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六)

2011/3/7 19:47:51

防治方法
①为工捕杀
②在果园内,每株树头附近堆杂草一堆,引诱成螺、幼螺,每日清晨捕杀之。
③种养结合,果园内养殖鸭群或鸡群,可啄食蜗牛,减轻为害。
④每株树头附近撒施石灰、茶麸粉、草木灰和磷肥等,有忌避作用。
1.1.29白蚁类~~~
白蚁在我国华南、华中、西南等地发生较多,是果树、甘蔗、林木的重要地下害虫。为害荔枝、龙眼的白蚁一要有土白蚁和家白蚁。
为害状白蚁啃食荔枝、龙眼老树以及幼树和苗木的根、茎部,或在树干、树枝上修筑泥被,在其中咬食树皮,也可从伤口处侵入木质部为害,导致树势衰退,幼树严重受害会枯死。
形态特征
①家白蚁(Cop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属等翅目、鼻白蚁科。有翅成蚁体黄褐色,头褐色,翅透明,淡黄色。兵蚁头椭圆形,黄色,上颚发达,如镰刀状,黑褐色。腹部淡黄色。工蚁头圆形,淡黄色,腹部乳白色。蚁后无翅,头、胸、腹部红褐色,腹部发达筒状。
②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a(Shiraki)]属等翅目、白蚁科。有翅成蚁体和翅黑褐色,腹面棕黄色,足淡黄色。兵蚁头卵形,橙黄色,上颚镰刀状,左右各具一个齿,胸部淡黄色。工蚁头近圆形,黄色,胸腹部灰白色。蚁后无翅,头、胸部棕褐色。腹部膨大,淡黄色。
生活习性家白蚁属土木两栖白蚁,常在阴暗潮湿、树龄较大、树干较粗、生长衰弱的植株内,或在较潮湿的高坡、沟边筑巢。巢巨型,一巢的蚁群体有500多万只,在泥路保护下,取食活动。每年5~6月为有翅繁殖蚁向外飞翔繁殖期。有翅成蚁有趋光性,下大雨天常有翅成蚁飞向有光的房屋里面。
黑翅土白蚁多在地下筑巢,每巢有蚁100万~200万只。冬季在一巢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为害,工蚁在土中咬食果树根或出土沿树干筑泥路,在内咬食树皮。4~6月,当天气闷热或雷雨前后的傍晚,有翅成蚁飞出后短期群飞天空,然后落地配对,脱翅钻入土中筑新巢,成为新蚁群的蚁后和蚁王。新建的一巢在地下60~90厘米深处,周围有菌圃,是蚁的食料。一巢与菌圃之间都有蚁路相通。有翅成蚁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①新植果园,在植穴放入适量石灰,草木灰、火烧土可减少为害。
②4~6月用灯光诱杀。
③利用白蚁互相舐吮以及工蚁喂饲蚁王蚁后的习性,找到白蚁路,揭开一个洞,用蚁灵或砷剂灭蚁粉或用亚砷酸8.5份、水杨酸1份、红铁氧0.5份,混配成药粉。喷在白蚁身上或土坑中的诱饵上让其食后互相舐食或喂饵蚁王、蚁后致使整群死亡。
1.1.30蝙蝠
蝙蝠[Rousettusleschenaultia(Desmarest)],俗称飞鼠、果蝠,属翼手目、狐蝠科。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香蕉、枇杷、木瓜等多种果树。
为害状成蝠和幼蝠咬食近成熟至成熟的果实,使果实不能形成产品,造成减产减收。
形态特征成蝠体长140~145毫米,翼展450毫米左右,体重约100~110克。雄蝠翼展340~380毫米,体重约80~90克。头部和体背的毛为棕褐色,体侧与腹面的毛为灰褐色。翼膜淡褐色。吻长,形似犬吻。犬齿发达。幼蝠初产幼蝠体重约5克,全身无毛,鲜红色。
生活习性果蝠是寿命较长的哺乳动物。冬天气温低,常在山洞或岩窟中冬眠,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交尾,7~8月产仔。果蝠白天在隐蔽处栖息,傍晚至次晨4~5时飞出觅食。其中最一要觅食时间是晚上8~10时和次晨3~4时。它喜食荔枝、龙眼成熟的果实。一头雌蝠1小时可食下自身重量2~3倍的果实。地处山区的果园、成熟期不一致,在雨后或闷热无月无风天气,果蝠为害严重。
防治办法
①果蝠发生严重的果园,冬天可在周围山洞,我工捕捉越冬果蝠。
②果实近成熟期,在果蝠入园方向,拉挂尼龙丝网捕捉。
③果穗套袋。近成熟的荔枝、龙眼果穗可用塑胶网纱缝制成束口袋套穗。
1.1.31胡蜂
胡蜂(AmmophilaXanthopteraCameron),属膜翅目、胡蜂科。常见为荔枝、龙眼的胡蜂有黑蜂(Vespasp.)和黄蜂(Vespasp.)等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自治区)。为害荔枝、龙眼、枇杷、梨、桃等果树。
为害状成虫咬破成熟的果皮,取食果肉,被害果实的伤口易感染细菌和真菌,引致伤口腐烂,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黑蜂成虫头部橘黄色,体黑褐色,腹、背有数条黄色横纹,触角黄褐色。翅黄褐色,基部黑褐色,属膜质翅。黄蜂成虫体黄褐色,有黄色短毛,触角黄褐色。膜质翅,黄褐色。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2代,以蛹在蜂巢或树冠浓密处或瓦隙或杂物缝中越冬。5月中旬可见成虫,6~8月咬食成熟的荔枝、龙眼果实,为害时先咬破果皮,继而咬成一圆形孔洞,啮食果肉,留存果核。过熟果或裂果多果园发生更严重。
防治方法
①适时采收。
②做好防裂措施,减少裂果,断绝胡蜂食物诱源。
③果穗套袋可防蜂害。
