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四)

2011/3/7 19:47:50

1.1.16粉虱类
为害荔枝、龙眼的粉虱有黑刺粉虱等,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等省。近年在广东博罗发现属褶粉虱属的一种粉虱为害荔枝。均属同翅目、粉虱科。
(1)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又名橘刺粉虱,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橄榄、枇杷等果树。
为害状以幼虫群集在叶背为害,被害处黄化,分泌物诱发煤烟病发生,严重影响生长及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成虫体橙黄色,上覆有极薄的白粉。前翅灰紫色,有7个不规则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雄虫体较小,腹部末端有交尾用的攫握器。卵长椭圆形,略弯曲,一端有柄,固定在叶背上。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至灰黑色。幼虫初孵时扁圆形,黄白色后变灰色至黑色,有光泽,二龄后体缘有白色蜡质。蛹近椭圆形,黑色(布刚毛),蛹壳边缘呈锯齿状,背面隆起。
生活习性重庆、湖南、福建等地1年发生4代,广东5~6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世代重叠。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各虫态均可发现,成虫喜欢群聚幼嫩枝叶上活动,羽化后即交尾产卵,每头雌虫产卵数十至百多粒,卵产于叶背上,常数十粒密集在一起,排成圆弧形。幼虫孵化后在卵壳旁停留1~2分钟作短距离爬行,然后在卵壳附近固定下来取食,成虫有趋光性,寿命2~4天。在广东3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代4月上旬至5月上旬,第2代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3代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4代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9月上旬至11月下旬,第6代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以5~9月为盛发期。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性好。减少虫害发生。
②保护天敌,在成虫盛发后1~2周,采集被寄生蜂寄生呈肿胀状的粉虱蛹连叶摘下,转移到粉虱为害严重的园中,利用寄生蜂治虫。
③掌握在1~2龄若虫盛发期喷药防治效果明显。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500~800倍液,25%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等。
(2)荔枝褶粉虱
荔枝褶粉虱(Aleurotrachelussp.)是广东新发现为害荔枝的一种粉虱。
为害状以若虫为害叶片,叶面出现黄斑点,会诱发煤烟病,若虫死后还会引起霉菌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体橘红色工,薄敷白粉,体长约0.5毫米,前翅灰黑色,有9个不规则白斑,后翅较小,淡灰色。雄虫体较小。卵长圆形,白色至淡黄色。幼虫初孵若虫淡黄色,老龄若虫几近圆形,体0.8毫米,扁平,背部中央稍隆起,浅黄色至棕黄色。体缘齿双层,胸部背面两侧有褶折,管状孔小。蛹与3龄幼虫相似。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代数未详,为局部性害虫,主要发生在通透性差的山窝果园。以老熟若虫和蛹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羽化,为害荔枝春梢,并产卵于叶背。孵化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点。第1代成虫于5月出现,为害夏梢,世代重叠。最后一代为害秋梢,并发育成长,成越冬代。
防治方法参考黑刺粉虱防治方法。
1.1.17介壳虫类
为害荔枝的介壳虫有堆蜡粉蚧、垫囊绿绵蜡蚧、银毛吹绵蚧、角蜡蚧、砂皮球蚧、龟蜡蚧、芒果轮盾蚧等多种,均属同翅目、蚧总科。在华南荔枝、龙眼产区均有分布。
(1)堆腊粉蚧
堆蜡粉蚧(NipaecoccusvastatorMaskell)又名橘鳞粉蚧。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南等省(自治区)。为害柑橘、荔枝、龙眼、番荔枝等果树。
为害状以成虫、若虫取食嫩梢幼叶、叶片、花穗、果实的汁液,严重时引起畸形,影响正常生长,常引起落花落果。该虫分泌的蜜露常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以及果实的商品质量。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约2.5毫米,椭圆形、暗紫色。体背盖有较厚的白色蜡粉。每一体节的蜡粉分作4堆,由前至后排成4行。体周缘的蜡丝粗而短,体末一对蜡丝较长。雄成虫体长约1毫米,紫褐色,前翅一对半透明,腹末有白色蜡质长尾刺一结。卵椭圆形,淡黄色,藏于蜡质绵状卵囊中。若虫体形与雌成虫相似,紫色,初孵化时表面无蜡粉,固定取食后,分泌白色蜡粉覆盖在体背及周缘。雄蛹外形与雄成虫相似,但触角、足及翅未伸展。
