端部平,中间微陷,另一钝圆。卵边有呈六边形网纹。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3~35毫米,体色多变,一般为鲜黄绿色。背中线紫红褐色,带状。臀板短而钝,不伸达臀部末端。蛹体长约10~13毫米,深黄绿至棕褐色。臀棘4对,呈“∩”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东莞、茂名等地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树冠下落叶间越冬。成虫多于下半夜羽化,白天停息在树冠或树干上,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卵散产在新梢、嫩叶、叶芽的叶缘上,每叶产卵1~2粒。初卵幼虫沿叶缘取食,被吃成网状孔,三龄后幼虫咬食成缺刻,幼虫期不善动,静止时伏于叶缘背面或身体伸直加如枝条,与叶缘约成45度角,老熟幼虫在树冠吐丝将几张叶片卷成简单的虫苞,并在其中化蛹。在广州、第一代发生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发生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后约25~35天完成代,且世代重叠,最后一代幼虫出现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经25~28℃饲养观察:卵期2~4天,幼虫期11~12天,蛹8~10天,成虫期4~6天。常年8~11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参考绿额翠尺蛾。
(5)波纹黄尺蛾
波纹黄尺蛾(Scopulasp.)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毫米,翅展23毫米。触角丝状,复眼黑色,体背灰黄色。前后翅为泥黄色,翅面有许多不规则小圆黑点。有3条波浪状波纹。腹部背面有3个明显的黑色小点。雄虫前翅中脉处有一绉褶状下凹。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棕褐色,头部正面额区稍凹陷,黑褐色,两颊灰白色。中胸两侧各有一橄榄状呈水平方向外突。腹部1~4节气门上各有一斜置的棱形黑褐色斑纹。蛹体长11~12毫米,前端宽平,尾端尖细,草绿色。
生活习性头部两侧各有一个角突。腹部末端具尾钩6根。广西、广东有分布,广西南宁9月底10月于龙眼第二秋梢期发生最多,连续幼虫喜食嫩叶,成缺刻,惊动时跳跃式落地。9~10月,幼虫历期14~16天,老熟幼虫叶丝将几片小叶卷缀成虫苞在其中化蛹。蛹期7~9天。
防治方法参照额翠尺蛾。
(6)荔枝青尺蛾
荔枝青尺蛾(Anisozgasp.)为害状与绿额翠尺蛾相似。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23~27毫米,额、及体背青绿色,胸背,腹节背面每节有白色斑状。前、后翅青绿色,布满白色斑块。后翅外缘波浪形。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羽毛状。卵彭形,长0.58毫米,初产浅青色,将孵化时红色。幼虫老熟幼虫棕褐色至暗褐色,2龄后头顶二分叉呈角状突,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吴角状突起。体节背部色稍浅,两侧有向后斜的暗褐色斑纹,形成虫体有“索状”纹之感。臀板末端锥形,远超过臀部。蛹青翠色,臀棘5对,呈倒“V”字等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东莞、茂名等地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地面落叶或树冠荫蔽的叶间越冬。成虫夜间羽化,夜间活动,弱趋光性和趋绿性,卵散生于叶芽及刚张开的小叶叶尖上。幼虫不善动,静止时平伏于被害的枯叶叶缘上。幼虫老熟化蛹时蛹体末端有丝状物与树叶等覆盖物粘结在一起。第1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2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以后每月约发生1代,且世代重叠。最后1代出现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以秋梢为害最重。
防治方法参照绿额翠尺蛾防治方法。
(7)油桐尺蠖
油桐尺蠖(BuxurasuppressariabenescriptaProut)又名大尺蠖。
为害状以幼虫为害叶片,将叶片咬吃成缺刻,严重时把整片叶吃光,只留主脉,或成秃枝。
