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三)

2011/3/7 19:47:49

(3)茶蓑蛾
茶蓑蛾(CryptotheleaminusculaButler),属鳞翅目、蓑蛾科。为害对象与为害状与大蓑蛾同。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5~20毫米,头小褐色,腹部较大,黄白色,第4~7节周围有黄色茸毛。雄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0毫米,深褐色。触角羽状,前翅外缘近翅尖处有2个透明斑。卵椭圆形,黄色。幼虫成长幼虫体长16~26毫米,头淡褐色,有黑褐色斑纹。胸腹部肉黄色,胸部背面有两条褐色纵纹,两侧各有1个褐色斑。蛹雄蛹黑褐色,有翅芽,可达第三腹节后缘。雌蛹纺锤形,深褐色。护囊雄护囊长约25毫米,雌护囊长约30毫米,外层有小枝梗纵行排列。
生活习性一年3代,多数以3、4龄幼虫,少数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各代幼虫孵化时间为4月旬,6月中下旬和9月间。幼虫为害高峰期4~5月、7~8月、9~10月。11月中旬后进入越冬。其他生活习性与大蓑蛾同。
防治方法参考大蓑蛾的防治方法。
(4)白囊蓑蛾
白囊蓑蛾(ChalioideskondonisMatsumura),鳞翅目、蓑蛾科。为害对象、为害状与大蓑蛾等相同。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9~14毫米,黄白色。雄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18~20毫米,体淡黄色,密生长毛。前后翅均透明。卵椭圆形,黄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30毫米,体红褐色,前、中、后胸硬皮板淡棕褐色,由背线处的白色纵线分成左右2块,各体节都有排列规则的深褐色点纹。腹部黄白色。蛹赤褐色,雄蛹有明显的翅工芽。护囊中型,长圆锥形,灰白色、囊外表不粘附碎叶或短小的枝梗。全系丝缀成,丝质较紧密。老熟幼虫护囊长约30毫米。
生活习性一年1代,以幼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取食为害,6~7月中旬化蛹,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羽化并产卵,7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以后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参考大蓑蛾的防治方法。
1.1.10亥麦蛾
亥麦蛾(HypitimalonganaeYongetChen),属鳞翅目,麦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嫩梢、花穗,福建报道有时也蛀食果实。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茎髓部并向下蛀食,形成隧道,并堆集黑色粉状排泄物,受害枝梢叶片卷曲皱缩不能展开,花穗梗受害形成丛枝状。受害轻的结果母枝成花率下降,易落花落果。蛀食果核,蛀孔明显,孔口周围褐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5.0毫米,头顶灰白,复眼黑色圆形,触角丝状,前翅较宽,灰褐色夹杂有白、棕及黑色鳞斑。前翅前缘有突出竖鳞5丛,翅基部2/5处有一黑色宽带,从前缘伸达后缘,近翅基的中部也有一丛竖鳞,后翅狭长,灰色,缘毛极长。卵扁椭圆形,表面有花生壳纹。幼虫体长7~9毫米,黄白色,头部红褐色,前胸盾宽大,黑色。腹足(含臀足)5对正常。蛹长5~6毫米,黄褐色,触角不伸出腹末,腹末端在肛门两侧有细长的刺钩20余根。
生活习性在福建福州地区一年发生5代,广西南宁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幼虫或蛹在受害的枝梢内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交尾产卵。卵散生,产于嫩芽夹缝或嫩叶背面叶脉间隙,或嫩梢、花梗表皮裂缝处。卵期7~11天。初孵幼虫由卵底直接蛀入取食,后转移到顶芽幼嫩处蛀入为害,蛀入嫩梢后向下蛀食,被害部形成隧道,在适当部位咬一圆形孔口,以便向外排出粪便,隧道内壁黑无能光滑,随着虫龄增加,隧道向下延伸,排粪洞口也越来越大,若新梢老熟,幼虫可转梢为害。幼虫期19~25天,一生可转梢为害1~2次。老熟幼虫在隧道中距洞口处化蛹,蛹期7~11天。在福州第1代幼虫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害春梢和花穗,第2代幼虫6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害夏梢,第3、4代幼虫7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害秋梢,第5代幼虫为害冬梢。