生活习性在广州一年发生5~6代,以幼虫、成虫藏在树干或枝条裂缝、卷叶中越冬。翌年2月天气回暖后恢复活动、取食,雌虫形成卵囊并产卵繁殖。卵产在卵囊中,多行孤雌生殖,若虫孵出后多群集在嫩梢幼芽或果柄上为害。
第1代若虫盛发期4月上旬,第2代5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第4代9月上中旬,第5代10月上中旬,第6代11月中下旬。每年4~5月、10~11月虫口密度较大。
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特别要注意修剪,减少虫源,又使树冠通风透光可害。果园周围要控制刺合欢种植,避免野生寄主传播病源。
②幼龄果树,发生数量不多时可用人工清除。
③合理施药,保护天敌。
④掌握在若虫盛孵期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喷药防治。可选用40%杀扑磷(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本)1000倍液,52.25%农地乐(乐斯本+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等。
(2)垫囊绿绵蜡蚧
垫囊绿绵蜡蚧(ChloropulvinariapsidiiMaskell)为害荔枝、龙眼、番石榴等果树。
为害状若虫和雌成虫固定在叶片上、新梢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引起落叶,影响正常生长。为害果,分泌的蜜露常滴落荔枝果肩上,诱发煤烟病,影响果实外观。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椭圆形,淡黄绿色,腹末臀裂明显,背面隆起,腹面平,胸足不发达。体背被一层软而薄的蜡质覆盖。产卵前在虫体腹面及侧面分泌白色蜡质绵状卵囊。卵椭圆形,乳白色,近孵化时淡黄色。若虫椭圆形,略扁平,淡黄绿色。
生活习性在广东一年发生3~4代,以若虫及未形成卵囊的雌成虫在叶背、卷叶、秋梢和早冬梢上或枝干皮隙处越冬。雌成虫多固定取食为害。产卵前可移动后再固定。然后分泌白色蜡质绵状物把虫体垫起,经3~5天形成完整的卵囊。雌虫可产卵230~520多粒,卵经13~15天后孵化。孵化率高达80%,初孵化的若虫一天内固定在叶柄、叶片主脉、侧脉两侧、幼嫩新梢、果柄和果皮凹陷处为害,若虫期37~45天。4月下旬出现第1代雌成虫,7月下旬、10月下旬分别出现第2、3代。若虫盛发期第1代2月下旬,第2代8月中旬。第3代9月中旬,第4代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参考堆蜡粉蚧防治方法。
(3)银毛吹绵蚧
银毛吹绵蚧(IceryaseychellarumWestwood),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树势衰弱,降低产量和果实品质。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卵圆形,虫体背稍隆起,黄色至橘红色,体被黄色至白色块状蜡质物。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银白色蜡丝。体缘蜡质突起较大,淡黄色。
生活习性一年4代,以3龄若虫和雌成虫越冬。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4月以后盛发。四川第1代卵和若虫盛发期4月下旬至6月,第2代7月下旬至9月初,第3代9~11月,其中4~7月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参考堆蜡粉蚧的防治方法。
(4)角蜡蚧
角蜡蚧(CeroplastesceriferusAnderson),为害此龙眼、荔枝、芒果、柑橘等多种果树。
为害状成虫、若虫在新叶、枝条上吸食为害,受害果树生长不良,枝枯黄叶,并诱发煤烟病,严重时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7~9毫米,椭圆形,赤褐色,分泌白色厚蜡质层覆盖虫体,蜡层四周有8个突起,中间一个角状突起大而微弯。雄成虫体长椭圆形,虫体上的蜡层四周有蜡突,呈放射状。卵长椭圆形,红褐色。若虫长卵形,红褐色。初孵若虫体长0.5毫米,腹面平,背面隆起,头部稍宽。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4月开始产卵,每头雌成虫产1000粒以上。盛孵期5~6月。若虫在嫩梢、叶片固定取食,体背及周围不断分泌蜡质,直至背中蜡突明显向前倾斜伸出并略成为弯钩状时,若虫则蜕变为成虫。若虫期约80天左右。其中1龄22天,2龄20天,3龄37天。
防治方法
1、新区应实行检疫,防止苗木带入该虫。
2、剪除虫枝,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参考堆蜡粉蚧的方法。
(5)电蜡蚧
龟蜡蚧(CeroplatesfloridensisComstock),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李、苹果等果树。