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22~25毫米,翅展60~65毫米,雄成虫体长19~21毫米,翅展52~55毫米。灰白色,前后翅均杂有灰黑色小点,自前缘至后缘有3条黄褐色波状纹。雄成虫中间一条不明显。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弱毛状。足黄白色,腹末有黄褐色毛1束。卵椭圆形,青绿色,近孵化灰黑色,卵块上覆盖有黄褐色绒毛。幼虫老熟幼虫长60~70毫米,长圆筒形,幼虫取食环境不同,体色彩深褐色、灰褐色、青绿色等。头部密布棕色小点,顶部两侧有角突。前胸背板及第8腹节背面有2个小突起。蛹深褐色,头顶有2个角状小突起,腹末臀棘末端有小分叉刺状。
(8)翠尺蛾
“翠尺蛾”正名、学名待查。该虫为害状与绿额翠平,前后翅有白色波纹状前中线和后中线1条,前中线比较不明显。后中线与翅脉交叉处以及前后翅的后缘与翅脉交叉处有小白点。触角丝状。腹部北面有红褐色斑块。班块上方有深褐色斑。幼虫红褐色,体表较粗糙,腹部背中部有5个“八”形浅红褐斑,“八”形两边中间有白点。蛹淡褐色,腹部背的中线有1条黑褐色纵纹,胸部背面有长圆形斑,中间有“▽”白斑,白斑两旁各有一对小黑点。
防治方法参考绿额翠尺蛾的防治方法。
1.1.7毒蛾类
毒蛾有双线盗毒蛾、茸毒蛾、灰斑古毒蛾,大茸毒蛾、明毒蛾等,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的新梢嫩叶、花穗及幼果。分布在华南荔枝、龙眼等水果产区。
(1)荔枝茸毒蛾
荔枝茸毒蛾(Dasychirasp.),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的新梢嫩叶、花穗及果实。还可为害花卉等植物。
为害状幼虫咬食嫩叶,造成缺刻,大龄幼虫咬食将近成熟和成熟的荔枝果皮和果肉。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3.4毫米,蛆形,头小腹大,尾端平齐。浅黄褐色。头被棕褐色短茸毛,触角短小,锯齿状,腹部较粗长,褐浅棕褐色茸毛,第5~8节背面中央呈带状光裸。雄成虫体长7~8毫米,灰黑褐色,触角羽毛状,栉齿黑褐。前翅较狭长,棕褐色,翅脉上为淡灰白色,中室后端横脉处有一深黑褐色的新月形斑纹,端线由灰黄白色的小点组成。后翅宽大,深棕褐色。卵扁球形,灰白色,一面中央微凹。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1~34毫米,体被红褐色带小刺的长、短毛。头部黄色至浅红褐色,前胸背面的第10毛瘤玫瑰红色,上生一束黑褐色带刺长毛,向前斜伸。胸各节背面各有1灰白色纵带;第1~4腹节背面的第1、2瘤合并,上生背毛刷,其中第1、2节刺毛浓密,黑色,体侧各有一束白色的锥状刺毛平向外伸。气门下线深红色。蛹体长13毫米,雌虫蛹深黄色,雄虫蛹深褐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代数未。在广西南部终年均有活动,各虫态均可越冬。一般春季世代历期长,蛹期约26天,4~5月世代历期短,蛹历期5~6天。雄成虫有趋光性。雌虫羽化交尾后将卵成块状产在蛹茧上。日平均气温26~27℃时,卵历期6~7天。初孵幼虫停息半天后即分散活动,取食嫩叶或花器,较大龄幼虫为害果实,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吐丝粘连茸毛结成一个松散的薄茧,化蛹其中。每年4~5月发生较多,荔枝、龙眼秋梢期发生为害也重。
防治方法
①搞好果园清洁,铲除园中杂草,可减少为害。
②药剂防治可对考双线盗毒蛾,但在果实成熟前期有少量发生,可结合防治蒂蛀虫适当喷敌百虫或拟除虫菊脂杀虫剂等低毒农药。
(2)双线盗毒蛾
双线盗毒蛾(PorthesiascantillansWalker),又名棕衣黄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梨、桃等果树及农作物等的新梢嫩叶、花蕾、花穗、幼果。
为害状幼虫咬食新梢嫩叶,使叶片成缺刻或只剩叶脉,咬食花器和谢花后的小果,使受害花、果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0~38毫米,前翅黄褐色至赤褐色,有黄色弧形曲线两条,外缘黄色部分由赤褐色分隔成三段,后缘黄色。后翅淡黄色,雄成虫体略小。卵略扁圆球形,卵粒堆聚成块状,上面覆盖黄褐色或棕色绒毛。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8毫米。头部浅褐至褐色,虫体暗棕色。前胸侧瘤红色,后胸背面红色,前中胸背面有黑色绒球状短毛簇。蛹长约13毫米,圆锥形,褐色,蛹茧为疏松丝状,上覆棕黄色体毛。
生活习性福建沙县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蛹越冬,冬季天暖时幼虫仍可取食活动。广东、广西年发生4~5代。在广西,第一代卵于4月上、中旬孵化,4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在广州,荔枝、龙眼秋梢发生为害较重。成虫在傍晚或准夜间羽化,有趋光性。产卵于花穗枝梗或叶背上。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在叶背取食叶肉,残留表皮。2~3龄分散为害,幼虫老熟后后结茧化蛹。在广东春暖后到冬前均可见幼虫。
