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八齿小蠹

2011/7/15 9:36:53


名称:落叶松八齿小蠹
学名: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
类属:鞘翅目小蠹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落叶松八齿小蠹
落叶松八齿小蠹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东北、山西、河南、云南等地。
其为害部位可分为树冠型、基干型和全株型;从干基到12m高处均可入侵定居,但随树干高度增加侵入孔数量减少,一般0-8m区间数量最大,火烧木上1-2m范围内入侵量最大,树皮厚4-20mm是最适该小蠹繁殖和发育。成虫喜光喜温,衰弱立木、新鲜倒易受危害,林分郁闭度越小受害越重,林缘、林中空地比林内受害重。在经营不善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下,该虫的成灾规律是从倒木向衰弱木扩散,进而入侵危害活立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长圆柱形。黑褐色,有光泽。额上只有粗糙的颗粒和绒毛,无大的瘤起。鞘翅上的刻点清晰,由大而圆的刻点组成,鞘翅末端凹面部两侧各有4个齿,其中第3个最大。凹面边缘和虫体周缘被较长绒毛。
卵椭圆形,长1.0mm,宽0.7mm,乳白色,微透明,有光泽。
幼虫体长4-6.6mm,体弯曲,多皱褶,被有刚毛,乳白色,头壳灰黄色,额三角形,下缘着生1对触角。前胸和第1至8腹节各有气孔1对。
蛹体长4.1-6.0mm,乳白色,腹末端有2个刺突。 发生规律 在黑龙江年1代,部分年2代。春季世代的5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交尾、产卵,6月上旬幼虫孵化,下旬化蛹,7月上旬最早见到新成虫;其中的姊妹世代为6月下旬部分越冬雌虫在产卵的过程中从原坑道中飞出,在取食后再次入侵、筑坑、产卵,7月上旬幼虫孵化,7月下旬始化蛹,8月上旬即见到姊妹世代的新成虫。春季世代羽化较早的发生第二代,即新成虫7月上、中旬补充营养后,7月下旬继续扬飞、筑坑、交尾、产卵,8月上旬幼虫孵化,下旬化蛹,9月上旬出现新成虫。各世代的成虫10月上旬均越冬蛰伏,主要在枯枝落叶层、伐根及原木树皮下越冬,少数以幼虫、蛹在寄主树皮下越冬。成虫具3次扬飞高峰期,即5月中旬、7月中旬及8月中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营造混交林,结合林区抚育夏季清除虫害木,冬季结合抚育伐除风倒木、被压木。
②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选择带新鲜树皮的风倒木作饵木,放置在林缘或林中空地,放置高度为1m左右,引诱成虫前来产卵,在新的成虫飞出之前进行剥皮处理,可消灭这部分成虫。
(2)保护步行虫、寄生蜂、啄木鸟等天敌。
(3)药剂防治。
必要时用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干防治。
防治药械

相关信息
  • 落叶松八齿小蠹 2011-7-15
  • 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叶蜂 2011-7-15
  • 落叶松枯梢病 2011-4-22
  • 落叶松图片 2007-12-19
  • 怎样培育日本落叶松 2011-8-22
  • 落叶松褐锈病 2011-7-15
  • 落叶松鞘蛾 2011-7-15
  • 落叶松种子小蜂 2011-7-15
  • 落叶松锉叶蜂 2011-7-15
  •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防治 2011-7-05
  • 落叶松实小卷蛾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癌肿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古毒蛾防治 2011-1-20
  • 落叶松叶蜂防治 2011-1-20
  • 日本落叶松育苗技术 2011-1-19
  • 日本落叶松人工栽培技术 2011-1-17
  • 落叶松幼苗虫害措施 20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