为害状若虫、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生长。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宽卵圆形,背面隆起,覆盖一层特厚的白色蜡质分泌物,外观白色略带粉红色,蜡壳形似龟甲状,中部有7个块状突起,周围有8个突起。卵产在腹面下方。卵长椭圆形,褐红黄色,后变为红紫色。若虫扁椭圆形,红褐色,体背被白色蜡壳。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份是产卵盛期,6月若虫出现。雄虫交尾后即死亡,雌虫继续为害,并转到枝条上越冬。
防治方法参考角蜡蚧的防治。
(6)砂皮球蚧
砂皮球蚧(SaissetiaoleaeBern),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番荔枝等果树。
为害状以成虫、若虫在枝、吸及果实上为害,吸取寄生主汁液,其分泌物会诱发煤烟病,影响正常生长。
形态特征成虫雌友虫体长约3毫米,半球形,黑褐色,背面突起,明显可见突起较高的“H”形图案。幼蚧体色淡褐,背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点,周边有“裙状”皱褶。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代,以若虫越冬。翌年5~6月初发生第1代,8~9月发生第2代。每一雌虫产卵1500粒左右,卵期约14天。孵化后,幼蚧即脱离母体,固定在枝、叶或果上为害。
防治方法参考堆蜡粉蚧防治方法。
(7)褐软蚧
褐软蚧[Coccushesperidum(Linnaeus)],又名龙眼黄介壳虫、芒果褐软蚧。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枇杷、无花果等果树和多种植物。
为害状成虫、若虫群集在嫩枝及叶片下面中脉两侧为害,也为害果实、分泌物易诱发煤烟病。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3~4毫米。卵圆形,两侧不对称。多为淡褐色,中央有不完整的绿褐色或深褐色纵脊纹,体缘较中央纵脊纹薄而略扁,淡褐色,多横皱纹。眼红褐色。在气门凹陷处附有白蜡粉、从腹面看有一条很明显的白线。腹末凹陷成臀裂。若虫长椭圆形,扁平、淡黄绿色至黄绿色。背面中央也有纵脊纹,随着长大则愈明显,至成虫期纵脊纹却相反而不明显或不完整。体缘有短毛,在尾端的一对很长,几乎有体长的一半。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嫩枝、叶片上越冬,4~5月变成成虫,5~6月胎生若虫,每一雌虫可胎生若虫300多头。若虫固定取食后不大移动,蜕皮2次,于8月间变为成虫,又胎生若虫。在田间雄虫极少。由于其体背蜡质较薄,易受寄生蜂寄生。
防治方法参考堆蜡粉蚧的防治方法。
1.1.18蓟马
为害荔枝、龙眼的蓟马有茶黄蓟马、红带网纹蓟马、黄胸蓟马等,均属缨翅目、蓟马科。在荔枝、龙眼等果树产区有分布。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dorsalisHood),于广东、广西、浙江、湖北、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枇杷、草莓等果树。
为害状成虫、若虫在嫩叶背面锉及汁液,被害叶片叶缘卷曲不能伸展,有的呈波纹状,有的不成波纹而向后弯曲,叶脉淡黄绿色,叶肉出现灰黄色锉伤点或线状锉纹。最后叶变黄,僵硬,易脱落。为害顶芽可使顶芽萎缩。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0.9毫米,橙黄或黄色,单眼暗红色,触角8节,第一节白色或淡黄色。前翅橙黄色,近基部有一小淡黄色区。雄成虫较雌成虫稍小,体长0.7~0.8毫米。卵淡黄色,肾形。若虫形似成虫,体较短,无翅,乳白色至淡黄色。
1.1.19蚜虫
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属同翅目、蚜科。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禄建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枇杷、石榴等果树。
为害状成虫、若虫早期主要为害花穗、嫩梢、嫩叶。后期也常见为害近成熟的叶片。群体小时为害症状不明显,群体大时为害花穗,影响正常开花,甚至落蕾落花。为害枝梢叶片,致生长缓慢,叶片黄化,但不卷叶。除吸取汁液外,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病。
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黄绿色至深绿色,腹部近末端两侧的腹管短、圆筒形,基部较宽。尾片青色,乳头状。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部背板黑色,腹部两侧有3~4对黑斑。腹部近末端两侧的腹管黑褐色,圆筒形,基部较宽。尾片与无翅胎生雌蚜相同。卵长0.5~0.7毫米,椭圆形,深绿色至漆黑色,有光泽。无翅幼蚜黄白色至黄绿色或蓝绿色,复眼红色,无尾片。有翅若蚜黄绿色至蓝灰黄色,有短小黑褐色翅芽。虫体有蜡粉。
生活习性棉蚜每年发生20~30代,以卵在木槿、花椒和石榴等树的枝条越冬。翌年3月越冬卵孵化开始繁殖,以春季为害荔枝、龙眼嫩梢及花穗,尤其是春季干旱对其发生有利。在早春和晚秋,20天左右可完成一世代,夏季4~5天完成一世代。