防治方法
①冬季中耕松土,修剪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可减少越冬虫源。
②掌握在幼虫幼龄阶段,或开花前,抽梢期,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防治有效。
(3)明毒蛾
明毒蛾(Topomesoidessp.),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龙眼、荔枝、杨桃等水果的新梢嫩叶和花器。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叶,咬食成缺刻,咬伤花器,使花器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5~17毫米,体被黄色的鳞毛。触角羽毛状,栉龄棕红色,前翅鲜黄色,中间有两条淡黄色波纹,波纹中间近内缘有黑褐色鳞毛组成的斑块,后翅鲜黄色,无线斑。腹端平截,有深黄色短绒毛丛。雄成虫体略小。卵扁球形,初产淡黄绿色,后变黄白色,近孵化时为暗褐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0~33毫米,体黑褐色。体背布满黑色毛瘤,瘤上生有带小刺状的短毛。腹节背面中央各有一个灰黑色的短毛刷,背线白色,各节背线上有小红点,各节近节间处有一小黑点。蛹体长15~16毫米,黄褐色,腹端正具短小臀棘。
生活习性发生世代未,在广西南宁以蛹越冬。3月中旬至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16~17时羽化,有趋光性,翌日上午交尾、晚上产卵,卵产在叶片或小枝上,50~60粒成块,上覆有泥黄色茸毛,每雌虫一生产卵4~6块,一生可产卵300粒左右。卵期7~8天,初孵幼虫群居在原卵块附近,约经3天后分散取食,幼虫期34~50天。老熟幼虫在隐蔽处吐丝结茧并在其中化蛹。一年多在4~5月发生,为害花器。在广州8月以后为害荔枝、龙眼秋梢较重。
防治方法参考双线盗毒蛾、荔枝茸毒蛾的方法。
(4)大茸毒蛾
大茸毒蛾(DasychirathwaitesiMoore),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
为害状2~3龄幼虫咬食嫩叶,3龄后幼虫取食转绿后的叶片,造成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1~26毫米,翅展70~76毫米。触角羽毛状,栉齿棕黄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有黑褐色斑,其余为灰白色。腹部灰白色。前翅灰白色上散布黑褐色小鳞点,并由鳞点排成不明显的外线,外线有黑褐色斑。后翅白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48毫米,头部和中黄白色,体灰白或灰绿色。被灰白色或柠檬黄色或前半部为灰黑色其余为黄色的长茸毛,小刺状。第1、2腹节背面节间有一深黑色大斑,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柠檬黄色带小刺长毛束斜指后方。蛹雌蛹长约19毫米,雄蛹14~15毫米。初蛹淡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头、前胸背面和中胸小盾片上的刚毛丛生,较浓密,深黄褐色。腹部第4~7节为淡黄色,末端深褐色。腹部1~3节背面有较大的黄褐色毛丛,第4至尾节有较长而粗的灰白色茸毛。每1腹节两侧各有1毛丛,颜色同腹背毛丛。
生活习性发生世代未。幼虫3龄前常群居生活,为害未转绿嫩叶,3龄后分散活动,咬食转绿叶片,老熟幼虫在龙眼、荔枝上吐丝粘连叶片和茸毛,结成松散原蛹茧。并在其中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一年中3~12月均有发生。在广州,8月初开始为害荔枝、龙眼秋梢。
防治方法参考双线盗毒蛾、荔枝茸毒蛾的方法。
(5)灰斑古毒蛾
灰斑古毒蛾(OrgyiaericaeGermar),又名沙枣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东北、西北及河北、河南等地,为害苹果、沙枣、大豆等植物,近年发现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叶片。
为害状低龄幼虫为害嫩叶成缺刻或孔洞,3龄以后幼虫食转绿以后的叶片。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0~15毫米左右,体密被白色短毛。雄成虫体长10~13毫米,前翅赭褐色,较宽,中部微向后弯。有三条黑色波纹,波纹近前缘有灰白色小斑,后缘有六个近三角形的灰褐斑,后翅深赭色,基部有密集的长毛。卵黄白色,扁圆形,直径0.8毫米。幼虫老熟幼虫35~45毫米,前胸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黑色长和志束,第1至第4腹节背面各有一灰黄色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一灰黑色毛组成的长毛束向后指伸。背线黑色,头部黑色。蛹体长20毫米左右,黄褐色。