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除被害枝梢,集中烧毁。
②每次新梢抽出初期进行喷药防治,10~15天后再喷1次。用药参考蒂蛀虫。
1.1.11蚁舟蛾(StauropusalternusWalker),属鳞翅目、舟蛾科。分布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为害龙眼、荔枝、芒果、柑橘等果树。
为害状幼虫为害新梢叶片,使叶片成缺刻,或枝梢被咬断,由于食量大,常把叶肉与脉一起咬食,严重时整株枝叶被咬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40~45毫米。雌成虫触角线状,红褐色,雄成虫触角茎部2/3为羽毛状,其余为线形红褐色。前翅灰褐色,基部有2个棕黑色点。后翅褐色,前半部暗褐色,中央有2条灰白色短线。卵长椭圆形,灰白色。幼虫头部黑褐色,胸足黑色,身体和腹足暗红褐色至黑褐色,腹部第1~6节背面各具一对瘤突,前3对明显,臀板膨大,臀足特壮呈枝状尾角。栖息时以腹足固定,首尾部翘起,形似大蚂蚁也似舟,故称蚁舟蛾。蛹椭圆形,黄褐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6~7代,无越冬现象,幼虫4月开始为害嫩叶,为害盛期5~9月。卵多产于树冠下部枝叶上,成不规则念珠状排列。初孵化的幼虫群栖为害,3龄以后食量大增,大发生时可把整株嫩叶食光。老熟幼虫在枝条、柄杈处吐丝结椭圆形黄褐色茧化蛹。
防治方法
①少量发生时,结合修剪或疏花疏果捕杀。
②注意保护天敌。
③幼虫发生比较严重的果园,喷90%敌百虫结晶1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20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2000倍液。也可结合防治卷叶蛾进行防治。
1.1.12茶鹿蛾
茶鹿蛾(AmatagermaneFelden)又名鹿子蛾、鳞翅目、鹿蛾科。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自治区),为害茶叶、荔枝、杨桃等。
为害状幼虫为害新梢嫩叶,使叶片成刻缺。
形态特征成虫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部黑色,上有2个橙黄色毛块,胸部和腹部黄褐色,腹部每节有黑色环纹,前翅长三角形,黑色,有5个透明斑(其中外方下面1个斑被翅脉分为2个,因此粗看好像有6个透明斑)。卵椭圆形,白色。幼虫体长约10~20毫米,头红褐色,长有白色细毛。体黑色,密布黑色短毛,呈绒毛状,各体节背侧面着生黑色肉留5对,分成2行,前行1对,后行4对,每瘤着生毛20余根,上着生白色细毛。蛹黄褐色,长10毫米左右,胸背及腹部各节有黑斑,后期体转暗褐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在春季花期为害荔枝春梢嫩叶,成虫取食花蜜,第二代约在6月幼虫为害杨桃花蕾。成虫产卵于老叶叶背,卵块成不正形。幼虫7~9月间为害杂草。成虫有趋光性,常在白天停息于叶间交尾,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卵块成不正形,每块有卵数十粒。幼虫孵化后分散为害成叶和老叶。幼虫老熟时吐少量丝将稍缀连,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可参照尺蠖类。
1.1.13荔枝干皮巢蛾
荔枝干皮巢蛾(ComoritisalbicapillaMoriuti)又名荔枝巢蛾,属鳞翅目、巢蛾科。是近年发现和定名的荔枝害虫。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
为害状幼虫啮食树干或较粗大的枝条的皮层,致树皮粗糙,皮层龟裂,破坏树体营养物质的输送,削弱树体,严重的可造成枯枝落叶,是造成荔枝树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7毫米。体红褐色,头顶鳞毛白色,触角丝状,基部白色。前翅白色至银白色鳞粉,肩角处有5~7个分两行呈弧形排列的深蓝色斑点,中室末端还有两个较大的蓝色斑。后翅白色,有较长的缘毛。雄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2~25毫米,触角羽状,前翅特征与雌虫相似。卵红枣状,卵壳表面有网状花纹,卵孔突出明显。初产时黄白色,近孵化时淡蓝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20毫米,扁平、红褐色,体表光滑少毛,体壁蜡质层较厚。胸部最宽阔,胸足3对发达,末端爪尖锐。蛹被蛹,黄褐色。茧船形,由树皮碎屑、粪粒、吐丝交织缀合而成。