防治方法
①冬春修剪时,剪去在秋梢及冬梢上越冬的虫群,各次抽梢时,抹去先抽出的零星梢,切断其食物链,减少当年发生量。
②利用天敌防治。当蚜虫只在点片发生时选用挑治方法,减少全面喷药,保护天敌。
③新梢有蚜率20%以上,梢被害25%以上时,对中心虫株喷药。可选用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氯氰菊酯(灭百可)乳油2000倍液喷杀。
1.1.20金龟子类
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分布于荔枝、龙眼产区。为害荔枝、龙眼等多种果树、林木和植物,其中为害荔枝、龙眼的有:红脚丽金龟、铜绿金龟、斑喙金龟、中华彩丽金龟、花潜金龟、小青花金龟、白星花金龟、大棕金龟、褐金龟、绿脊异丽金龟、独角犀等。
(1)红脚丽金龟、铜绿金龟、斑喙金龟、中华彩丽金龟等金龟
为害状成虫为害荔枝、龙眼新梢嫩叶、花、果、幼虫(蛴螬)为害根。红脚丽金龟、铜绿金龟、斑喙金龟、褐金龟、大棕金龟等为害嫩叶,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仅剩梢梗。中华彩丽金龟主要为害花穗。花潜金龟为害花,造成落花。小青花金龟、白星花金龟为害果,使果脱落。
形态特征金龟子为甲虫,个体大小不一,体色多样。成虫触角鳃片状,翅鞘常短于腹。卵乳白色,近球形。幼虫(蛴螬)乳白色,常呈“C”形弯曲,足3对,比较发达。蛹为裸蛹,初期乳白色,渐变黄色,羽化前黄褐色。
①红脚丽金龟(AnomalarubripesLin)成虫体长18~26毫米,体背纯草绿色,有光泽,头比铜绿金龟子长,前胸背板后缘弯月形。腹面及足带紫红色。
②铜绿金色(AnomalacorpulentaMotschulsky)成虫体长18~26毫米,体背铜绿色,有光泽,鞘翅上各有纵脊纹3条,前胸背板后缘比较平。腹面及足黄褐色。
③斑喙丽金龟(AdoretustenuimaculatusWaterhouse)又名葡萄丽金龟,成虫体长12毫米,体背灰褐至灰黑色,被灰褐绒毛,足与背色基本相同。
④中华彩丽金龟(MimelachinensisKirby)成虫体长15~17毫米。体背金绿色,鞘翅缘金黄色,光泽亮丽,足的颜色与背色相似。
⑤花潜金龟(OxycetoniajucundaGoryetpereh)又称大斑青花龟、红斑花金龟等。成虫体长13毫米,背黑色,前胸背板有“山”形黄斑,鞘翅各有一个黄色大斑和5~7下白色小斑。
⑥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jucundaFaldermann)成虫体长10~16毫米,体及足深青绿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有白色圆斑,鞘翅各有4对小白斑。
⑦白星花金龟子(LiocolabreuitarsisLewis)成虫体长约20毫米,灰褐色至灰黑色,前胸背板前缘有许多白色小斑点,鞘翅也公布许多白色小斑点,同时各有2个“X”形白斑。
⑧齿爪金龟(Holotrichiasp.)鳃金龟科,齿爪金龟属。成虫体长约16毫米,体及足为灰黑色,头短平,鞘翅上分布许多小黑点。
⑨大棕金龟(HolotrichiasauteriMoser)又名华南大黑鳃金龟,成虫体长18~24毫米,体棕黑色。
⑩褐金龟子(Holotrichiasp.)体褐色,足褐色。
11绿脊异丽金龟[Anomalaulux(Wiedemann)]。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幼虫(蛴螬)生活在土壤中,低龄幼虫取食腐殖质,高龄幼虫取食腐殖质或根及近地表的茎。幼虫活动随土中温度变化而变化,日晒炎热土温高向下移动,早晨向上移动。冬季高龄幼虫下移深土层越冬,春季回暖,土温升高,幼虫上移化蛹,雨后土壤有一定含水量有利于成虫羽化出土。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部分各类有赵光性。受惊时装死坠地不动,过一会翻身飞走。4~7月,特别是清明前后是成虫盛发期。山区杂草多,新垦果园周围杂草多,金龟子多。幼龄树受害严重。常是几种金龟子同时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
①成虫盛发期,在闷热无风的傍晚,摇动树枝,使其坠地而捕杀之。
②严重发生果园,每667米2用1千克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树冠地面,翻入土中,杀死幼虫。
③成虫发生期用40瓦黑光灯诱杀成虫。
④嫩梢期或蕾期遇成虫盛发期,于傍晚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24%灭多威(万灵)水剂1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500~6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灭百可)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树冠进行毒杀(花期禁止使用)。
(2)独角犀
独角犀(XylotrupesgideonLinnaeus)又称独角仙,俗名“果狸”。为害荔枝、龙眼等果树。
