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竹赤团子病防治
2011/7/5 13:24:05
刚竹赤团子病又称竹肉病,主要侵害小枝。
症状
春季在小枝叶鞘上膨大破裂,出现灰白色软质白色小块,后变黄转赤灰色木栓质状,再继续膨大呈球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块状,大小2~4cm,表面粉红色肉质,后期变褐呈干瘪状。
刚竹赤团子病
病原
ShiraiabambusicolaP.Henn.称竹黄,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子座肉质,后变软木质。子囊亚球形,埋在子座的边缘内,直径480~580μm。子囊圆筒形,大小280~340×22~25(μm),含6个梭形子囊孢子,壁砖状分隔,无色,子囊孢子大小48~60×13—1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刚竹赤团子病病菌残存在体内越冬,初春孢子借风雨传播。3月中旬至4月上旬发生较重,5月后病情减缓。植株生长过密,雨后湿气滞留发病重。
防治方法(1)制作盆景的竹子应适当疏掉小枝,加强水肥管理,促盆景竹株生长旺盛,可减少发病。(2)发病后及时剪除,减少侵染源。(3)3月初喷洒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可控制扩展。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