生活习性在豫西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茧内越冬。一年发生代数在华南不详。幼虫初见于5月,以后随时可见幼虫为害荔枝叶片、幼果或桃叶,杨桃叶片、果实被害成缺刻。老熟幼虫在叶片荫蔽处吐丝粘缀体毛织成薄茧化蛹,蛹期约15天,于8月下旬羽化成虫。其他习性与大茸毒蛾的为害相似。
防治方法参考荔枝茸毒蛾的防治方法。
1.1.8刺蛾类
为害荔枝、龙眼的刺蛾有多种,发生较常见的有扁刺蛾、青刺蛾、褐刺蛾等。分布于全国南北水果产区,除为害荔枝、龙眼外,也为害柑橘、苹果、桃、李等多种水果的叶片和果实。
(1)扁刺蛾
扁刺蛾[Thoseasinensis(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
为害状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大齿幼虫可将全叶食光,仅留枝条、叶柄,还会咬食果。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3
18毫米,雄成虫体长约10毫米,灰褐色,前翅暗灰色,前缘2/3处有一条褐色斜纹斜向后缘,中央有黑点1个(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扁平,长椭圆形。淡黄绿色。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24毫米,较扁平,翠绿色,背部各节有4个刺突及两个红色斑点,其上生有刺毛。背线浅白色,两侧蓝绿色。蛹体长10~15毫米,椭圆形,黑褐色。茧暗褐色,椭圆形、似鸟蛋。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中结茧越冬。成虫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1代幼虫出现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7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3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卵单产在叶面上。初孵幼虫将叶片取食成透明斑疤,大幼虫则将叶片咬成缺刻状。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时,结合果园冬耕,挖除地下茧。
②利用其趋光性,在6~8月成虫盛发期,在夜间进行灯光诱杀。
③及时摘除尚未分散为害的幼小虫叶片(注意有毒,手不能触及虫)。
④在虫的幼龄期喷杀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有效。
(2)其他刺蛾
较常见的如青刺蛾、褐刺蛾等。防治方法可参考扁刺蛾的防治方法。
1.1.9蓑蛾类
蓑蛾又名避债蛾、袋蛾等。常见的有大蓑蛾、茶蓑蛾、蜡彩蓑蛾、白囊蓑蛾等,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1)大蓑蛾
大蓑蛾(ClaniavariegateSnellen),属鳞翅目、蓑蛾科。为害荔枝、龙眼、苹果、芒果、柑橘、柿、桃、梅、李、杏等多种果树的叶片及小枝皮层。
为害状低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上表皮,使叶片成焦斑。成长幼虫蚕食叶片呈大孔洞和缺刻,严重时把叶食光。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5毫米,无翅蛆形,体黄白色,多茸毛。雄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6~30毫米,体黑褐色,触角羽状,前翅有4~5个透明斑,后翅有褐色斑纹。卵椭圆形、淡黄色。幼虫幼虫在3龄后雌雄形态明显不同。雌虫肥大,体长25~40毫米,头部赤褐色,胸部黄褐色,中央有一个白色“人”字形花纹。蛹雄蛹体长18~23毫米,暗褐色。雌蛹体长28~32毫米,暗褐色。雌蛹体长28~32毫米,赤褐色。护囊长40~60毫米,枯褐色。囊外附有1~2片枯叶,有进附有排列不整齐的枝梗。
生活习性广州一年发生2代,长江中、下游各省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4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居在护囊内,雄成虫羽化后飞离囊袋,寻长雌成虫多在黄昏后交尾。5月下旬以后成虫盛发,雌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蛹壳中产卵,每雌虫产卵数百至3000粒不等。6月上、中旬,幼虫孵出后爬离护囊,吐丝吊垂,随丝飘散,或爬上枝叶,吐丝与咬啐的叶片缀结作囊。并匿居囊内,护囊随幼虫体成长而增大,幼虫取食、活动时,头、足伸出囊外爬行。第1代为害夏梢和早秋梢,第2代出现有9月,为害迟秋梢、冬梢。11月中旬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1、在冬季和早春摘除树上护囊。