为害状成虫常群集咬食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成熟果实,还为害嫩梢、嫩叶。幼虫蛀食树干形成孔道。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45毫米,卵圆形。黑褐色,有光泽。雌雄异形,雄虫头顶有一粗长的角状突起,翘起向后弯,顶端分叉。前胸背板有一末端分叉伸向前方的角突。雌虫体较小,头顶及胸部无角状突起。卵圆形,初孵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60毫米,黄白色,圆筒形,头颅黑褐色,体常弯曲,前端多横纹,并密生细毛,后数节光滑无皱,前胸气孔上方有一菱形深褐色斑点,气门9对,马蹄形,黑褐色。蛹体长33~35毫米,黄白色,将羽化时红色。口器前方横排4个齿状突起,腹部4~6节马蹄形气孔黑褐色。雄蛹角状突起明显。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越冬。翌年气温达25~28℃,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0~12天。5月上旬开始羽化,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历期较长,为害荔枝、龙眼果实。初羽化成虫在土中栖息,晚上7~78时爬出土面活动。羽化后17~22天交尾,10多天后产卵。卵产于有机质多的堆肥或较松软的土中,每只雌成虫产卵21粒,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卵期8~15天。幼虫在土中生活,春末夏初在地下30厘米左右,冬季在30厘米以下,老熟幼虫在土壤中作土室化蛹。果园边的果实受害严重。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在果园边堆沤肥时应加适量石灰,并在每年4月底前用完,使用时发现有幼虫和蛹,应收集杀死。
2、在独角犀发生较严重的园,成虫盛发期用灯光诱杀。也可拉网捕杀,或人工捕杀。
3、严重为害的果园,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杀。如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喷杀。可参考金龟子害虫的防治方法。
1.1.21象甲类
(1)小绿象甲
小绿象甲(PlatymycteropsismandarinusFaimaire),又名柑橘斜脊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南方常见的杂食性害虫,为害荔枝、龙眼、柑橘、桃等果树。
为害状成虫咬食新梢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甚至咬断新梢、果柄,造成落花落果。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9毫米,粉绿色,触角细长,鞘翅上有10条刻点组成的纵纹。前足比中后足粗长。
生活心性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1代成虫4月底出土,5~6月为盛发期。第2代7月下旬出现,8~9月为盛发期。成虫有假死性,受惊动时立即坠地不动。一般果园外围杂草多,幼龄树的果园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①冬季深翻松土、杀死越冬幼虫。
②振动树枝,捕杀掉落在地面的成虫。
③幼龄树干扎松毛等防治成虫爬上枝叶为害。
④树梢大且虫口密度较多的果园,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2000倍液喷杀。
(2)切叶象甲
芒果切叶象甲(DeporausmarginatusPascoe)别名切叶象甲、切叶虎。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自治区)。为害芒果、龙眼、荔枝等果树。
为害状成虫咬食新梢嫩叶的叶肉,仅留叶的表皮,呈网状干枯,影响正常生长。在广东为害较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毫米,头和前胸橘黄色,触角棍棒状,基半部为黑褐色,端半部为橘黄色,其上密生细毛,鞘翅黄褐色,周缘黑色,鞘翅上有10纵行刻点。卵长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幼虫体长5~6.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老熟时黄白色或深灰色,头部褐色。无足,腹部各节两侧有一对肉刺。蛹淡黄色,老熟时黄褐色,头部有乳状突起,腹部向内弯曲,末节有肉刺一对。
生活习性广西每年发生7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羽化为成虫,5月起各世代重叠。成虫产卵在芒果嫩叶正面主脉组织里,产卵后将叶片横向切断,卵随叶掉落地面,卵经2天孵化为幼虫,幼虫仅取食5天即入土化蛹,12天后羽化为成虫。每雌虫一生可产卵253~337粒。也发现将龙眼、荔枝叶片切咬并卷成“蛋卷状”,两端以原龙眼、荔枝叶堵塞,卵藏于内,每卷内有卵1~2粒。成虫有趋嫩绿、群集为害和假死习性。龙眼与芒果混种果园,秋梢期为害重。
防治方法
①新开园种植龙眼、荔枝不要与芒果混种,如混种的可结合中耕除草,消灭部分幼虫和蛹,发现果园地面掉下很多切叶,要及时清除。
②在成虫羽化期,发现为害,要及时喷药,可选用防治小绿象甲的农药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