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油松 >> 详情显示

油松烂皮病

2011/3/23 17:30:04

【分布及危害】此病为害油松(Pinus)及赤松,分布于山东省局部山区。1969~1976年泰山顶10~22年生油松(P.tabulaeformis)林因此病为害而枯死约1500a,破坏了泰山顶景观及水土保持作用。
【症状】此病为害松树枝、干皮层,一般先从树冠下一、二层个别枝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主干,病斑环绕树干一圈,引起松树变黄枯死。发病初期,病斑极不明显,但皮层已腐烂发粘,呈黄绿色,用手紧握枝干向一方拧动,皮层即从枝上撕离下来。病斑至中、后期,皮层内颜色逐渐变为褐色至暗褐色,其内菌丝体逐渐集结产生扁圆形外子座,后突破木栓层,初呈不明显的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开口处。当空气湿度大时,黑色小点分泌褐色丝状体,为病菌的分生孢子角。后期分生孢子器顶部突起,顶部平截,圆盘状,灰至灰黑色,中央有一黑色小孔口。有时病枝上夹杂出现较大的黑色小突起,置放大镜下,可看到多个丛生漆黑乳头状突起,即病菌子囊壳孔口处。
【病原】病原菌为孔策黑腐皮壳菌(ValsakunzeiNits),无性阶段为孔策肾孢菌(CytosporakunzeiSacc)。
病菌的外子座扁圆锥形,着生于木栓层下,直径1250~2250μm,高715~1250μm,基部有一条菌丝体与寄主细胞组成的黑色带,宽40~64μm,外子座内有一分生孢子器,内有多个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腔室,具一共同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梗无色,细长,1~2次轮生分枝,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形,长4~6μm×1μm。
内子座圆锥形,直径1188~1438μm,高875~1250μm,基部也有一条菌丝体与寄主细胞组成的黑色带,宽25~100μm,内含7~15个子囊壳,子囊壳基部近球形,直径225~405μm,颈长432~850μm,壳内密生子囊,子囊棒形,顶端圆,大小20.4~28.9μm×3.4~5.1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成双列或不规则。子囊孢子无色单胞、腊肠形,两端钝圆,长5.0~9.0μm×1.5~2.0μm。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死枝干皮层内越冬。空气湿度大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角。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布。侵染中以分生孢子占优势。4月中、下旬病斑扩展、病情加重、到生长旺季病斑停止扩展。病菌从伤口侵入。病害潜育期20~30天。该菌为一种弱寄生菌,主要为害油松弱枝、干。在相同立地条件下,赤松比油松抗病。
【防治措施】应及时修枝问伐,改善林分环境,通风透光,增加单株营养面积,促进松树健壮、增强抗病性。清除病菌侵染来源,伐除病、枯枝条及死树等、就地焚烧,控制传染蔓延。并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大力营造针、阔叶混交林。高山、远山交通不便之处,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对局部林分如病区边缘或风景区,可在发病初期喷洒70%托布津500~7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或40%福美胂800倍液。

相关信息
  • 油松烂皮病 2011-3-23
  • 油松的烂皮病 2009-4-02
  • 油松 - 产地 2011-7-20
  • 油松 - 生态环境 2011-7-20
  • 油松 - 简介 2011-7-20
  • 油松整形 2009-4-02
  • 油松毛虫 2009-4-02
  • 油松落针病 2009-4-02
  • 油松立枯病 2009-4-02
  • 油松锈病 2009-4-02
  • 油松小卷蛾 2009-4-02
  • 油松花粉 2008-4-13
  • 油松防寒 2007-12-08
  • 油松简介 2007-9-25
  • 油松图片 2007-9-25
  • 油松的种植方法-油松栽培技术-油松怎么养 2012-4-01
  • 油松的养殖方法-油松种植技术-油松栽培技术 2012-4-01
  • 黑皮油松 - 园林用途 2011-7-20
  • 黑皮油松 - 形态特征 2011-7-20
  • 黑皮油松 - 生态习性 2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