2、保护天敌。
3、掌握幼虫孵化期或低龄阶段,用药喷杀为害中心。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以及苏云金杆菌600~1000倍液于早晚喷杀。
(2)蜡彩蓑蛾
蜡彩蓑蛾(ChalialarminatiHeylaeerts),属磷翅目、蓑蛾科。为害对象及为害状与大蓑蛾同,因其护囊幼长形似铁钉,故有称“铁钉虫”。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3~20毫米,黄白色。雄成虫体长6
~8毫米,翅展18~20毫米。前翅基部白色,前缘灰黑色,其余黑褐色,后翅白色。卵椭圆形,黄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0毫米,头、胸、腹节毛片和第8~10腹节背面均为灰黑色,其余黄白色。蛹雄蛹黑褐色。护囊形小,尖长铁钉状,灰黑色,末端尖有3~5条纵裂。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其他习性与大蓑蛾等相同。
防治方法参考大蓑蛾的防治方法。
相关信息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二)
2011-3-07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七)
2011-3-07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六)
2011-3-07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五)
2011-3-07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四)
2011-3-07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三)
2011-3-07
□
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一)
2011-3-07
□
樱桃番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二)
2011-7-04
□
无花果病虫害及其防治
2010-12-26
□
荔枝主要病虫害防治
2008-6-22
□
树菠萝病虫害及其防治
2012-9-01
□
六月份荔枝主要病虫害防治
2011-1-21
□
柿子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2011-1-20
□
澳洲坚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2011-1-20
□
甜柿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2010-12-28
□
荔枝酸腐病防治方法 火龙果病虫害
2014-1-14
□
荔枝藻斑病 荔枝病虫害
2012-9-01
□
荔枝叶枯病 荔枝病虫害
2012-9-01
□
荔枝炭疽病 荔枝病虫害
2012-9-01
□
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病虫害
2012-9-01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
最新苗木资讯信息
苗木种植后的养护
栽植后回填土应尽量多填
种植前应进行苗木根系修剪
苗木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反季节种植的苗木起挖前的准备工作
苗木属地对比
今日苗木求购信息
0条
河南求购胸径10公分乌桕
江苏求购胸径14公分银杏树
山东求购17公分速生白蜡
江苏求购地劲14公分美人梅
江苏求购12公分樱花
广东求购栾树15分 全冠10分腊肠
平台指南
入员注册
苗木求购信息
平台更新
通知公告
站点导航
二维码汇总
会员服务
苗木求购
管理登录
最新报价
认证展示
店铺布置
苗木价格
使用帮助
证照认证
登录答疑
注册流程
配图上传
微信访问指南
二维码设置
站务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发展历程
手机访问
注册条款
扫码访问
站点地图
天天苗木网
:中国绿化苗木信息服务网站欢迎您!
Copyright@2021-2022
天天苗木网
QQ
客户端
手机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