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松疱锈病(硬松干锈病)

2011/7/5 13:29:03

【分布及危害】二针松疱锈病又称硬松干锈病。分布世界各地。为害双维松中的多种二针松和三针松。据国外资料,本病在欧洲的英、法、意等国侵染欧洲赤松(Pinussylvestris)、海岸松(P.pinaster)、欧洲黑松(P.nigra)、意大利果松(P.pinea)等。我国目前已知樟子松(P.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ulaeformis)、马尾松(P.massoniana)、黄山松(P.huangshanensis)、云南松(P.yunnanensis)、思茅松等均发生疱锈病,发病率一般为5%~10%,重病林分可达40%。病树的韧皮部被破坏,高生长,粗生长和针叶长度都受一定的影响。幼林较成林发病重,当年主干受害的幼树,大多数于次年春季死亡。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病害亦将继续蔓延和加重。
【症状】病害发生在针叶及枝干的皮部。各种寄主松树所表现的症状基本相似,只是由于地区不同在时间上稍有差异。针叶被侵染后出现退绿点斑,并逐渐变为红褐色。枝干初病时,皮部松软且略显粗肿,在皖西大别山区,9月中旬前后,从病皮溢出桔黄色至桔红色的蜜滴,内中混有大量的性孢子。蜜滴消失后剥皮可见红褐色血迹状斑。翌年4月上、中旬,病皮产生裂缝,露出扁平柱状或不规则形的黄白色至桔黄色疱囊,即锈孢子器。2~5天后疱囊便可破裂,5月中旬为破裂高峰,散放出大量的黄色锈孢子。连年发病的枝干,病皮表面粗糙,并具有不同程度的流脂现象。发病严重的幼树,生长明显下降,抽出的新梢很短,大部分针叶萎垂,在被害主干和侧枝的上方均出现丛生小枝。当病皮绕枝干一周时,则导致上部枯死或整株死亡。
本病于6月以后,在转主寄主植物的叶片以及嫩茎、萼片、果实上,产生桔黄色疱状夏孢子堆,7月初至9月中旬,在夏孢子堆中或周围,长出红褐色毛状的冬孢子柱。叶片感病时,在孢子堆周围的叶正面组织褪绿变为黄色或褐色,有的并产生坏死斑,严重时叶片枯萎。
【病原】病原菌为松芍药柱锈菌[Cronartiumflaccidum(Alb.etSchw.)wint.],具有长循环型的生活史,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在松树枝干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产生在转主寄主植物的叶片上以及嫩茎、萼片、果实上。据国内外资料记载,本病菌的转主寄主植物有很多种,分属于芍药科、玄参科、毛茛科、马鞭草科、龙胆科、凤仙花科、萝藦科、爵床科、旱金莲科等。我国已报道的转主寄主植物,在东北地区有芍药科的芍药和赤芍,陕西和安徽有玄参科的阴行草、腺毛阴行草和松蒿,云南有毛茛科的滇北翠雀花等。现将皖西地区马尾松和黄山松疱锈病菌形态描述如后。
性孢子器着生于松树枝干的皮层下,扁平,子实层无限扩展,性孢子梗直立成排,顶端着生性孢子;性孢子单胞,无色,梨形,1.9~3.8μm×1.4~2.5μm。锈孢子器产生于性孢子器下部皮层,并突破树皮成桔黄色扁平柱状或不规则疱囊状,高2~6mm,直径2~3mm,包被白色,由几层梭形细胞组成,锈孢子在锈孢子器中呈串珠状排列;单个孢子黄色,卵形或椭圆形,21.3~34.2μm×14.0~25.5μm。在扫描电镜下可见锈孢子表面有一具网纹的平滑区,其余部分具塔形小疣,疣的基部向顶端逐渐变窄,有4~7层环纹。
夏孢子堆着生于阴行草,腺毛阴行草和松蒿的叶背、嫩茎、萼片及果实上,桔黄色;单个夏孢子鲜黄色,卵形至椭圆形,18.2~26.6μm×11.4~19.0μm,在扫描电镜下,司见夏孢子表面具稀疏的三角短刺,刺顶端稍弯曲。冬孢子柱红褐色,毛状,直立或弯曲,散生或聚生于夏孢子堆中或周围,400~1254μm×26.6~135.4μm;冬孢子淡褐色,光滑,梭形,28.5~61.6μm×11.4~19.0μm。冬孢子成熟后即萌发生膝形担子,担孢子着生在担子小梗上,并在与小梗相连处有一小乳突,担孢子球形,直径7.4~11.4μm。