生活习性一年1代,以高龄幼虫在被害的寄主树皮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至5月中旬结茧化蛹。在25~30℃,相对湿度65%~80%下,蛹期8~15天。5月上旬始见成虫羽化。羽化后隔天即可交尾产卵,卵单产或几个一堆散产在树皮裂缝中或伤口处,卵粒上常有少量鳞片覆盖。每雌产卵40~60粒,卵期6~12天。幼虫孵出后不久咬食树皮并吐丝把树皮屑和粪便缀合成“帷幕”,藏匿其中取食并深入形成层,随着幼虫的长大,食量加大,“帷幕”越缀越大,同一帷幕内有幼虫1至数头。幼虫历时很长,可达320~340天。一年中以9~11月为暴食期,12月开始进入休眠蛰伏期,直到翌年4月中旬后陆续化蛹。
防治方法
①为害严重的果园,4~5月用石灰浆涂树干及大枝,防止成虫产卵。在幼虫发生初期用竹片刮去遮盖幼虫的“帷幕”杀死幼虫。
②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6~7月,先用竹扫或钢刷刷去“帷幕”,然后喷药杀死幼虫,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48%毒死蜱(乐斯本)1000倍液;或95%机油乳剂200倍液。
1.1.14螨类
(1)荔枝瘿螨
荔枝瘿螨(EriophyeslitchiKeifer)又名称毛蜘蛛,被害后症状又称毛毡病。属蜱螨目、瘿螨科。华南荔枝、龙眼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荔枝嫩梢、花穗、幼果而以嫩叶芽、幼叶为最重,其次为害龙眼的嫩梢嫩叶。
为害状成螨、若螨为害嫩芽、叶片、花穗和幼果,吸食汁液。叶片被害部位,最初出现无色透明稀疏细绒毛,后逐渐增多变为乳白色、黄褐色或棕褐色,形似“毛毡”状,被害叶片凹陷,叶面凸起,致叶面扭曲畸形。为害花穗,使花器膨大呈绒球状,不能开花结果。被害幼果使果皮龟裂峰变粗糙、变褐,畸形不能正常发育,容易脱落。
形态特征成螨体长约0.2毫米,狭长,蠕虫状,体前端宽,后端尖细,初呈淡黄色,后逐渐变为橙黄色,腹部密生环纹,头胸部有足2对,并具螯肢和须肢各1对,腹末端有刚毛1对。卵圆球形,淡黄,半透明,光滑。若螨体似成螨,略小,灰白色半透明,腹部环纹不明显,尾端尖细。
(2)红蜘蛛
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citriMcgregor)又名瘤皮红蜘蛛、柑橘全爪螨,属蜱螨目、叶螨科。分布于我国柑橘产区,为害柑橘类果树,近年已发现为害荔枝、龙眼,尤其是荔枝,有逐渐成灾的趋向。
为害状成螨、幼螨、若螨为害叶片,吸取汁液,被害叶片失去光泽,呈灰白色或赤褐色,叶片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下降,提早脱落,树势衰退。
形态特征成虫雌螨近椭圆形,体长0.4毫米,暗红色。体背有瘤状突起,上生白色刚毛。雄成螨近楔形,长0.33毫米,鲜红色,后端略尖。卵圆球形略扁平,红色有光泽。卵上有垂直小柄,柄端有10~12根向四周周辐射的细丝,可附着于叶片上。幼螨近圆球形,体长0.2毫米,色较淡,足3对。幼螨形状、色泽与成螨相似,但个体略小,足4对。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8代,世代重叠。在荔树上近年发现,世代未有记载。雌虫平均寿命约20天。每雌虫产卵31~62粒。卵期冬天长达60多天,夏天只有4~5天,并可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均为雄虫。在日平均温度19.83~29.86℃时,平均1代历时20.25~41天。在广东全年有发生,一般4月开始多发生,7~10月如遇秋旱,发生严重。
防止方法
①抓冬季清园,喷1~2次1~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害虫。
②发现有虫害可进行挑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③抓初发生期防治,控制成灾。当每片叶有2~3头红蜘蛛时,要全面喷药防治,可选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等。
1.1.15荔枝瘿蚊
荔枝瘿蚊(Dasineurasp.)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叶片、花果。
为害状以幼虫侵入荔枝嫩叶为害,初期出现水渍状点痕,随着幼虫生长,点痕逐渐向叶面叶背两面突起,形成瘤状虫瘿。严重时叶片上的虫瘿数量大,可致叶片扭曲,嫩叶干焦。后期被害处于枯、空孔。为害花果,可造成落花落果。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1.5~2.1毫米,纤弱,如蚊状,头小于胸,足细长,触角念珠状,各节上环生刚毛,前翅灰黑色,腹部暗红色,雄虫体长1~1.8毫米,触角哑铃状。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幼虫前期无色透明,老熟时橙红色,体长2~2.8毫米,纺锤形,头小腹末大,前胸腹面有黄褐色“丫”形骨片。蛹裸蛹,初期橙红色,后变为暗红色,将羽化时前翅、复眼、触角呈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