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松茸毒蛾防治

2011/4/15 16:30:49

松茸毒蛾
(DasychiraaxuthaCollenette)
(一)发生与分布
又名松毒蛾。在广西常于马尾松毛虫同时或间隔发生,常大面积吃光松林,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松脂生产,危害程度不亚于马尾松毛虫;加之幼虫毒毛如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辣痛,影响健康和生产活动,是广西松林的第二大害虫。
(二)形态特征
1、成虫
体灰黑色。雌蛾翅展40~60mm;雄翅展30~40mm。前翅灰褐色,亚基线褐黑色,锯齿状折曲,褐黑色内、外横线前半直而后半钝齿状,波浪形亚外缘线褐色、其内侧的晕影带状,外缘线黑褐色,缘毛褐灰色与黑褐色相间。后翅雌蛾灰白色,雄灰褐色;横脉纹和外横线黑褐色。
2、卵
灰褐色或灰黑色,扁球形,约1毫米;中央凹陷处1黑点。
3、幼虫 
6~7龄。初孵幼虫淡黄色,毛长。老熟时体长35~45毫米;头红褐色;体棕黄色,杂不规则的褐黑色斑,密生黑毛。胸、腹部各节毛瘤密生棕黑色长毛;前胸背板两侧及第8腹节背中央的1长黑毛束分别伸向头及腹端。1~4腹节背面的黄褐色毛簇刷状。
4、蛹
长14–28毫米;暗红褐色,散生黄毛,背面密生黄褐色毛簇,臀棘坚硬。茧长20~35毫米,椭圆形,灰褐色,丝稀松,附毒毛,常从茧外可见蛹体。
(三)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广西南部一年发生4代,以蛹和大龄幼虫越冬,第4代蛹次年3月中至4月上旬羽化,以后各代幼虫期为4~5月,7~8月,9~10月,11~12月。12月中旬部分老熟幼虫结茧化蛹,以蛹(茧)在松林树干基部枯枝落叶层和杂草、灌木丛中越冬,大发生时还发现在石缝、土洞、墙角等处结茧越冬,5~6龄则在针叶丛中蛰伏越冬、冬季晴暖时仍微量取食并陆续结茧化蛹至2月上旬结束。
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力强,当晚或次晚交尾;交尾后就地产卵或飞到生长良好的松林产卵,产卵量250~500粒。卵常在马尾松针叶上堆积成不规则的疏松卵块,每块有卵10~300粒。大发生时,卵块随处可见。
盛孵多在4~12时,幼虫孵化后多群集取食部分卵壳,数小时后爬上针叶取食而使受害叶渐弯曲枯萎。1、2龄体毛长而密,能借风力飘散它处;3龄后分散取食全叶,大龄虫多从针叶中间咬断而使受害林地面出现大量断叶。幼虫老熟后即落地或沿树干爬下寻找隐蔽场所结茧化蛹,如林下地被物稀少时多在树干上和针叶丛中结茧,反之多在灌丛枝叶上结茧;茧常成堆。
该虫多先在背风向阳、郁闭度较大、隐蔽湿润的山腰间的马尾松林成灾,如当年越冬虫口密度大,寄生率低,春、夏少雨时,4~6月有可能局部成灾、形成虫源地,8~9月间扩大成片状的发生中心、或大面积成灾。
卵期天敌有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幼虫有黑足凹眼姬蜂、内茧蜂;蛹有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大腿蜂、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额寄蝇。有时白僵菌对蛹的寄生达95%。
(四)综合防治
1、加强预测预报。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

2、营林技术防治。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提供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的栖息环境。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卵期天敌有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幼虫有黑足凹眼姬蜂、内茧蜂;蛹有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大腿蜂、蚕饰腹寄蝇、伞裙追寄蝇等。
 3、生物防治
  (1)施放白僵菌。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中、下旬)放菌效果好。因这段时间雨水多、林间湿度大,有利于白僵菌繁殖。白僵菌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0.5公斤;白僵菌油剂每毫升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100毫升;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60亿孢子,每亩用量150毫升。
(2)喷洒苏云金杆菌。用每毫升含0.5~1亿孢子的菌剂防治3~4龄幼虫,5天后死亡率达90%左右。
(3)用25%灭幼脲Ⅲ号粉剂或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兑滑石粉50-75倍喷施。灭幼脲使害虫因不能脱皮而死亡,因此药效较慢。
4、黑光灯诱杀成虫。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强,设黑光灯不仅可以诱杀成虫效果好,还是成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监测的重要手段。
5、化学防治。在松毛虫虫口数量较大时,必须采取化学防治,控制其危害。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每亩用量1毫升,可以2000~4000倍水剂或柴油剂进行超低量喷雾,或兑滑石粉制成2000~4000倍粉剂喷粉;0.2%的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超底量喷雾;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1.5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