我国樟子松、赤松、油松等疱锈病菌形态与上述基本相同,但各种孢子器及孢子的大小则互有差异。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罹病的枝干韧皮部组织中越冬。菌丝多年生,蔓延于细胞间隙,并有部分菌丝挤破细胞而侵入胞腔内。未枯死的病枝干,年年于9月中旬前后在病皮上溢出蜜滴,为性孢子混合液。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从病皮裂缝中伸出疱囊状的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随着疱囊破裂而散出。锈孢子最适在20℃及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萌发,经风传播侵入邻近的阴行草、腺毛阴行草及松蒿等转主寄主的叶片和嫩茎,5~12天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最适在25℃及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萌发,并重复侵染上述三种转主寄主植物。7~9月,在夏孢子堆中或周围陆续出现冬孢子柱,成熟的冬孢子在18~20℃及保湿的条件下,经4小时就开始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经风传播侵染松树针叶,而后菌丝由针叶延伸至侧枝皮层,也有可能担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嫩枝皮中。关于从担孢子侵染松树发病,其潜育期需要几年,目前尚不清楚。
病害发生与大气因子有密切的关系,疱囊的出现早迟与4月上旬温度高低呈正相关,当旬平均温度在15℃以上,疱囊出现早,反之则迟。降雨对疱囊的破裂有促进作用,并且大雨还能冲刷疱囊。风则对病原菌的传播起着媒介作用。
皖西大别山区松疱锈病的发生,呈流水线分布和群集状分布,而且阴坡发病重于阳坡,林分郁闭度大于0.6,发病率高。海拔1000m左右的山谷盆地,终年温湿度均较高,病害发生最重。据观察,一般4~6年生的幼林发病较重,3年生幼林和10年生以上的松林则较轻,马尾松较黄山松发病多。抚育管理差、通风透光不良的幼林,发病也多。
【防治措施】
I.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划定疫区,禁止疫区的苗木、幼树外运。对发病率40%以上的幼林,要及早进行小块皆伐,而后补造其他树种。苗圃应定期向幼苗喷药,以防止病菌的侵染。
2.间伐和修枝:这项措施对防除病害有重要作用。在发病率不超过10%的林分中,适时进行间伐,并清除林分内所有的感病林木,保持林间通风透光及良好卫生状况,并维持郁闭度在0.5~0.6的范围,是减轻病害的有效办法。修剪病枝,特别是除去靠近主干的病枝,也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因为大多数的发病部位都是在侧枝上,如能及时修除,则将减少每年的侵染来源。又由于修剪病枝,病皮下的多年生菌丝,亦随之消除,从而免去了后患。
3.药剂治疗:一般应用在轻病树、幼树和苗木上。根据各地试验结果:50%托布津500倍柴油溶液、25%粉锈宁500倍柴油溶液、松焦油、硫酸铜40倍溶液以及敌锈钠200倍溶液等,涂干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在苗木上则使用1%波尔多液、代森锌500倍溶液等保护剂,可以预防病菌的侵染。
此外,造林时应尽量避开阴坡、半阴坡、山谷盆地、洼地以及缓坡排水不良,灌木草丛多的地块。多造松阔混交林,少造松树纯林。

相关信息
  • 二针松疱锈病(硬松干锈病) 2011-7-05
  • 麻竹竹秆锈病(竹褥病) 2011-1-21
  • 垂柳锈病 2011-7-15
  • 佛肚竹锈病 2011-4-20
  • 五针松疱锈病 2011-1-21
  • 三角枫锈病 2010-12-30
  • 海棠锈病 2010-8-29
  • 合欢锈病 2009-5-22
  • 油松锈病 2009-4-02
  • 秋海棠锈病 2009-3-29
  • 贴梗海棠锈病 2009-3-28
  • 桧柏锈病 2007-12-04
  • 药用植物油松(松香)针锈病 2009-4-02
  • 竹秆锈病 2011-10-24
  • 落叶松褐锈病 2011-7-15
  • 红松疱锈病 2011-7-15
  • 刚竹秆锈病防治 2011-7-05
  • 红松松针锈病防治 2011-4-27
  • 樟子松松针锈病防治 2011-4-27
  • 柳树干锈病 20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