④在荔枝、龙眼开始转色后结合防治蒂蛀虫防治胡蜂。可选用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10%氯氰菊酯(灭百可)乳油2000倍液喷杀。收获前7~10天不能喷药。
1.1.32柑橘小实蝇
柑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又称东方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为国内检疫对象。2002年10月我国与乌拉圭签订贸易协定,要从中国进口荔枝、龙眼规定果实中不能有橘小实蝇。
为害状成虫产卵于果皮下,幼虫孵化后即钻入果肉锉吸取食,引起腐烂,造成大量落果。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黄色与黑色相间。前胸肩胛鲜黄色,中胸背板大,中胸背黑褐色,两侧有黄色纵带。后胸背黄色。翅透明,翅脉黄褐色。前缘中部至翅端有灰褐色带状斑,雄成虫腹部由4节组成;雌虫5节,1~3节各有一黑色横纹;第三节以下有一黑色纵纹直达腹端,并与黑色横纹构成T形斑。颜色与雌成虫相似。卵长约1毫米,棱形、乳白色,一端细而尖。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10毫米,圆锥形,前端细小,后端圆大,黄白色,由大小不等11节组成,口钩黑色。蛹长5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身体两端具前、后气门的痕迹。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3~5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世代重叠,田间各虫态常同时存在。可终年活动,一年中以3月、9月为两个成虫高峰期,尤以9月,虫口密度大,为害重。天气晴好、温度较高时,从早上到中午都有成虫羽化出土,以8时前后出土最多。羽化后,成虫在叶阴凉处或树密枝丛中活动。羽化后经一段时间,性成熟后才交尾,一生交配多次,交尾后产卵,并多在果实蒂部附近产卵,产卵时以产卵器刺破果皮,产卵于果肉部分,每孔产卵5~11粒,每虫产卵200~400粒。卵期夏季1天左右,春秋季2天,冬季3~6天。幼虫期夏季7~9天,春秋季10~12天,冬季13~20天。幼虫蜕皮2次,幼虫在果实为害果肉,外表看完好,但果肉已变质。老熟幼虫以弹跳方式或随落果掉在地上,然后入土化蛹。蛹期夏季8~9天,春秋季10~14天,冬季15~20天。
防治方法
①实行检疫,禁止被害果实及带土苗木外运,以防传播蔓延。
②果园及周边减少中间寄生。
③是果实开始转色后,成虫开始在果实产卵前,用带有性引诱剂甲基丁香酚的诱捕器,诱杀成虫。或以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加3%红糖点喷树冠,5~10天1次,连喷2~3次以上(果熟前7天禁喷),诱杀成虫。
④成虫发生季节,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灭百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喷杀成虫。
⑤扫集虫果,深埋或烧毁。冬春进行翻土,杀灭虫蛹,减少早害发生。
⑥推广果实套袋,减少为害。
1.2荔枝病害及其防治
1.2.1主要传染性病害
(1)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霜疫霉病又名霜霉病、疫病。是华南荔枝产区最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近成熟及成熟的果实,贮运过程病害仍继续扩大发展,会造成严重损失。也为害花穗、幼果、果柄、结果小枝、叶片等。
症状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先出现不规则褐斑,逐步扩大到全查,使全果呈褐色,病部遇潮湿,会长出白色霉状物,果肉糜烂发酸并有褐色的法液渗出,病果易脱落。花穗受害,受害后变褐腐烂,潮湿时有白色霉状物。果柄和结果小枝受害,病部变褐色,病部与健部的界限不清楚。
叶片受害,嫩叶发病,叶片上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或褐色的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较老熟叶发病常在中肪处断断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完全老熟的叶片不受害。
病原病原是一种真菌,称为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litchiChenexKoetal.),孢囊梗近似树枝状,不对称分枝,小枝末端稍尖,其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柠檬形,顶端乳头状突出,无色至淡黄色,成熟后释放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淡黄色,壁光滑,内有一个卵质体。
