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礼竹编作品展在京举行

2011/4/11 15:39:34

  这个春天的北京,注定要为一个手工奇迹而“惊艳”——4月9日,曾六进故宫、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修复紫禁城“倦勤斋”的中国竹工艺大师、东阳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在京举办了他从业50余年来也是东阳竹编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个人作品展览。

  这次名为“见证乾隆御书房的手工奇迹”竹编精品展,是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推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中的第一环,由北京中外首工美术馆承办,为期半月。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民,省经贸委副主任王素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等一批工艺美术界人士到场祝贺。副市长陈军专程赴京为展览剪彩,认为这是东阳竹编传统技艺的一次精彩展示,对我市工艺美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将带来积极影响。

  50余件作品浓缩

  东阳竹编发展历程

  这天的北京中外首工美术馆,成了竹编的世界。50余件竹编作品或立于地上,或悬于墙上,或置于柜内,在各种角度的灯光照射下,显得古朴庄重、清秀雅致,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徜徉在这些竹编作品间,仿佛是在“穿越”——从沿用了数百年的东阳传统竹编器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畅销日本与欧美的竹编花器,再到新世纪前后兴起的精细竹编工艺品,直至近年刚问世的竹木结合工艺精品,50余件竹编作品就这样串起了东阳竹编的发展历程。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可以告诉大家东阳竹编由粗到细、由简入繁、由易涉难、由实用到观赏再到收藏的发展过程。”何福礼向观展的宾客介绍,过去一只小饭篮由将近1厘米宽的篾片编织而成,但现在编织同样的器物,1厘米宽的篾片已剖成50余根细如发丝的篾丝,还融入了翻簧和竹丝镶嵌工艺,篮身呈现七八种不同的图案,其密实程度也从过去的“竹篮打水一场空”进化为“滴水不漏”。“这么精致的篮子你还舍得用来盛饭吗?现在它已经是收藏品了!”

  从平面到半立体再到立体,从动物到人物再到书画,东阳竹编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让来宾赞不绝口。场馆中央一只半人高的小象尤其引人注目,只见它通体青翠,长鼻高甩,昂首扬足,姿态生动。这只小象是何福礼“把竹子变成大象的魔术师”这一赞誉的见证,当年在澳大利亚访问时,他就是把整根的竹子通过数十道程序,编织出栩栩如生的大象,令人惊叹。

  东阳竹编精细度

  令人“匪夷所思”

  “东阳竹编是中国立体竹编的代表,也是精细竹编的典型。欣赏东阳竹编,既要看它的整体造型,也要看它的编织难度。”基于北方人对竹编了解较少,何福礼自行当起了解说师。

  精细竹编难在哪里呢?随着何福礼的讲解,大家的眼光聚焦在一只“海螺”上。这只海螺长约80厘米,高约40厘米,安放在瘿木底座上。只见“海螺”上趴着几只小虾,通体浅黄,触须又细又软,两颗黑色的眼珠子细如芝麻。这几只小虾据说每只编织工时都在五天左右。但最大的亮点不在这里,而在于海螺本身,“这只海螺用了东阳竹编近20种编织方法,通体遍布皱褶,其凸凹程度在东阳竹编里是最高的。”原来,立体精细竹编里最难的就是凸凹编织,而这只海螺最凹处连手指头都伸不进去,只能靠艺人纯熟的手感去把握。

  除了凸凹编织外,体量的小巧也很考验竹编艺人的水平。此次展览就展出了一对“迷你花篮”,它们高不过20厘米,篮口直径不过9厘米,却融入了穿、插、绕、弹、编等五种基本编织技法,还用上了藤艺与竹雕,编织出九种花纹,造型凸凹有致,整体色泽淡雅,令人爱不释手,忍不住猜测何福礼是如何在这“方寸之间”灵活演绎出这番精彩的。

  在这次展览上,来宾们不仅见识了东阳竹编对实用器皿、动物观赏造型的深刻把握,还领略了竹编中难度最高的人物造型,其中的“乐叟图”是何福礼于两年前就开始构思并于此次正式推出的新作,它借鉴了东阳木雕中的圆雕技法,用纤细的竹丝编织出三位人物,两位老者在对弈,一位老者驻足观看,“人物的动作、神态都栩栩如生,衣袂飘飞,道骨仙风。更难得的是,人物的头部特别是须发在传统东阳竹编基础上有所创新,显得更细微更厚实,加重了真实感。而且棋盘、棋子、棋罐都用竹子制成,甚至下棋者所用的茶杯都用篾条盘绕而成,显出何福礼认真细致的工艺态度,体现了东阳竹编艺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立场。”故宫博物院科技部原副主任、把东阳竹编引入故宫的曹静楼如此评价。

  没想到小小竹编作品,其间大有乾坤,难怪好多来宾都说东阳竹编的精细让人“匪夷所思”。

  竹编木雕结合

  体现工艺创新

  尽管唐克美、曹静楼等专家已经多次见识过何福礼的竹编作品,但没想到这次的展品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期待。由于六进故宫修缮,得以有很多机会浸淫并揣摩古代竹编与建筑装修、家具装饰的结合,何福礼这几年创新出了竹编与红木结合的仿古家具,并带来了一件作品——仿乾隆宝座前景泰蓝陈设而编织的“平安吉祥”。“这件作品有藏传佛教艺术品的特色,用竹丝表现景泰蓝工艺特点,无论在造型还是编织工艺上都有所创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民如此评价。

  不过,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次展览还展出了四幅东阳木雕作品。这些作品中,东阳竹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在两幅仕女图上,何福礼用粗细、色泽不一的竹丝,编织出波浪形的花纹装裱在大边框上,小边框则运用了竹丝镶嵌,看上去不仅协调而且减轻了木雕的凝重感。另有一幅“飞天图”,运用了弹、绕、插、编、穿五种方法编织出两幅花片,衬着满地花卉与飞天神像,既像帷幔又似格窗,非常雅致。然而,看了这些作品后,唐克美有所犹豫:“这不是变成以木雕为主了吗?”但当她看到“斗茶图”时,疑虑顿消——这幅作品整体更像一幅冰棱格花窗,窗棱都用竹丝镶嵌装饰,窗框则用竹丝编织出三维立体花纹。在这里竹编俨然成了主角,让东阳竹编在木雕与红木工艺中的配角地位实现了逆转。

  “以前曾在东阳木雕作品中尝试使用过竹丝镶嵌,但体量很小。这次之所以加大比例,我想告诉大家两点:一是东阳木雕举世闻名,我希望大家通过展览知道东阳竹编也一样精彩;二是东阳竹编的发展空间很大,只要你善于创新,精彩无处不在。”何福礼说,东阳竹编在传承之外,创新已成为紧迫话题。

  在这天的展览开幕式上,何福礼还向北京中外首工美术馆赠送了自己的代表作“关爱”。“感谢时代给了我机遇,能从东阳走进故宫,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而因为参与故宫修缮,我被邀请到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这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间艺术的认可,对东阳竹编的尊崇。”何福礼说,他希望展览能让人们认识东阳竹编的大美,集合社会各方面的声音来实现东阳竹编的全面复兴,从而对东阳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形成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