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松的资料介绍

2011/7/20 22:56:58

巴山松 - 概述

巴山松是常绿乔木,枝轮生,冬芽显著,芽鳞多数,覆瓦状排列。嫩枝上长有针叶,针叶是着生在枝叶交接处的节状叶枕上,每根松针的外围都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和一层腊质的外膜,这样就减少了松树身上水份的丧失,保证该物种可以在很干燥的环境下生存。球果第二年秋季成熟。木材有松脂,纹理直或斜,纹理直或斜,结构适中细腻,可用于家具制作。


巴山松 - 个体特征


巴山松是乔木,高达20米;一年生枝红褐色或黄褐色,被白粉;冬芽红褐色,圆柱形,顶端尖或钝,无树脂,芽鳞披针形,先端微反曲,边缘薄、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稍硬,长7-12厘米,径约1毫米,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叶鞘宿存;横切面半圆形,单层皮下层细胞,稀出现散生的第二层皮下层细胞,树脂道6-9个,边生。雄球花圆筒形或长卵圆形,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具短刺。

球果显著向下,成熟时褐色,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基部楔形,长2.5-5厘米;径与长几相等;种鳞背面下部紫褐色,鳞盾褐色,斜方形或扁菱形,稍厚,横脊显著,纵脊通常明显,鳞脐稍隆起或下凹,有短刺;种子椭圆状卵圆形,微扁,有褐色斑纹,长6-7毫米,径约4毫米,连翅长约2厘米,种翅黑紫色,宽约6毫米。

巴山松 - 生态环境

 
常散生于海拔1150-2000米之山地,很少成纯林。为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干冷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均能生长良好。

巴山松 -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树种,产于湖北西部(房县、兴山、恩施、建始等)、四川东北部(城口、奉节、通江)及陕西南部大巴山区。

巴山松 - 经济价值


是经济树种,木纹直,松脂很多。林树可割取松脂,也有砍作松明者。宜作荒山造林树种

巴山松 - 本种提示

巴山松曾被G.R.Shaw并为油松,A.Rehder在改正油松的学名时亦将巴山松并为油松。吴中伦认为巴山松的形态介于马尾松与赤松之间,将其改为马尾松的变种。但巴山松与马尾松、油松在形态上差异显著:它与油松的区别在于后者的针叶较粗长,球果通常较大,种鳞的鳞盾亦较肥厚,鳞脐显著隆起,具较大的尖刺,种子亦较大。在湖北西部、四川东北部巴山松与马尾松虽分布于同一地区,但垂直分布带有着明显的差异,巴山松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马尾松则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带,同时它们的形态特征也显著地不同,其区别在马尾松的针叶较细长,小枝下部着生雄球花的一段较长,雄球花较短,球果较长,基部圆,鳞盾平,鳞脐常下凹,无刺。因此,我们认为将巴山松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较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