发病规律本病在11~30℃均可发生,最适温度22~25℃,在25℃下,从病菌的侵入到症状表现不到24小时。超过28℃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病害在侵染过程各个时期都要求高湿度,否则有适宜的温度也不会造成为害。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部组织中越冬。也有卵孢子落入土壤越冬。4~6月当温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由风雨将孢子传播到叶片、花穗、幼果、果柄和结果的小枝上。并萌发形成游幼孢子,或直接萌发为芽管,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初次侵入后2~3天即可发病,病部再生孢子囊,继续为害。
5~6月在果实近成熟到成熟期,遇4~5天雨,且是南风天气,病害发生严重。
一般情况下,土壤比较肥沃,施氮肥过多,或园地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严重;同一株树,树冠下部荫蔽处,发病早而重;近成熟的果比不成熟的果发病较重。早、中熟品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向阳之地建园;现有的果园要修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降低荔枝园的湿度;采收后抓紧把病虫枝、弱枝以及过密的枝剪去,做到树冠通风透光良好,并喷1次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灭病威500倍液,减少病源;9月前清除地面上的落果、烂果、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卵孢子形成落入土中越冬;冬季果园要松土、培土、施肥,使树势长势壮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3~4月上旬在卵孢子萌发时期用1%硫酸铜溶液加0.1%洗衣粉溶液,也可用30%氧氯化铜300倍液喷洒荔枝园地面,并加撒石灰。
②抓准时机,喷药保护。上年发病严重的果园,根据测报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实近成熟期各喷药1~2次,特别是近熟期和成熟期,遇多雨要抢晴天喷药保护。
有效药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乙磷铝400~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2)荔枝炭疽病
本病是华南荔枝、龙眼产区采前和贮运期间果实的重要病害,也为害幼叶、花穗、幼果以及幼苗。
病状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褐色小病斑,迅速向叶基扩展,呈烫伤状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斑面可呈明显或不明显的云纹,病健部界线分明,后期叶面呈灰色,叶背褐色。嫩梢受害,顶部呈萎蔫状,后枯心,病部呈黑褐色,严重时嫩叶枯焦,整条嫩叶枯死。花枝受害,花穗变褐枯死。近成熟的果实及采后的果实受害,在果面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变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褐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后期果实变质腐烂发酸,湿度大时在病部上产生朱红色针头大液点。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称炭疽菌(Colle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分生孢子盘生于病部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圆柱形,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病害在13~30℃均可发生,最适温度22~29℃,并要求高湿,因此,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病特别严重。病菌靠风雨传播,树势衰弱、细果期、嫩枝叶、果实过熟、伤口我有利病菌入侵,发病严重。荔枝品种中,桂味、糯糍、淮枝等品种易感病,而三月红、黑叶、水东等品种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要注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还可喷施0.5%~1%尿素加75%百菌清600~800倍混合喷施,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雨季果园及苗圃要搞好排除积水工作;冬季清园,修剪病枯枝、扫集落叶、落果,并烧毁或深埋;清园后喷1次0.5~0.8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喷1次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
