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枯梢病

2011/4/22 10:40:28

枯梢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区均有发生,被害林木造成枯梢,重者树冠变形甚至整株枯死,病原菌可以危害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 症状 初病时新梢基部褪绿,逐渐发展为烟色,凋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弯曲部分逐渐落叶,仅顶部残留枯死的叶簇。发病较晚时,因新梢已木质化,病梢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但针叶全部脱落。病梢常溢出松脂,块状,固着不落。幼苗被害后无顶芽。幼树若连年发病,多数枯梢成丛,树形成扫帚状。病树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量逐年下降。新梢病后10多天,在顶梢残留叶上或弯曲的茎轴部,可见近圆形散生的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在枝上亦有黑色小点,是病原菌的性孢子器。8 月末至翌年6月,可在病梢上见到梭形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囊壳。 病原 Botryosphaeria laricina (Sawada) Shang称落叶松球座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腔为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几个一起丛生于表皮下,大小为170-500μm×130-300μm,孔口稍突出,腔中有多个子囊和假侧丝。子囊无色,棒状,大小为120-140μm×25-45μm,顶部圆,基部有柄。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至纺锤形,大小为24-36μm×6-9μm。有性阶段为为大茎点属(Macraphoma)型。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生于枝条表皮下和叶上,略见孔口,大小为120-245μm×170-210μm,分生孢子梗通直,长3-7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至纺锤形,大小为24-30μm×6-9μm。 在分生孢子器成熟时还同时产生性孢子器。性孢子短杆状,3-6μm×1-2μm,无色,直到次年1-2月都可以看到,但不具侵染能力。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未成熟的子囊腔在罹病的新梢及顶部残留枯叶的表皮下越冬。6月中、下旬子囊孢子开始成熟,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大量飞散和传播时间,在此期间,如逢降雨,孢子分散量迅速增加。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借雨水淋到树上,干燥后随风传播,也可以借雨水的反溅向四周扩散。 6月下旬,子囊孢子传播到新梢上,萌发后由伤口侵入,经过15天左右的潜育期后出现病状,将近7月中旬左右,在病枝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成熟后再侵染附近新梢,造成再侵染。以后分生孢子陆续成熟,进行多次再侵染。经性细胞配合后,在新梢病部产生子囊腔。 受霜、冻害以及在风口的林分,由于伤口多,病菌易侵染而发病重。适温下,相对湿度100%时,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易萌发侵染,相对湿度92%以下时,病菌孢子不萌发。因此6、7、8三个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一般林缘迎风面和6-15年生的落叶松人工幼林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检疫,防止病原传播。 (2)加强林区管理。 大力营造落叶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迎风口或受风害较大的地方,尽量避免营造落叶松林,减少发病;科学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强树势,低洼湿地注意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林间注意适时间伐,防止郁闭发病。 (3)药剂防治。 苗木发病可喷75%的百菌清,幼林发生该病用克菌丹、五氯酚钠、百菌清烟剂,治病效果较好;在6月下旬-7月上旬已发病林区,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溶液,或40%福美砷800倍液等喷雾1-2次;用10%百菌清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量250g,防治效果都比较明显。

相关信息
  • 落叶松枯梢病 2011-4-22
  •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防治 2011-7-05
  • 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 2007-12-19
  • 落叶松八齿小蠹 2011-7-15
  • 落叶松叶蜂 2011-7-15
  • 落叶松图片 2007-12-19
  • 怎样培育日本落叶松 2011-8-22
  • 落叶松褐锈病 2011-7-15
  • 落叶松鞘蛾 2011-7-15
  • 落叶松种子小蜂 2011-7-15
  • 落叶松锉叶蜂 2011-7-15
  • 落叶松实小卷蛾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癌肿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古毒蛾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叶蜂防治 2011-1-20
  • 日本落叶松育苗技术 2011-1-19
  • 日本落叶松人工栽培技术 2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