②适时喷药保护。春、夏、秋梢抽出后叶片初展时,花蕾期,幼果(5~10毫米)期,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大雨后加喷1次。4~5月结合防虫进行混合喷药,可收到防病治虫的效果。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500~1000倍液,灭病威4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加25%瑞毒霉锰锌(1:1)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效果甚佳。
(3)荔枝、酸腐病
本病在全国荔枝产区均有发生,是荔枝、龙眼常见病之一。果实受害腐烂变质。
症状为害成熟果实,多从有伤口处开始发病,如受蒂蛀虫、椿象为害,从果蒂开始发病,初期病部呈褐色,后期渐变为近圆形或不定形的暗褐色病斑,且病部逐渐扩大至全果,使全果变褐腐烂,果肉腐烂酸臭。潮湿时病部上着生白色霉状物,此病的白霉紧贴于果皮,细粉状,而霜疫病形成的白霉较细疏,似白霜。
病原病原是一类真菌,如白地霉荔枝酸腐病菌(GeotrichumcandidumLK.exPers.)等。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无明显区别。分生孢子梗极短、无色。分生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孢子间有短颈相连。孢子无色透明。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病部越冬,病菌在高温多湿情况下,分生孢子靠风雨和昆虫传播,病菌我侵到果肉吸取养分,并分泌酶分解熟果的薄壁组织,致使果肉腐烂,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在果实近熟期注意防治荔枝椿象、蒂蛀虫,采果前喷70%托布津加75%百菌清(1:1)1000~1500倍液;采收及贮运要尽量减少果实损伤;冬季清园时清除地下落果,减少病源。
②浸药护果。采果后荔枝果实用500~700倍双胍盐或用1000~1500倍75%的抑霉唑加0.02%2,4—D浸1~2分钟,对防治本病有较好的效果。
③贮藏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砸伤和压伤。
(4)鬼帚病
别名:从枝病、秃枝病、扫帚病、胡芽病、麻风病、鬼穗病、虎穗病。
本病主要为害龙眼春梢与花穗,荔枝也有发生,在福建为害较严重,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为害较轻。
症状嫩梢受害,幼叶变狭小,淡绿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严重的全叶呈线状扭曲。成叶受害羽状复叶的小叶柄常扁化变宽,叶片凹凸不平,卷曲皱缩,叶尖叶缘向叶背卷曲,叶脉淡黄绿色,呈明脉现象,脉间呈不规则黄绿色斑驳。发病严重的畸形叶容易脱落,成为秃枝,这些秃枝节间短,所生的侧枝节间也短,成为一丛无叶的枝群,像扫帚一样,果农称为“扫帚病”、“鬼帚病”等。
花穗受害,节间也缩短,致使整个花穗丛生成簇状,花蕾多且畸膨大,多数不开花结果,病穗干枯后常悬挂在枝梢上。
病原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研究病原是一种线状病毒,称为龙眼丛枝病毒(Longanwitchesbroomvirus),病毒大小为12纳米×1000纳米。只存在于寄生筛管内,此病人工接种还可侵染荔枝。有报道螨类和亥麦蛾为害也会引起相类似的症状。
发病规律本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播。用二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约经7~8个月就可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接穗的调运。自然传播的媒介是荔枝椿象和龙眼角颊木虱、橄榄星室木虱等。管理粗放的果园,荔枝椿象、木虱为害严重的果园,树势衰弱的果园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实行检疫。禁止从病区采购苗木、接穗和带病种,以防此病传入新区,新区如发现病株及早挖除烧毁。
②培育无病苗木。从无病母树上采种子做砧木,从无病、品质优良的母株采接穗进行嫁接育苗,不能在病树上采接穗和圈枝育苗。
③加强栽培管理。施足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④加强虫害防治。嫩梢期及时喷药防治荔枝椿象和木虱,减少传病媒介。
(5)荔枝、溃疡病
又名:干癌病、粗皮病。
本病福建、广东等省山坡地老荔枝园发病严重,据福建漳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当地以乌叶品种受害最重,不单为害主干及大枝,连直径1厘米的小枝也受害。笔者在广东揭阳市惠来葵潭农场荔枝园以及湛江市、惠州市博罗一些老荔枝园调查有类似情况。有的老荔枝树仅一年生枝条完好不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